聚热点 juredian

郦波讲诗词|杨炯《从军行》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从军行 作者:杨炯 (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然而奇怪的是,杨炯却从未到过边塞,更没有从军征战的经历,那《从军行》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想象,当然是靠想象!杨炯想象自己奉命出征,到边关去打仗去保家卫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先请大家跟着老师朗读诗歌。 [解题]《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写军旅生活的。自秦汉以来,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集中的,最尖锐的矛盾。从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这种南北方向的冲突从未间歇,所谓烽烟四起,战火纷纷。北方游牧民族不时侵犯中原边境,到了唐朝初年,也是如此。这种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为了更好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先弄清几个词语的意思。 [解释词语] 西京:都城长安。 牙璋:兵符,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指皇宫。 龙城:匈奴人的都城。 凋:凋零,此指军旗失去鲜艳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理解诗意]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平静!但是这个感到不平的年轻人本来就是一个壮士吗?非也,他只是擅长笔墨文章的一介书生,他并不会打仗,也没什么功夫,擅长的就是笔杆子,并不是枪杆子。可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看到烽火照西京狼烟四起,他要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挺身而出。于是这个有志青年的人生画卷,从此展开。正所谓“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我奉命出征,离开皇城,带领身着铁甲的骑士们就直捣敌人据点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纷飞军旗褪了彩色,狂风怒号夹裹着战鼓声。同学们,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哪怕军旅艰苦,哪怕战士惨烈,哪怕血暗凋旗画,哪怕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让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哪怕狂风呼啸,寒风凛冽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旌摇动,那位投笔从戎的书生毅然决然慷慨激昂地喊出来那句名震千古的男儿誓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宁可作一名百夫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保家卫国,也胜过做那寻章摘句的书生。我哪怕做一名低级军官,也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热血报国。这是何等的家国情怀啊!同学们,杨炯的这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历来的民族危亡之际,不知激励了多少代青年学子走上沙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平凡之躯书卷之气,撑起了护国的长城。 由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不仅想到了清朝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铿锵有力的名言,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时刻心系祖国。就如当下的新冠病毒在武汉在湖北肆虐之际,我们每一个有志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可以说,有许多人正是受了这些千古名言的激励,才会有英雄的壮举。

【儒生——儒将】 在中国有这么一类奇特的将领,叫儒将。他们平常是握笔杆子的儒生,当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居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都打不过他们。我们来讲一个有代表性的儒将。我先说一个成语: 投笔从戎。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吗?对,他就是汉朝的班超。班超一家四个历史名人: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班氏四人,都是历史名人。爸爸班彪,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大儿子班固更厉害,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就是他写的,他没有写完就死了,妹妹班昭接着完成。二儿子班超,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主角。

创造了奇迹的儒将,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又一批。汉朝的班超超,三国时的周瑜、陆逊,唐的李靖,明代的于谦、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左宗棠,近代的毛泽东、陈毅……他们都是如此,从前是书生,可是一旦涉足军事,他们的才华宛如夜空中耀眼的明星,不仅照亮了人类的战争史,也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就是儒生,这就是儒将,这就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中国读书人。

【 人生名片】

[名门望族]杨炯,出生在当时颇具名望的杨家,祖上人才济济,西汉丞相杨敞、东汉关西夫子杨震、三国时的杨修都是杨氏一族,杨炯曾祖杨初、伯祖杨虔威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伯父杨德裔任唐御史中丞。虽然到了祖父和父亲那一代,几乎没有什么官职,可家族基因却还在,可以说,虽然家道不比从前,杨炯也算是出生在一个文武世家。

[天才少年]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也是那个时代公认的四大神童之一。杨炯的家庭环境所给的教育环境是一般人不能比的,加之杨炯少年时便聪颖好学,博览全书、出口成章。那时兴弟子举,由各地政府举荐,朝廷选拔当地的少年天才入编,以待后用,这有点像我们中科大的“少年班”,把社会上的天才人物聚集在一起。就这样,年仅十岁的杨炯被选中,成为“少年班”的一员,侍制弘文馆。杨炯出道虽然早,但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芝麻小官。到死的时候,还仅仅是一个县令。

[愧前耻后]初唐时,以诗歌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后代称为“初唐四杰”,当时当然不叫“初唐四杰”,当时是按照排名称为为“王杨卢骆”。据《旧唐书》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至于他们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杨炯确实有好诗文流传千古,比如他的《从军行》。

搜索建议:郦波讲诗词|杨炯《从军行》  
热闻

 四季如诗初二作文

四季如诗初二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展开)

热闻

 [首藏作品](7355)2021...

202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日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陆成宽)26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