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掌握“空间育儿法”,你的孩子也会自带光芒

2021-12-13 阅读数:4260

做你的情感树洞。点击上方“关注”,你的故事,你说,我听

禾田飞歌 |原创文章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从小到大就与父母关系好、相处融洽的人,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与孩子的关系依然和谐;而那些在家庭的“硝烟”中长大的人,成为父母之后,与孩子的关系也如自己与父母相处时一样,充满着紧张排斥的情绪,关系很糟糕。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你会发现:不管你承不承认,在对待自己孩子时的态度和方法,你与自己的父母极其相似,也就是说,在你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内化于你的记忆和思维中,影响着与自己孩子相处时的状态。

于是,有聪明的家长开始求助于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图书和育儿知识,想依靠知识来养育自己的孩子,却往往事与愿违:

为什么别人家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出类拔萃,而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差强人意呢?

为什么我和他爸爸都是学霸,孩子的学习成绩却这么差?

坚持“科学育儿”,在书中寻找育儿经验的父母,同样会遇到难题:

书上的知识一看就会,一用就废;

书上说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羡慕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家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书上的父母怎么都那么懂呢?好像都是”专家级别的父母“,而普普通通的自己是否能做好父母这个角色,自己与”专家型父母“差距有多远?

看了很多的书,却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与孩子的相处也很糟糕,自己从曾经“嫌弃父母的孩子”,成为被孩子“嫌弃的父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心理学博士刘颋颋在自己的新书《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中说,是家庭育儿的“空间”出了问题。

这里的“空间”指什么?一个是父母自己的内在空间,一个是对孩子的养育空间。

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父母个人的内在空间健康,那么养育孩子的空间也会健康,充满活力与和谐。

这就好比一套房屋,里面还会有小房间,被大房间容纳着。而父母的内在空间就好比这一套大的房屋,而养育空间就相当于大房间与小房间的关系,它们既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

与孩子的相处也就是“空间与容纳”的关系。如何搭建好良好的空间?又如何让大小空间籰依存,又彼此独立呢?

一、“生病”的大人和受伤的孩子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父母的成长经历,塑造着他们自己的内在空间,同时也会影响着养育空间的搭建。

刘颋颋博士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的降生是应该值得欣喜的事情,一个新的生命凝结了父母的爱和家庭的希望。但是书中这位父亲,却把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形容成“那是一场噩梦”。

孩子出生后,温馨的两口之家,新添了孩子,又挤进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他们一起来照顾这个小生命。

但这一切在这位父亲眼里,却是自己受冷落的开始。每天睁开眼睛,耳边都是声音,身边全是人,他们围绕的中心不是他,而是那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他的儿子。而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安宁,和妻子的关心,他仿佛一下子成为了这个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人。

他越来越不愿意回家,热衷于出差。即使回到家,也是躲进书房与电脑为伴,更不愿意抱一抱自己的孩子。他觉得是孩子的出生夺走了自己的一切。

直到有一天,妻子突然间精神崩溃,向他提出离婚,原因是他不顾家,也不在乎妻子的感受,不能与妻子一起养育孩子。

这位父亲尽力去挽救婚姻,因为他发现他并不是对妻子没有了爱,而是他内心里认为“凭什么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得到一切,而我却一无所有”。

这样的想法把他吓坏了,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在嫉妒自己的儿子。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他想起了自己妹妹出生时带给他的体验。当所有的家人都围绕在妹妹身边时,那种被遗弃的感觉油然而生,可他还不能表现出失望和愤怒,因为父母告诉他,他是哥哥,要做一个好哥哥,去照顾好妹妹。

小时候受到的冷落,让这位父亲内心有所缺失,害怕失去爱与关心。

父亲小时受到的创伤,又被他原样不动地还给了孩子,他对自己的孩子冷落,内心却又渴望关爱。

如果他没有及时发现自己内在空间受到了伤害,那么他的儿子也会像他一样,在冷落和渴望爱中长大。

如果父母在成长中遭遇创伤,就有可能损害他们成为足够好的养育者的能力。

二、搭建健康的养育空间,要从调整好自己的内在空间开始

说说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吧。

事情发生在儿子备考期间。那天,老师在给儿子上课。音乐的感觉,必须由老师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注意到儿子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时不时地要看向我,神情中希望得到我的认可。

看到儿子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心里很不舒服。老师也注意到孩子的表现。

课后,老师把我叫到一边,轻声问我,是否对儿子要求太严格,导致儿子总是希望他的回答能够得到我的认可或赞同。老师让我要放轻松,不要给自己,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老师的提醒让我意识到在那段时间,我确实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因为当初决定来考这所学校,我们是下了决心的,给孩子休学了一年,只能保证成功。

那为什么不允许失败呢?我想了很久,我发现,即使是失败了,又能怎样呢?儿子还可以回家继续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本来我们就没有想过一次性成功的呀?前来考试,不过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梦想,如果失败了,不论是继续考还是回家,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我为什么要苦苦相逼呢?

这与我一直以来的“考第一”情结有关。

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很好,是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父母并没有对我有严格的要求,但只要我成绩稍落后一些,或者有一次滑到第二名,父母脸上的失望表情是我不想看到的。

再加上一直以来都考第一名,自己也不允许自己松懈,所以对自己一直有严格的要求。这其实也导致了我除了学习好之外,其它像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都是有些欠缺的。也许在其他方面的欠缺,才又让我对“第一”的情结更加深重。现在,我又把这一情结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是我想他要争取成功,其实儿子也很想成功,他已经很努力了。

成功有很多种,我把我所认为的成功投射到了他的身上。他还小,一条路走不通,他还有很多的选择,而我在他身上强加了过重的负担,导致自从准备考试以来,我们两人的关系就特别紧张,他一边又在小心地讨好我。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想明白了这些,我开始调节自己,在对孩子的“控制”与自己情绪“失控”中去寻找一种平衡,去打破自己固有的想法,培养对孩子多种的评价机制,我让自己变得更有包容性。我不再把过多的关注投放在孩子身上,我开始写文章、拍视频,把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会关心孩子,但不会事无巨细地管理他,该他自己做到的事情,也不再去帮他完成。有时“考第一”的情结会出来捣乱,我也会马上转移注意力,想想好的方面,也就包容了儿子的不完美。

转变的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却是好的。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谐,而儿子在平和的心态下,居然一次就通过了考试。

三、合格的父母都不是天生的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从小到大,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更好地生活。

而做父母这件事,我们的确没有学习过,凭借的往往只是一种本能,通过这种本能,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经历、我们所掌握的育儿知识并不足以培养孩子很好地成长,它是需要学习的,它还需要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具有足够好的内在空间,有良好健康的心态。

如何去评判一个成人是否具有足够好的内在空间呢?

刘颋颋列举了三个标准:

一是建立与外在环境清晰的界限和灵活的联系

哪些是对家人、对孩子有利的外在环境,哪些是不利的环境,我们要有清晰的辨别能力,并与之保持相应的距离,以保护自己和孩子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

二是建立清晰的内在空间,确保界限清晰

有人说:"真正影响一个人成长的还是他的原生家庭和十八岁以前的成长经历。"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学识、见识、阅历、财富的增加,不是为了向父母斤斤计较于儿时的伤害,而是应该给予自己宽容的心态,去学会接纳不完美的父母,与家人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的良好的距离,在依赖中独立,在独立中相互依存。

三是善于寻找生活的乐趣

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生活变得更加有乐趣,去拓展自己的心灵空间,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足够好的成人内在空间,平和稳定的心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福气。他们虽然年龄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有自己的感受、情绪体验和情感需要,作为父母,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适当的保护就够了,成长就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吧。

就像纪伯伦诗中所写的那样: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而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

...... ......

你可以努力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像你一样。"

搜索建议:
热传

 【歌词】溜溜子十三寨 / 歌手:...

《溜溜子十三寨》演唱:万莉作词:郭道荣作曲:王原平编曲:于晨曦溜溜子老屋青瓦盖 溜溜子老树四面栽溜溜子板夹溪边十三寨 打开那个山门迎客来比兹卡大叔溜溜子歪 溜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