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中国人失去消费力了吗

长按关注“金融第一教室”

聚焦金融干货, 传播人生智慧

作者: 牛弹琴

本 文转载自公众号: 牛弹琴( ID : bullpiano )

中国人失去消费力了吗?

看到腾讯阿里二季度营收增长乏力,有些人生出了这样的疑问。

今年上半年, 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疫情反复、美欧通胀……诸多因素叠加,全球经济似乎被衰退危机点了穴。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不得不开启过冬模式。

消费坍塌,成了不少人十分担心的问题。

但京东、拼多多、美团、快手们对此说了声“不”,随后扔出了二季度财报。

在“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后,大厂来了一波暖流对冲。

(一)

不得不说,京东、拼多多、美团、快手的二季度财报,增强了很多人的信心。

数据本身会说话:

京东:营收2676亿元,同比增长5.4%,经调整净利润64.9亿元,同比增加40.2%,这是其连亏三个季度后的再次盈利。

美团:营收509.4 亿元,同比增长16.4%,经调整净利润20.6 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2 亿元,同比、环比皆扭亏为盈。

快手:营收217亿元,同比增长13.4%,经调整EBITDA达4.1亿元,自2020第四季度以来首次转正。

拼多多:营收314.4 亿元,同比增长36%;经调整净利润107.76 亿元。

股市晴雨表对此不会没反应:京东近几日股价反弹最高近30%,拼多多当天涨了近 15%,美团单日也涨超 8%。

这似乎也验证了华尔街巨头摩根大通的先见之明——今年5月,在欧美衰退阴云集聚之下,它率先全面“翻牌”大部分中资互联网企业评级。

逆境下的增长,无疑验证了这些平台的反脆弱能力。

按照《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说法,反脆弱就是在风险、压力和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中成长壮大,将外部环境转化为自身优势。

被技术驱动的数智化供应链包裹的京东,就披上了“反脆弱”的盔甲。

拼多多则将反脆弱锚点落在了深耕农业、发挥数字化优势上。这次净利润创新高,也呈现出了在田间地头稳住“方向盘”的迹象。

而“提质增效降本”,也是京东拼多多美团快手实现增长的共同要诀。

(二)

要看到,企业的发展,要靠“自身的奋斗”,但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企业终究是坐落在现实坐标系中。

几家平台的电商业务在二季度的超预期增长,背靠着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背后是中国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

某种程度上,它们跟流行预期反向而行的增长表现,足以让很多人校正对中国内需市场活力的认知。

虽然受到上海等地疫情冲击,但得益于促消费稳增长的系列举措显效,我国二季度经济仍实现了正增长。

就消费情况看,6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高达38742亿元,同比增长3.1%,从5月份的-6.7%到6月份的3.1%,社零恢复速度好于预期。

在稳增长政策“大礼包”的加持下,下半年经济形势和消费态势继续好转,是可以预期的情形。

从长期看,过去40年,中国市场画出了一条上行曲线。

自2014年开始,消费市场连续多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一动力,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已高达65.4%。

近10年来,因基数庞大,消费总量的增速在放缓,但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消费市场仍有不小的挖潜空间。

埃森哲发布的《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就说, 中国消费市场已进入平稳增长新阶段,疫情冲击下,中国居民对消费意义的理解趋于成熟,未来增长潜力依然可期。

它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在“共同富裕”等宏观政策引领下,未来15年该群体有可能从4亿成长为8亿;

2021年中国消费支出占GDP比例预计为57%,与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GDP比重80%、发展中国家占7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对照之前,中国人在医疗保健、个人及子女教育、健身运动等领域投入意愿更高……

本质上,这仍是对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投下“信任票”。

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消费大盘自然恢复得也快,京东美团拼多多们的正增长,也才有了更强劲的支撑。

(三)

挑战肯定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寒气”也没击倒大厂,本质上是因为有超大规模市场韧性筑起的屏障。

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需求的规模效应可以托起丰富的消费场景,市场的容量足够大、层次足够多、覆盖面足够广。

很多人说,这些年来,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科技树”单一线性演进的模式,放大了超大规模市场的红利,给了中国巨大的“发展加成”。

但反过来,没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互联网也很难迎来爆发式增长——梅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幂函数增长的前提是有巨大的用户规模。

有了超大规模市场,整个经济社会才能以相对稳固的消费大盘,抵御短期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超大规模市场,并不意味着供需连接就会顺畅,“双循环”的梗阻就能自动打通。

学者刘志勤曾提出“硬性消费”与“软性消费”的概念。在他看来,大众的“吃喝玩乐康”是消费,政府与企业也是重要的消费主体。

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设备、技术、人才、原材料、物流等领域的投入,是有效的“硬性消费”。公众的“软性消费”冲动和热情,往往依附于“硬性消费”提供的各类方便与可能。

也就是说,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畅通”,得基于供给侧结构性的提升与消费端基础设施的完善,“没有其他主体的积极投入,个人的消费冲动永远都处于待机状态”。

前些年,“中国大妈疯抢日本马桶盖”的话题频上热搜,就是国内市场中供需错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境况的投射。

近年来,无论是供给侧改革带动高质量供给日益丰富,满足了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还是国家层面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上日程,打通潜在壁垒,都是给充分激活内需创造更好的条件。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也彰显了全面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

疫情冲击下,各地将发放各类消费券作为提振消费的政策优选项,如北京7月18日起面向全市消费者发放“重逢美好”餐饮消费券,推出外卖类、到店类、养老助残类三种消费券累计1亿元,深圳通过电商平台向在深市民发放4亿元购物消费券、6000万元餐饮消费券、1000万元文体旅游消费券、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这些都在加速着消费大盘的复苏。

这些政策举措,间接给了京东拼多多美团快手们更足的底气,去抵御“寒气”。

(四)

也正因为有强大内需市场,所以大厂可以在优势领域深耕,继而稳固增长曲线。

在此过程中,它将中国强大内需市场的韧性转化为了发展的动力。

不难预见的是,经济复苏将带动失业率、居民收入等指标的修复,这份韧劲会更足,内需会继续改善,带动电商平台们实现更好的增长,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动力源。

韧性在,底气就在。辅以良好的政策环境与产业生态,中国人的消费力就不会丢失。

就在6月底,摩根大通分析师Mixo Das表示,如果投资者关注所有市场的挑战,中国确实是个脱颖而出的地方,它提供了抵御其中许多风险的弹性或安全避风港。

7月初,花旗银行策略师Robert Buckland也在报告中称,将中国股票升为超配,因为目前估值相对有吸引力……虽然疫情风险仍然带来担忧,重新开放和政策支持可能会让中国市场走势更独特。

这些乐观预测,归根结底就源于中国强大内需市场。

而凯恩斯就说过, “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牛弹琴

本 文转载自公众号: 牛弹琴( ID : bullpiano )

    

搜索建议:中国人失去消费力了吗  
热传

 条条岭的传说(四)

四,《一个幼女的死》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露天矿是铁路运输,用电镐开采。所以首先要铺铁路。经过1959年...(展开)

热传

 小鸟怎么画(怎么画小鸟?)

怎么画小鸟?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种可爱小鸟的画法。按照这个教程一步步来画的话,成品小鸟又可爱又好看。小鸟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因为小鸟会飞翔,特别招小朋友们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