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儒俗理念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儒俗理念

《沧桑》2005年06期

董剑云

摘要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在建筑规制和布局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礼制和习俗的深刻影响,既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形态,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以如此众多的传统民居为基础,再加上古街巷、古城墙和其他文物古迹,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环境才得以完整保存。

关键词 平遥古城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历史学界曾经把世界各国的文化分为三个类型∶伦理型、宗教型、科学型。中华文化被归入第一种类型。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自然会受到这种伦理型文化的影响,并因为地域、历史等的不同,而产生程度上的不同。就平遥古城传统民居而言,中华文化中儒学、阴阳学、民俗学对其影响尤为深刻。正如唐代黄帝宅经序言》中所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司斯道也。“”阴阳”谓风水民俗“人伦”定规矩礼制。以此作为平遥古城民居文化的简约概括,是比较恰当的。

儒的规矩

中国古代以左为上,以右为下。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长期在国家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体现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上自北京的紫禁城,左有文华殿,右有武英殿内城左有崇文门,右有宜武门天安门前方,左为六部除刑部以外的文官衙门,右为五军都督的武官衙门。下至省州府县城的布局,也都把文庙建在城内的左方,武庙建在右方。平遥古城也恪守这种礼制,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严格按照左文(庙)右武(庙)的布局程式规划城市建筑。平遥受儒家文化浸染之深,以至其以兵事为要务的城墙也打上儒家的烙印。三千个城垛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座敌楼寓意孔子的七十二贤人。

置身于这样的儒家文化大气候中,平遥古城内的民居也处处营造出儒家文化的小气候。平遥古城现存四合院3797处,其中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400余处。大量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基本保存完好并继续使用。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四合院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字、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部署秩序均为左右分立。《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子组成,一般为日”字形二进院和目"字形三进院。院落之间多用影壁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

这种以中轴、对称与均齐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布置,不是平遥民居所独有的。北京的四合院等其他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基本上都遵循这一儒学规矩。不同的是,其平面布局明显狭长,左右厢房为陡峭的单坡屋顶,而其正房则为独立式窑洞。从入口处进入后,随着空间的深入,两旁厢房渐次加高,而院落却变得愈益狭窄。绕过道道院门,穿过层层深院,来到正院时,正感叹庭院深深深几许”时,猛一抬头,已然置身于一座无论气氛还是规格都与前面几进院落完全不同的崭新院落。对面由家庭长辈居住的正房为独立式砖券窑洞,高大威严,结实厚重。两旁由晚辈居住的东西厢房一般为砖木结构瓦房,仅比院中心高出一个台阶,而正房尤比厢房高出数个台阶。长幼尊卑,呼之欲出。

建院时要有主”,即正房为主。正房开间必须用奇数,即三、五、七开间,但禁用九开间,按儒教礼制九为数之极,只能用于皇宫。这种奇数习俗则以中间为主,即建院以正房为主”,正房以中堂客厅平遥人俗称门道”为主”。正房只有中堂为房门,其余两侧以内门相通,即一口主家”的意思,处处体现儒教国有君,家有主”的三纲五常“礼制。在五、七开间的正房中,如果最外边的窑洞平遥人俗称角窑”口面规制略矮于中间,则可单独开房门,因为此时两边的窑洞已不再是主”的组成部分,而降为佐”了。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的窑洞并不多见。位于平遥城内新堡巷28号的清朝咸丰年间秀才毋侠贤故居,其正房即为五开间窑洞,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一院之内,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深受儒家思想支配。五开间的窑洞和三开间的一样,人必须从中间的窑洞“门道”)进入,然后再进入两边的窑洞“角窑”。一般而言,被称为门道”的窑洞,用雕饰考究的隔扇门窗前后分隔出一小半,设为神龛,用于供奉祖宗牌位。将祖先牌位供奉在全院最尊贵的地方,也是儒家慎重追远”的体现。

正房为七开间的更是少之又少。沙巷街的侯殿元故届(今平遥宾馆院内),当地人称七间七檩”,其主要建筑已于20世纪50年代拆毁,今仅存西院,但其七间七檩”规制仍清晰可辨,是除榆次常家庄园藏经楼外,晋中市仅知的又一处七间七檩”建筑。

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对住宅的名称与开间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宋史·典服志》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为宅,庶民曰家。”明朝继承过去传统,也制订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4但实际上,不少达官、富商和地主没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如文献记载,清朝京师(今北京)米商祝氏屋宇多至千余间,园亭瑰丽,江苏泰兴季姓官僚地主家周匝数里。

儒学的三纲五常“道德观念、封建礼制还体现在院内房屋的布局及相互关系中。正房为君”,上限为全院最高,东西房为“臣”,上限必须低于正房,开间数也不能超过正房,开间数同正房相等时,其口面、入步等都必须小于正房。清代中后期的民居建筑中,如正房为三开间,且不太宽阔,则东西房可使用三小间两开门的体制。二进院外院的东西房更矮小,称之为“奴”。南房为“宾”,高于“奴”而低于“臣”,谓之“客不压主”。处处显现儒学文化。

院门框额牌又称走马板,院主多请名人题字而制阳刻,平遥民居走马板上现存不少名人翰宝,如太原傅青主、五台徐继畲、河北杨二酉等所题的名言。走马板所题字句,多反映主人的志趣或为人处世哲学,如“树德”、“修齐”、“崇实”、“乐天伦”、“耕读第”、“厚德传家”、“乐善好施”等,无一不是儒学文化的警句名言。

俗的禁忌与趋吉

平遥古城民居建筑,既讲究房屋布局,也要兼顾“三要”、“六事”。“三要”即宅门、厅堂、居室;“六事”为井、灶、仓、厕、碾磨、畜圈。这是“阳宅风水学”影响的结果。所谓阳宅风水,就是按照“周易八卦”衍生的“九天九宫”理论,测定院址的立向、上限,确认院址中吉凶位置,福神、喜神、太岁等的方位,从而决定房、门、井、厕、灶等的位置布局、规格、比例等。

院门为广口大门者,不得建在正中中轴线上,要建于院的左前方位,即八卦方位之“巽”位,俗谓“坎主震灶巽门,相生最宜”。如院门为垂花门楼、四柱悬山顶或过道门洞式,则建于正中线或巽位皆可。一般广口大门内对影壁,或以外院东房之侧壁兼筑影壁,壁上绘画或砖雕各种祈福祛邪内容。门洞两侧多建两小窑,谓之“门神祠”、“土地府”。习俗中为“驱鬼避邪”之举。正中街门之内侧二柱之间,均设四木板组成的“转扇”,平时闭合,遇贵客临门或喜庆节日时才开放,街门外还蹲踞二尊石雕狮子,巨眼卷发,张嘴施爪。民间传说都是为了祛邪。如在正房为主的前提下,东西房东为“青龙”,西为“白虎”,东侧上限要略高一点,前檐可平齐,这就叫"不怕青龙高万丈,只恐白虎抬了头"。

建院中特别忌讳别家邻院超高,压了自家风水。如实在无法回避,须在自家正房上建顶层楼阁,或在正房后墙正中修一风水影壁或风水楼。这是平遥传统四合院,尤其是高档、中档民居几乎家家都有的建筑附加物,多数建在屋顶上。其形式有多种,如∶一种是加高正房正脊,做成高高的砖格。一种是尚窑洞的后墙,高筑女儿墙,再取中拔高做成更高的砖影壁式风水墙,做成一座独立的或三座分列的。另外,也有在窑洞的明间屋顶上做成小庙式风水楼的。不管何种形式,风水楼、风水墙都不能低于邻家正房的高度。

如院墙恰位于一个丁字形巷的交点,要在正对直巷处,或在凶宅附近正对吉方处,用青石或沙石条嵌于墙中,上刻"泰山石敢当”五个楷书,作为镇符避邪的手段。关于“石敢当”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无人能敌,某次,蚩尤登泰山而渺天下,自称天下谁敢当。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镌“泰山————石敢当”,蚩尤败逃。黄帝遂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从此"泰山石敢当"成为民间辟邪神石。又说源于周朝,石敢当即是著名的“石将军”。死后被姜子牙封为“泰山石敢当”,其神权主执守鬼门关道。因泰山为东岳大帝,掌管人的生死,把泰山冠于石敢当之前,以示威严。又据《姓源珠玑》载∶石敢当为五代时期一力士,后格斗而死。由于其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世人凡桥路冲要处,必立石,以捍卫居民。久之乃沿成习。《鲁班经》称∶“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4】人们借以禁鬼绝惑,抑压不祥。据《舆地纪胜》载,宋庆历四年(1044)在福建莆田,曾发现一块唐大历五年(770)的“石敢当”石碑,可见此俗自唐代已盛行,并远达华东沿海汉民族地区。此种石碑在平遥古城街巷中随处可见。

一般而言,平遥民居内东南西北方都要建房,称“宅俱全”。俗语∶“有东没西,不存老妻;有西没东,不存老公;只有北房,有君无臣。”这句略含诅咒意味的俗语,典型地反映出民俗对建筑文化的随意规定或解释。而实际上,生活在一座规格完整的四合院布局中,既能体现建筑生活的礼制观念,也可反映出人们对于完美和谐的追求。

平遥民居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外墙高大,从巷子里看,两边不开窗的砖实墙有四五层楼高。不开窗,被解释成是怕跑气,但实际上是为安全起见;二是房屋多采用单坡顶,让雨水可以向院子里流,据说是“肥水不外流”的风俗。

古城平遥的民居中,其民俗文化内涵基本同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民居民俗文化一致,以“祈盼平安,追求三多(多子、多福、多寿)”为核心。主要表现在檐下木雕、雀替、院内砖雕、石雕、彩绘、门窗木棂格等上面使用的花饰图案。有“桃榴佛手”、“鹿鹤桐松”、“金瓜蝙蝠”、“马报平(瓶)安(案)”、“吉庆有余(鱼)”、“连(莲)生贵子”等等。随处可见的墀头、壁挂、影壁、照壁、柱础、石墩上的趋吉图样,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桃∶仙桃为长寿的象征;榴、金瓜∶石榴和金瓜都多籽,象征多子;蝙蝠、佛手∶“佛、蝠”在平遥方言中和“福”谐音,故用以趋吉;莲花∶花、叶、籽团、藕等都有应用者,以莲结籽为多,谐"连(莲)生贵子(籽)";鹿鹤桐松∶同"六和通顺、六和同春"相谐。还有人生“四幸”(福、禄、寿、禧)、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都有用于民居建筑中者。连女儿墙上的花栏孔眼,俗称“核桃仁孔”,实际也是由篆书“寿”字演变而来。

同全国一样,明清民居建筑禁用正黄色和龙凤图饰,因为这些是皇家专用,民间不得指染,违者以“谋反”论,必诛九族。尽管明代规定其一至六品官可用“四爪龙”,但为避嫌免祸,人皆以不用为安。

平遥传统民居作为晋中民居的典型代表,不仅将独立式窑洞和砖木结构瓦房完美地汇集于四合院多进式院落布局中,而且将儒家礼制与风水民俗巧妙地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儒俗伦理精神,为平遥古城增添了隽永凝练、含蓄深沉的浓郁气氛。

参考文献∶

董剑云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硕士

(责编一溪)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搜索建议:
热博

 金庸当年为什么被阻止上青城山?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我们喜爱的很多小说都出自他手,比如曾经火遍南北的《笑傲江湖》电视剧。不知道你对电视剧还有多少的印象,记不记得青城派?在这部电视剧中,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