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别犟嘴了,要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因为一篇题为《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的网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竟然被“抄检”了。网文作者的意思是,记忆中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里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言外之意,其中一个版本是错的,可是谁对谁错呢?

就此有媒体还特意求证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得到的回应是: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即便“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这还不算完,有不少热心网友还把当年的课本拿出来进行再证,发现确实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按理说,白纸黑字,这事也该告一段落了。但不少人在相关话题的评论区依然不依不饶,坚称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斯人”,并放出狠话“就算天王老子来了我以前学的也是斯人”。

要知道,这场争论之所以会扩大化,它本身经历了两个是非阶段:第一个是非阶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哪个是正确的;第二个是非阶段、在确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后,又去质疑是不是出版社方面曾经出现“编辑错误”的问题。总而言之,坚称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斯人”的,他(她)们意在指向即便学错了,也是出版社的问题。

到此为止,其实争论已经不再是“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了,而是记忆错判了还是出版社搞错了。可问题是,通过“抄检”过往各版语文课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确实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明明是记忆错判了,为何有些人就是犟嘴呢?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记忆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我们的确会记住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会记住其中非常生动的细节。比如,我们可以回忆起我们曾经在某些场合穿的是什么、说过些什么,或是曾看到过什么,闻过什么气味、尝到过什么美味、听到过什么声音。但是我们的记忆并不总是那么准确。

当然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记忆不只是现在对过去的纯粹印象存储、感受追溯,还存在评判的部分。就比如我们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特色美食时,总觉得当初的味道最好。可事实上,就算现在用的食材、烹饪的方式跟过去完全一样,我们还是无法跟当时的感受一样。说到底,不是特色美食变了,而是你在用现在的评判去感受过去的特色美食。

由此再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刻板的记忆,一方面在于有些人当时学的时候没有学彻底,另一方面在于脱离课本语境后,周遭的错误引导强化了刻板的记忆,最典型的就是“影视作品字幕”的错误。一言以蔽之,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个集体纠错的问题,只要借助这场争论,能掰扯清楚哪个是正确的,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说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这场争论,在确定不存在“编辑错误”的前提下,坚持自己当年所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就请别再犟嘴了,要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次记住比什么都强。

当然哈布瓦赫也说过:“人们总会对一个集体在历史上的主要象征或精神,以及这个集体当前同过去的关系等话题形成相矛盾的叙述,为了重新定义这个集体当下的形象,人们对这些叙述展开争论和协商。”我们把其中的“集体”换成“词语”也是一样的,虽然意思层面无关紧要,但是人们却会因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对既定的事实和认为的事实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因此说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这场争论,即便人们最终会散场,也知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才是真相,但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刻板记忆,仍然会让很多人觉得这事存在蹊跷。而这也意味着,犟嘴的人是难被说服的,因为他(她)们只相信自己的记忆真相。

搜索建议:
热传

 【歌词】最后一次爱你 / 歌手:...

最后一次爱你词曲:古榕演唱:金霖、张芯发行:欧赫传媒你为何就这样离我而去去哪里我也无法忘记你你为何就这样离我而去你永远是我心中的美丽这是我最后一次爱你你是我生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