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何很多人连几万块存款都没有,却觉得100万没什么用?

人们在分析事务时,往往缺乏一定的准确对比项,也因为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就像是,人们即使银行卡中的余额总量极少,也会产生一百万不值钱的看法。

而从实际的数据来看,人们对于一百万的认知,往往与专家建议人们将多余房产出租,或是征缴失业税的话语一样,无知多于实践。

简单讲,就是说,发表的言论以及看法并没有实际作用,用来当作笑谈,也上不了台面。而从实际出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认知偏差呢?

或许与人们面对生活时的无力感有关。而人们关注没有实际生活联系的信息,或是导致贫穷的本质真相。

存款、百万和认知

根据上半年我国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存款总额达到了113.69万亿的存款总量。

按照常住人口14.13亿的数据来计算,人均存款已经超过了8万元。

而从家庭资产角度来看,根据央行课题组在《金融界》发表的城镇家庭资产数据,我国城镇家庭总资产,也达到了318万。

而且拥有两套房子的家庭,比例达到了31%,拥有三套房子的数据,也达到了10.5%的占比。

从上述数据来看,似乎,我国居民的生活在疫情之中,有了一定的提升。百万的量级在平均资产318万的面前,似乎已经是一个小数字。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平均家庭资产318万中,70%属于房产。而从数据方面来说,全国范围内,仅拥有唯一住房的人群占比,达到了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从资金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家庭,是没有办法拿出100万的。而从存款角度来看,100万也远远高于人均存款8万元的数据。

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存款数据来自于平均值,也就是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每人有八万,而是高数据的人,拉高了平均水平而已。

结合人们认为100万没什么用的看法来看,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断章取义,也就导致了,消息方面产生了误读。

而严格来说,产生误差的原因在于认知程度,也就是说,在浏览信息时,人们有的时候,会因为博眼球的标题,而忽视掉内容的实质。

但难道说认知的偏差,仅是因为数据误读带来的干扰么?或许并不是。而100万无用的真相,或在于人们在浏览演绎内容时的过于投入。

100万无用的真相

人们为什么会认为100万并没有什么用呢?就是在于互联网视频中的剧本,以及生活认知方面产生的偏差。

首先来说,剧本方面,一般情况下MCN机构为了获得流量,不惜利用网红人设创造出有钱人回乡,或是身家百万富豪的低调生活。

而这些剧本中,往往随随便便就是上百万的挥霍行为。随着浏览的深入人们,也渐渐失去了资金观念。

那么生活认知方面产生的偏差,又是什么呢?其实在于,人们对于生活方面的关注降低。

简单讲,就是因为,人们当下关注的信息。往往与实际生活没有过多的关系,反而对于一些日常难以见到的人或物产生兴趣。

比如人们口中常说的马云,马化腾等人。看着他们的生活,人们也就慢慢产生了一百万,并不值钱的假象。

但从真相角度出发,100万无用的真相或许在贫穷的本质。上限和下限两条界限分明,往往有此类错觉的人,一般收入水平并不高。

我们从财富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能够获得一定程度财富的人,往往具有某些专业,或是技术领域的地位。

而此类人的精力更多的是在于自己身上,很少会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反而是经济水平一般的人,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别人身上。

对于他人取得财富的容易程度指指点点,而回归到自己不如意的生活之上时,又认为自己没钱是因为没有遇到机会,或者是父辈并不努力。长期的外向归因,也导致认知偏差的进一步加大。

结语

从资本角度看,或许100万并不算什么。但从个人掌握的资金比例来说,100万仍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水平。

此前互联网信息中,也出现过类似30岁的男人,没有几百万就是穷光蛋的说法,但从实际出发,想要获得如此经济水平,或许要从一出生就要开始挣钱,且家庭的基础资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体量。

而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或许,关注信息时,需要人们更关注当下的生活,以及实际遇到的困难,而不是在名人轶事的海洋中游荡,几万的实际存款的意义,也高于100万无用的看法。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