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又一家中概股回归!腾讯音乐二次上市,喜事近了?

又一家中概股选择回归。

日前,腾讯音乐公告称,其已获得在港交所主板二次上市的原则性批准,并已发布相关上市文件。

本次腾讯音乐采用介绍上市(Listing by Way of Introduction)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资金募集。其计划于2022年9月21日开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169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贝壳、蔚来汽车等中概企业也采用介绍上市方法登陆港股。

腾讯音乐此次“急匆匆”回港上市,是喜事近了?

作为现金流充裕且又是全球唯一盈利的流媒体平台,腾讯音乐其实面临着极大压力。

上市文件显示,今年二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移动端月活同比下滑4.8% 至5.93亿,社交娱乐移动端月活同比下滑20.6%至1.66亿。

受此影响,二季度,腾讯音乐总收入由2021年同期的80亿元减少13.8%至69亿元。

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由2021年同期的30亿元减少2.4%至29亿元。

具体来看,由于付费用户数增加24.9%,音乐订阅收入为21亿元,同比增长17.6%。

但因行业调整对开屏广告的影响及疫情影响,腾讯音乐广告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因与若干音乐版权方重新签订协议,转授权收入同比亦有所下降。

用户付费热情,是此次腾讯音乐在港二次上市的关键卖点。

但也是有时限、且有些说不下去的故事。

如此急切的二次上市,腾讯音乐急什么?

对此,锌财经吴晨光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腾讯不差钱,但不赚钱的腾讯音乐需要赶快找到自己的盈利途径,而非总是作为腾讯的“养子”活着。

二次上市就是为了更多的融资,来为后续的音乐衍生链条和盈利场景的打造筹备资金。

付费用户增多这个故事,却有些不够看。

毕竟,付费用户增多并不能改变在线音乐平台盈利能力薄弱的难题,且自身主要的基石即音乐,都是“买来”的,且卖出方式也不过是会员模式。

总而言之,没有更多音乐衍生盈利场景,只是继续扮演了一个海量音乐的在线播放器角色罢了,何来稳固。

事实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社交娱乐服务Mau和收入均下降,腾讯音乐自己都承认受竞争加剧影响。

而上市目的,就是融资来继续扩大买买买范围。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

没有新的强力盈收方式,依然是买买买的音乐购入和卖卖卖的会员模式,在线音乐平台之间的同质化之下,只会在唯一的流量源头即音乐版权上加大投入,炒高版权价格,导致自己成本持续激增,成为替人赚钱的“中间商”而已。

腾讯音乐的窘境,其实和对手无关,只和模式无法升维有关。

反而,腾讯音乐失去独家版权到谈不上弊端了。

版权作为在线音乐平台的“外援护城河”,成为了成本的主要构成。

但腾讯自身财大气粗,有版权音乐的数量上,从头部到长尾都有年压力,独家版权解除也不会有大逆转。

只是如何自产原创爆款、自建音乐衍生盈利场景,让这些授权音乐有更多的营收可能,打破“就是个卖磁带”的魔咒,才是关键。

换言之,无论有没有独家版权,在音乐总量上依然还在比拼,拼的都是后台老板的含金量,这也是同质化的网易云音乐总打不过腾讯音乐的根源。

突围,成为了腾讯音乐在2022年的主旋律,哪怕是全球唯一盈利流媒体。

但这个盈利脆弱且早已遭遇天花板。

演唱会,似乎成为了突破口,今年腾讯音乐联动微信生态的在线演唱会模式赚足了眼球,商业化开始加速。

但这种模式能对腾讯音乐带来不了什么壁垒,歌手和授权歌曲本质上一样,谁都能请、谁都能买。

在线演唱会的形态也和传统演唱会直播没太多区别,如何形成竞争壁垒。

真正的逆袭者还是短视频们的原创冲击波。

神曲模式创造了短视频原创音乐的红火,或者说副歌部分的红火。

本质上大多数用户对流行歌曲的认知就是15秒副歌,因此这让短视频成为了原创音乐的新洼地,依托在自身平台火爆的原创音乐去收罗小众垂直用户,逐步破圈。

不比拼音乐库存,才是短视频背景的在线音乐平台的打法,即只蚕食、不鲸吞。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搜索建议:
热博

 乳核肿痛陈景河

〔组成〕鹿角20克 浙贝母15克 瓜萎20克 乳香20克 没药20克 香橼20克 白芍30克 甘草10克 牡蛎15克(无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主治〕乳核肿痛,...(展开)

热博

 深度丨解析2+1链动无限循环系统...

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的层出不穷,为很多企业带来了非常不错的创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企业也将这些模式和方案套用在自己的行业,这也就使原本新颖的模式变得不再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