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年轻人在网上下单“陪诊”,代陪异地父母看病,也找人陪自己去医院

文/易琬玉

编辑/范婷婷

夜里摔伤后,疼痛难忍的小樱打车去急诊拍了个片子,打好石膏已经是夜里一点了,她在医院买了拐杖,然后独自一人打车回家。

医生叮嘱一周后复查,小樱不想告诉老家的父母,身边也没有关系好到可以随便麻烦的朋友,但她又觉得一个人看病实在太惨,就想要找个人陪诊。她在网上找了一圈,最终在淘宝下单了。复查那天,陪诊员提前提醒她做好核酸检测、带好证件,用轮椅推着小樱做检查,避免了她一个人拄着拐杖跑上跑下的麻烦。相较于独自就医的那个凄惨夜晚,小樱觉得安心多了。

有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在各大电商平台,有超过500家店铺提供陪诊服务,它们有的刚开不久,有的则是开了十几年的老店。“陪诊员”至今仍是小众职业,他们中有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有兼职的护士,也有生活经验丰富的阿姨……

比起“专业”,店铺评论区里提得更多的是“细心”、“靠谱”,陪诊并不是只是简单的跑腿挂号,它还需要陪诊员熟悉各类检查的注意事项、各个医院的强势科室和预约流程,以及最重要的,照顾患者情绪、提供安心与陪伴。

不想一个人去看病

曾经有人将孤独进行分级,其中等级最高的是“一个人去看病”。

药学专业的秋欣,毕业后没有进入医院工作,而是在去年开了一家名为“亲卿陪诊”的淘宝店,专门提供陪诊服务。

起初,他以为陪诊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老人,但是真正进入这一行后,他发现当代人需要陪诊的理由,复杂又辛酸,有独居的年轻人,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有意外怀孕的女孩,还有没人陪做手术的小伙……

秋欣接过一个单子,对方是个小伙子,“连着拉了一个月肚子才去医院检查,医生让他做个胃肠镜,需要全麻,没人陪同的话,医院是不给做的”。小伙子只身一人,只能找人来陪诊。

陪诊员提前一天建议他选择易消化的流食,并在检查前6小时喝泻药清肠,还叮嘱他检查前2小时不要饮水。检查当天,陪诊员陪他做好了静脉全身麻醉,“他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等醒过来发现检查已经完成,其实只过去了十分钟”。一直等他神智完全清醒,陪诊员才离开。

也有女生因为意外怀孕,需要进行药物流产,又不想告诉身边人,只得叫陪诊员陪同。在等待室里,女生整个人紧张到手足无措,陪诊员拉着她的手安抚她,跟她聊天,缓解她的心理压力。结束后,把她送回家,同时告诉她一些注意事项。女生事后专门感谢了陪诊员,“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那天要怎么过。”

除了需要有人带着看诊,也有陪诊员接过别的单。有个独自照顾两个宝宝的年轻妈妈,“其中一个小宝生病了,也没办法把另一个独自放家里,只能一起都带去医院”,一个人照看不来,只能再找个帮手。抱小孩、哄小孩……许多陪诊员也是年轻女性,“很多事情是做着做着就积累了生活经验”。

人在生病的时候都会比平时脆弱。秋欣遇到过许多年轻的客户,“有的是因为没有独自去看过病,不太清楚流程,也有一些年轻人社恐,担心自己一个人不太会沟通交流,还有的则是不想一个人去医院,想要有人陪同”。年轻的病患往往希望陪诊员的年纪稍大一点,“会感觉比和同龄人一起更踏实、放心”。

对于大部分年轻客户,陪诊员只需要在医院和他们碰头就好,但也有陪诊员在夜里接过急单,“很多是因为意外造成的外伤,比如骨折、骨裂,一个人没法走动,或者是突然发高烧,人已经晕晕乎乎的了”。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陪诊员都会要一下亲人的联系方式作为紧急联系人,好让他们了解情况,但有很多时候,报喜不报忧的孩子们会选择不和家里人说这些事。

也有年轻的小姑娘下单陪诊,其实她自己就能搞定,陪诊员并没有做什么,但小姑娘依旧感激,“感恩小姐姐陪我一下午,还很贴心的帮我拿报告,不然感觉自己不敢踏入医院一步”。

隐形的就医困难

除了独在异乡为自己下单的年轻人,秋欣更多的订单还是陪护老人,大部分是身在外地的子女代下的。

就医困难并不单指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其中还有很多隐形的困难。对年轻人来说,用智能手机挂号、规划路线、出示健康码、做检查、拿报告等等都不算难事,“最多只是繁琐一些,只要腿脚方便,都可以轻松完成”,但对老年人而言,许多环节都有些费劲。

有的老人因为不记得做核酸、不会用智能手机展示健康码,而没法顺利进医院;进入门诊大厅后,也可能因为没有提前在线上挂号,发现当日号满只能白跑一趟;也有的老人因为看不太懂门诊指引,在指示牌前呆站了半小时,最后被跑上跑下做检查、取报告、拿药搞得精疲力尽……

老年人就医以慢性病居多,挂号、预约检查、各类注意事项、递送拿取报告都比较繁琐,“有的是想着,老人看病时身边有个人照应,比较放心;也有的是腿脚不便,需要陪诊员上门接送陪同”。秋欣一般会给客户建群,“到家楼下啦、排队快轮到啦、取报告给医生问诊啦,陪诊员都会在群里报备,子女知道就诊进度和病情,也能更放心”。

但其实,有许多老人是害怕去医院的,“因为担心一查就查出来很多毛病”,甚至有些老人家会觉得,自己是去医院检查了,身体才越来越差。有时为了说服他们去医院,下单的客户会告诉爸妈“钱已经花了,得去一趟,不能浪费”;有时为了不让爸妈担心自己花钱了,也会将陪诊员说成是“托了个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的陪诊员会说自己的是社区里的志愿者,是来免费带老人去医院问诊的。

在秋欣的团队里,陪诊员大部分是20—30岁的年轻人,面对年纪大一些的患者,最难的其实是获取信任,这件事情也没有任何技巧,完全只能靠耐心和时间,“老人家习惯不停地确认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哪怕要去做检查了,也时候也不放心把东西交给陪诊员”。这个时候,往往只能靠沟通去一点点拉近关系,“其实大部分老人都是孤独的,话匣子一打开,也会觉得身边人很亲切”。

安心与陪伴

团队最初的几个人都是秋欣的同学,大家都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后面来应聘的,也都有过护理经验。医疗资源越往大城市越集中,不少定居在浙江的客人,会坐高铁去杭州、上海问诊,所以秋欣主要接江浙沪一带的订单,团队成员也集中在这两个城市。

陪诊员们熟知每个医院的优势科室,了解需要提前多久预约、检查的时段、多久才能出报告……对于异地就医的患者来说,交通和住宿花销往往是能省则省,陪诊员也会帮他们尽量规划好时间,“比如有的检查只能提前一周线下约,检查时间截止到上午11点,为了避免白跑一趟,我们会提前沟通需求,帮客户先约好检查,他本人只用在检查当天过来就好,等检查结果出了再去预约专家号”。

在疫情期间,不方便跨城流动,也有许多需要复诊的客户会把资料寄给陪诊员,再由他们去挂号交给医生,进行线上问诊,“甚至也有患者不想亲自跑一趟,在当地三甲医院做好检查,直接寄过来给专家看”。

起初,秋欣也觉得专业知识在这份工作里占有更大比重,“患者可能需要就诊的建议”,但其实生病的时候人往往更敏感,“需要的是相处的耐心与细心”。陪诊并非一份轻松的工作,有的时候情绪不好的患者会恶言相向、甚至有的患者还会表现出攻击性,但陪诊员还是得陪在身边照看。

只有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陪诊员才会跟着进诊室,“尤其是陪同去妇科、男科等,更要注意好照顾患者隐私”。不过有的时候,患者会默认陪诊员是和自己一边的,“有的老人会比较固执,不想听医生的治疗方案,想让医生接受自己的治疗方案”,这种时候陪诊员还需要从中安抚调和,“甚至在沟通病情的时候,子女有时候很容易和父母吵起来,这个时候一般也会由陪诊员转达”。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秋欣也招聘了一些兼职人员,这一行没有硬性的准入门槛,靠的是每一家服务机构自己的培训,兼职人员在进行统一培训后也会正式成为陪诊员。除了必要的知识,秋欣讲得更多的反而是人文关怀,有的新手陪诊员,甚至会自己去趟医院踩踩点,来保证陪诊的时候不出差错,在这一行里,往往是靠“回头客”和口碑积累。

陪诊一般以4小时/半日计费,一次费用大概在200元,“陪诊员收入不算高,而且一天最多只能接三单”。在秋欣团队里,陪诊员也往往都是年轻人,“除了补贴收入之外,也有人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能了解很多故事”。

有的时候,陪诊员会连着好几天陪不同患者出现在医院的同一科室。脸熟后,医生护士也会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会帮患者联系陪诊,“有一次医生帮一位在做透析的70岁患者联系了我们,他老伴当时在住院,因为两个儿子都意外去世了,只能靠自己一个人”。

有的患者需要经常复诊,一来二去,患者们也和陪诊员变得熟络,“他们并不会把陪诊员当作外人,有时候会邀请陪诊员上家里吃饭做客,也有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虽然下单了陪诊服务,但其实只是想要有个熟悉的人在出游时帮忙照看”。

搜索建议:
热博

 如何建立优秀的思维方式?

花煜寒/文百万年薪的人是优秀之人,他们不仅仅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往往还有敏锐清晰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学习百万年薪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能成为人上人?我认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