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680万家小店,即时零售打开本地供给的未来空间

即时零售业态的迅速增长,本质上也是本地实体经济的增长。

全文36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前几天晚上临睡前发现家里有蚊子,下意识的打开了熟悉的外卖软件,下单了个电蚊香。

等外卖期间翻了翻最近的订单,观察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很多社区小店开始拥抱即时零售。尤其是在搜索生活日用品时,平台上除了眼熟的家乐福、华联、便利蜂等连锁商超,更多的是一些类似“李哥xxx”“小明xxx”的店名,大概都是些夫妻杂货店。

更特别的是,销量出乎意料地可观。比如我买电蚊香的小店,距我三公里开外,门头简朴,透着老小区的烟火气,住户大概只有500户,小店在线上居然能达到3000+的月销量,线上客流为社区小店打开了新的市场。

从这个“外卖当快递用”的小切口,我感受到消费市场通过即时零售回暖的迹象,也看到夫妻小店寻觅新增长点的努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南国早报》的报道,今年1至7月,美团数据显示广西便利店的即时零售订单同比增长42%,大型商超增长119%,夫妻杂货店增长达317%。即时零售不仅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火爆,更是短时间内席卷全国各地。

近日,央视与人民日报也接连报道了“即时零售”,将这种业态的核心归纳为本地门店加上即时配送,这也说明市场进一步肯定了社区小店上线即时零售平台的消费趋势。

即时零售跳出“送餐”范畴,正展现更大的可能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书》中预测,到2025年,即时零售中的开放平台模式规模将突破万亿门槛,达到约1.2万亿元。

今时今日,寻觅风口的夫妻店、社区小店怎么样了?我走访了北京多家已接入外卖功能的社区小店。

01

即时零售“红利期”

夫妻杂货店,可以说是中国人接触零售概念的启蒙地。

一个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是,这些小店经历了大卖场的抢客、连锁店的围剿、电商的侵袭,为何依然生生不息?

答案是,长期共存于最后一公里所形成的信任关系。

但今天,这种“赚熟人圈子钱”的思路似乎失效了。

疫情期间,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即时配送来购买食材、物资,满足基本生活所需。正是偶然的疫情撞上零售业必然的转型,加速了即时零售新业态的发展。

一位小店老板直言:“这种消费行为成为大家的习惯后,我就意识到,不能再坐着等客人自己上门了。”

我走访的第一家店,是位于北京北五环边的一个社区杂货店,2018年初开业,老板说当初看中的是周边同类便利店少,还有签五年合同拿到的优惠房租,初始投资12万,店面面积五十平,sku有近2000个。

疫情前,客流以周边小区住户为主,营收水平稳定。店里每月进货成本约10万,水电房租一年十五万,粗略计算下来每月账上流水十三万,刨去人工成本、损耗和折旧,一个月大概有纯利一万五,毛利率不到15%。

去年年底,他在即时零售平台开辟了“新”店址。此前最多做到线下1公里圈子内的生意,现在可以涉及到3-5公里外的顾客需求,囊括了附近大学和更多居民区。店铺在美团每月可以做2000-3000单,销售额是之前的1.5倍,算上线下小店的收入,一个月纯利较以往翻倍。

对于通过外卖购置日用百货的消费者来说,小店照明环境如何、商品摆放是否合心意并不重要,需要考虑的只有一点——是否有货。疏于店面装饰的夫妻店,歪打正着,在这方面实实在在省下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小店老板或许不了解,当前,即时零售仍处于发展初期,商品供给的品类丰富度、可选空间都还不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从经济学角度看,因供小于求,市场价格由供给端主导,先进入的供给者就会获得更高的利润。且随着消费者持续把外卖当作快递使用,即时性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品类,供给的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对于类似小店来说,这段时间正是一个红利期。

拓展营业半径,跳出熟人客群,连接和服务更多消费者,获得发展红利,这是即时零售给社区小店的第一个启示。

02

即时零售创“增量市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夫妻小店颇有农耕社会的影子。

社区小店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早餐时段和下班时段,平峰时段就是零星的老人带着小孩买点小东西,顺便唠唠嗑。待到更晚些时候,小店里便只有老板打游戏的声音了。

随着现代生活的夜晚被拉长、延展,社区小店的消费场景显得有些局限。

通州区一家社区杂货店老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从经营时间和雇员成本上看,夫妻店已经把人效发挥到了极致——“除春节外无节假日”,平时满打满算可以做到15小时之久,基本上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店里。但 “忙时忙死,闲时闲死”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充分实现小店的经营效率。

这家杂货店占地面积70平,店铺租金每年十几万,初期投入二十五万,主攻日用百货,前几年一直做得不温不火,老板还特意去网上学了不少课,教传统夫妻店怎么转型升级。

这次走访中,他详细地算了一笔账,说明上线外卖前后的区别:

“之前旺季的时候,店里每月营业额能到二十万,年后几个月差一点,总体下来年利润三四十万,我觉得还能有空间。琢磨了一下,发现营业时间的利用效率不高,做美团后把客流少的时段利用起来了,每天光夜间订单就比以前多了一百来单,配送的事交给外卖小哥,也不必另外雇人,最近的月营业额能上三十五万。”

商超类外卖店铺的订单量在21点之后进入高峰期,这一时间也正是线下杂货店的客流低峰期。

夜间时段,消费者出门购物意愿降低,更愿意选择送货上门的外卖服务来购置物品,例如冰啤酒、方便面、花露水、电池等。评论区里写着“谢谢老板解决我燃眉之急”的用户大概不会想到,正是这些白天毫不起眼的街坊夫妻店,撑起了一个个来自深夜的急单。

充分活用营业时间,区分线上线下客源的消费偏好,即时零售为小店创造增量订单,夜间订单正是如此。这部分增量并非传统电商零售对线下订单的挤压和替代,即时零售主要抢占了一部分传统电商的异地供给、异地消费。这是即时零售为本地商超带来的增量,也是即时零售给夫妻店的第二个启示。

03

即时零售长期要看“本地供给”

大部分夫妻小店一年到头来都不会调整一次陈列货物的顺序。

不过据我观察,还有一些小店先“卷“了起来,不仅会跟随传统节日提供相应的货品,还在便民服务的分类里给周边居民安排上了电焊、装监控、修电脑等项目。

在这次走访中,我询问了多家小店老板的商品配置结构。线下经营时,夫妻俩会把重点放在食品,占比达到五成,个人护理、生活用品加起来不到两成。

接着我又询问了他们上线即时零售平台前后的选品差异,发现有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种思路放在铺货,以量取胜。

调研中,商品密度最高的是一家五十平出头的夫妻店,sku接近4000,“货不在于囤得多,而在于有。”即时零售平台是搜索逻辑,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货品多,被搜中的概率就大,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消费额就能提上去。

我打开手机在美团上看了下“超市便利”分类里的店家,发现这家埋没在街区里,看着极不起眼的小店排名非常靠前,线上的月订单量就有5000+,复购人数可观。老板表示,小店附近小区的住户大概800户,每天实际到店里的人流量就200-300的样子。

第二种思路关注选货,重点补充应急、应季产品。

一家朝阳区边上的杂货店老板分析,附近白领多,没时间线下购物。为了更好地针对这部分外卖客源,店里加大了数据线、电蚊香、打印纸、蒸汽眼罩等商品的进货量。还有一些属于应季需求,“5月北京疫情严重,大家只能去公园溜达,我们店卖出了特别多野餐垫、餐盒、水果切,这些东西也是我们第一时间就配置好了,预判了这部分需求。”

经过选品策略的调整,这家杂货店的客单价从之前线下消费的15元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40元左右,每个月订单量上浮35%。

据北京商务局文件,到2025年,北京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培育5万家以上生活服务业数字化门店,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万能的小店们将借助数字化力量,织密便民服务网络,惠及更多消费者。

其实从供给视角看,即时零售的未来在于本地实体零售的繁荣,这决定了即时零售的上限。 本地实体零售业态越丰富,才能生长出即时零售这一新业态,继而反哺本地实体零售继续增长,最终进一步促进本地实体经济振兴。即时零售未来将与实体零售共生共荣, 这是即时零售给本地小店带来的第三个启示。

04

终局:促进本地经济增长

凯度咨询多年前曾发布的《中国快速消费品互联网B2B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有680万家便利小店。

对于夫妻杂货店来说,变化是一件难事,也曾是一件非必要的事。靠着熟人关系来营业固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当零售行业整体面临转型时,这种路径依赖反而限制了市场拓展。

与即时零售“万物到家”的结合,改变了杂货店“单一、老套”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效拉动了许多夫妻店的营收增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百万小店和商超、连锁、KA等本地实体零售商一起,都是即时零售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不同于传统电商业务和线下实体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具有挤出和替代效应,即时零售业态依托本地实体零售商,即时零售业态的迅速增长,本质上也是本地实体经济的增长。

搜索建议:
热文

 春节趣事作文700字

【精品】春节趣事作文700字汇编九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展开)

热文

 第一次修U盘,没想到...

脚本之家 2022-03-30 17:00以下文章来源于小K算法 ,作者小K算法小K算法 .曾就职华为和美团,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系本科,专注分享数学、算法、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