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冬天会不会气荒?

全国哪个省的能源最多,毋庸置疑是山西,最近山西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表明十年来累计产煤100亿吨,占全国四分之一。更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外调64亿吨,占全国总调出(省际)的七成以上。这其中包括今年的四川“缺电”。山西说全力保障能源生产,增加向四川供电;同样也包括去年东北的限电,山西暴雨依然跟十四个省份签下中长期保供合同。更早些时候,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多地拉闸限电,又是陕西几乎以一己之力保障供应。

撰稿:Mia

排版:Mia

1

山西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简单来说,陕西的优势是煤炭多,劣势也是由于煤炭这种传统能源太多了。国家一直强调要“能源转型”,但到底怎么转,陕西最近似乎找到了新思路。山西省新绛县前段时间签了一个总投资87.8亿元的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山西应县也签约了一个100兆瓦的光伏储能发电项目。此外,陕西能源局表示:到“十四五”末形成10GW左右的储能容量。因此,“储能”这两个字非常亮眼。

那什么是储能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能量储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在拿出来使用,在目前能源领域,“储能”应该说是街上最亮的仔了。不止山西省,今年以来,山东、河南、青海、上海、宁夏等多地都推出了储能政策。密集的政策利好,在10月8日甚至驱动了A股相关板块大涨,多家上市公司涨停还有多家储能公司表示,现在电池供不应求,已经暂停接单了。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是以煤炭为主,富煤、贫油、少气是基本国情。像山西的煤炭储量占全国30%以上。但是无论从防止污染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能源转型都是必须的。虽然我们已经努力成为全国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但这里面有一个要害问题,那就是弃水、弃风、弃光,尤其是新疆、内蒙地区,一年“三弃”的电量差不多要超过三峡电站同期的发电量,而储能就是解决方法之一。

2020年10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一份文件,提出要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标准的制定。国家层面的储能政策这两年密集发布,当然最近的一份报告也提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储能行业处于爆发的前夜,它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对能源安全同样至关重要。

2

都说欧洲惨,今年冬天我们的天然气够用吗?

很多人可能忘了,五年前那场“气荒”,那个冬天我国北方地区和全国的天然气缺口分别达到了48亿和113亿立方米。据说,河北某小学的学生竟然在室外学习,靠晒太阳来取暖。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生产和居民部门的天然气需求在增加,当年1-10月的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了18.7%,当年GDP增速接近7%;另一方面就是“煤改气”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的能源结构在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境地,到底是加大对煤炭的依赖,还是加快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发展。步子迈的太小或者太大都不行。去年东北地区的拉闸限电,跟今年四川省的缺电停电有着相同的逻辑。

四川这样的水利大省为什么会缺电呢? 这首先是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带来的影响。降雨量减少,水库没水,无法进行水力发电。四川的水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了80%,发电量一下子不够用了。丰水期弃水,水电用不完,电价低至2毛钱每千瓦时。枯水期省内电又都不够用,还得支援兄弟省份。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利用风还是太阳来发电,都存在不稳定性。风是间歇性的,光伏发电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这种不稳定性会传导到发电后的并网环节,影响电网的稳定,怎么解决呢?有人说重新大力发展不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的煤电,能非常稳定的保障电力供应。但显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比较务实的思路还是发展储能技术,把暂时不用的水电、风电和光伏通过技术手段储存起来,在电网负载不稳定是在并入,这样就保持了电网的稳定性,减少四川“限电”的情形出现,保障居民和生产部门正常的用电需求。

站在能源安全的角度,我们还需要考虑一种极端情况,欧洲之所以现在进退两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实现能源自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62.3%,导致现在被美俄“拿捏”。实际上,我国的天然气也是不够用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4.4%。尽管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建设天然气管道,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天然气(LNG)需要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家经海路运输。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路线安全甚至比天然气还要严峻。内外部的经验一再说明,我们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必须加快发展储能等相关技术。在这个“安全”为主体的新时代,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3

欧洲这个冬天怎么过?

俄罗斯负责欧洲40%的能源供应,而在战争爆发后,欧盟决定跟随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能源的时候,就已经掉入了美国的陷阱。如今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北溪-1号”已经进入维修,暂停输气10天,欧洲非常担心完成检修后,管道仍然会被俄罗斯封死。此时正是欧洲进行冬季能源储存的重要时间,俄罗斯如果真的给欧洲“断气”,那就意味着整个欧洲损失40%的补给。德国能源有超过40%依赖天然气,包括大多数的冬季供暖系统。德国许多家庭转向柴火和木屑取暖,打算用古老的“燃木取暖”方式挺过寒冬。但柴火和木屑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翻倍。一些民众只能收集树枝用来生火取暖。

美国在三月就已经向欧盟抛出了橄榄枝,承诺多提供150亿立方的天然气,尽管欧盟委员会有议员抨击了美国“肮脏的天然气”,但是比起卡塔尔想要与欧盟签订长期协议,欧洲国家更愿意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今年六月以来,欧洲从美国获取的天然气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美国搞了制裁这么一招,最后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美国天然气不但贵,而且根本无法养活整个欧洲,填补俄罗斯供应的份额。此前放狠话要在8月结束对俄能源依赖的欧洲,恐怕最终还是要打脸。与俄罗斯比起来,美国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存在着先天的劣势,首先是地理距离较远,且没有完备的输送设施,天然气不同于石油运输,如今欧洲正在加急建设港口,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欧洲宁愿斥巨资从又远又贵的美国买气解决“气荒”,也不愿意结束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被美国的对俄政策裹挟。如今的欧盟在“开源”上损失惨重,就只能继续“节流”,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这样投入的成本也不小,且研发时间也会很长,目前已经有国家重新考虑用煤炭发电,估计即将带来的冬天,对于欧洲各国民众来说,依旧是寒冷且漫长的。

人类社会从传统能源走向新能源有很大的确定性,而除了现在的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以外,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其中,移动储能就是一个最具具象化的领域,重塑人们获取能源的方式,加速清洁能源的全球普及。如果未来某天回溯这段历史,人们或许会突然发现:受新冠疫情和动荡的国际局势的影响,“气荒”正在倒逼新的技术奇点出现。生存危机之下,我们会更加依赖那些可以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迎来创新。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在古代,人类靠火种度过严寒。如今,科技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 End -

搜索建议:这冬天会不会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