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顾 建 新

结尾在小小说的创作中有怎样的意义?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尾巴的艺术》。著名作家柯灵在一篇序中也提到,小小说结尾的那一笔“点穴”,令人回味不已。大家们如此高度地重视结尾,正是切中了这种文体的要害,甚至可以说,抓住了创作的核心问题。

在小说家族中,小小说的创作是个特例。因其字数的限制,造成了它特殊的机制与写作方式。其它的小说文体,可以放手写重大的事件,写波澜壮阔的场景,写人物复杂的经历,写曲折生动的故事,写细致入微的细节,写感人至深的情怀。而小小说,这些都不能去写。那么,1500字左右的极小篇幅,凭着什么打动读者?

固然,小小说的创作,可以有许多的话题,如意蕴的深入开掘,人物性格的刻画,令人难忘的细节选择,情节的巧妙设置,语言的鲜活生动等等。其中,结尾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小小说与其它文体相比,有许多的制约,但也有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特长与优势。“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在最后。”(苏曼诺夫语)这是一般的创作规律,而对小小说而言,就十分注重并特别能够以此彰现出它的美学个性来!灵动性、巧妙性、深刻性、震撼力、回味力。。。。。许多都集中在结尾处体现出来。

小小说结尾多用陡转,被人们称为“欧。亨利”的笔法。现在有论者提出“告别欧。亨利”的口号,是因为一些作者在创作中手法运用雷同、机械,且用得太滥,因形成模式而适得其反。实际上,这种手法能够沿用几十年,说明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能因某些作者的失误而轻易地否定优秀传统的科学性。同时,它还有许多未知的广阔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发!

事实正是如此:“陡转”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对它的内涵、对它的诸多的表现形式,对它的美学意义,虽有论者有一些评论,但专门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论研究文章尚缺乏。

人所共知的是,“陡转”可以取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就是有意阻隔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作品的别开生面而给人带来一种想象不到的喜悦,造成读者的情感刺激与心理冲击。小小说也因这种刺激和冲击的大小而产生不同的震撼力。

但实际上,“陡转”的方式是纷纭复杂的,功能也并非一样。

仔细考察具体的作品,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境:

破题,即小说的主旨在前面的情节展开中并不清晰,甚至有意写得扑朔迷离。正在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时,结尾的一笔,犹如“点穴”,令读者恍然大悟,既感悟作者诉诸的哲理的深刻,也获得小说巧妙构思带来的快感。

典范的作品当推《独臂村》(泰国克立.巴莫)。小说写一个农村的奇怪景象:孩子生下来一律砍去右臂,而只留左臂。结尾点破了其中的奥秘:村里决定:“不管谁家生孩子,一出娘胎就得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这一笔,一下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当前选举的虚伪。这个结尾,不仅消解了读者的疑窦;更重要的是将荒诞不经的故事,巧妙地导引到批判社会弊端的层面,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再如《失手》(蒋先平)。小说写一个“神偷”,一直跟踪一个中年农民,虽用尽心计,但最终也没有得手。如果仅仅写小偷的失算,情节再曲折,读后也难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这篇小说结尾写小偷眼睁睁看着中年农民把两万块钱交到了学校,而发出感叹:“出手太晚了,两万块钱让学校拿下了,我是暗处偷,人家是明里要啊,这世道啥时变得这样了呢?”

真是石破天惊的一笔!前边所有关于企图偷盗的描写原来不过是为此做的铺垫!结尾处这重力千钧的一拨,顿时掀起读者心潮的冲天巨浪!又引发多少愤懑与联想!这个结尾真具有化平淡为奇卓,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功力。

《驳骨神医的神话》(何百源)也写得十分蹊跷:小说前半部有意放开笔墨写一个“驳骨神医”治疗跌打骨伤的绝妙,让人不禁十分向往;正当人们赞不绝口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结尾处老人的一番话不啻给人一个当头棒喝:“当一个人走红的时候,就会伴生出一批神话和传奇文学作者。”这个点破,就有更深的意义与更高的层次:将身边的锁事记述上升到了对事物本质犀利剖析的高度。

颠覆,是指结局不仅出乎读者的意料,而且完全违反了前面情节的发展逻辑。这里,因果的线型思维链被彻底打碎了:结尾不再是前面事件水到渠成的自然延续,而是一种反叛。

《走钢丝》(日本 . 星新一)虽只有几百字,却写得出神入化。小说写一个男青年去追求一个中年妇女。目的是掐死她,夺她的财产。正要下手时,警察来抓捕了。男青年仓惶逃跑。警察却告之是来抓那女的——那女人常靠杀死与她缠绵的男子发财!小说正常的逻辑应该是:男子欲害富婆夺财——警察及时赶到——救了女人——抓住了犯罪嫌疑人男子。现在的事件与结尾完全是违反常见的生活场景与人们的习惯思维逻辑。小小说就是要靠这种异想天开来征服读者,以显示出这种文体的特殊艺术魅力!而我们的小说往往缺乏这样的 “深加工”,使十分宝贵的素材失之于平庸!

《主任的儿子》(今声)写办公室的一群人在看到主任全家福的照片时,齐声夸他的儿子有福相,将来有无限的前途。结尾却是主任告之大家:他的儿子患先天性痴呆症,五岁了还不会叫“爸妈”。反向的结局,因其给读者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而形成冲击,以此带来阅读的情趣。

转移,是指结尾出现了前文所未曾有过的元素。而这个元素恰恰是小说的重心所在。“王顾左右而言它”,“顾左右”不过是虚晃的一枪,“它”才是重心所在!阴差阳错是这类小说突出的特点。

《秤砣》(魏金树)写我第一次做买卖,在秤上做假,哄了一位大嫂。但当大嫂回来,我惴惴不安,感到做假即将被揭穿时,大嫂却连连夸我做买卖诚实。原来,她把我卖过的香蕉到一个卖鸡蛋的老汉那里秤了,还多了半斤!结尾处这个老汉的出现,刻画了一个更贪婪的小贩的形象。“我”与他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新的元素的出现,表面上看,让人感到突兀,实际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作品令人回味之处也正在这里!

《长寿理由》(贺鹏)写一个小区老爷爷、老奶奶都在积极锻炼身体。一问,他们锻炼的原因竟是因为交不起存尸费、运尸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墓地费。

按照常理,锻炼是为了长寿——长寿又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这条思维链在中途发生了转移,成为了:锻炼是为了长寿——长寿是为了省去丧葬费!

如果说,“颠覆”是使用对比形成正反落差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冲击;那么;“转移”则是利用引出新境界形成“出乎意料”的新格局让读者喜悦(或震撼)。两者方法不同。但同样具有美学价值。

释疑,是小小说结尾最常见的方式。小小说多用设疑—扩大疑问——释疑的结构图式。这类小说成功的关键是,如何“释”得巧妙,“释”得精彩,令人叹为观止又回味无穷!

《二十年后》(美国 欧。亨利)、《霍拉斯的厄运》(英国坎宁)、《回乡魂》(新加坡 连秀)、《枪》(台湾林双不)、《永远的门》(邵宝健)、《小站歌声》(修祥明)、《走出沙漠》(沈宏)、《睡美人》(戴长征)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结尾的陡转还可以有许多。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心裁别出,云龙变化,应是它的特点。雷同、模仿、生造是它的死结。

结尾的巧妙陡转,是作家睿智的体现。在谈到小小说的创作时,王蒙提出了一个极精彩的建议“亏你想得出”。我们常常感慨大家的奇思妙想,却很少去钻研其形成的原因。这决不是一时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某天早上醒来的突发奇想。这是作家长期细微观察生活,时时思考琢磨、反复修改的结果。同时,在小说的构思上也要下大的气力。首先要有全篇整体的巧妙构思:即小说不是仅仅只注重在结尾的“穴”上,从开篇的设局,到反复的铺垫,到陡转的时机把握,到转后的收束,都极有讲究!既要巧妙,又不能露出刻意雕琢的人工斧凿痕迹,这是很难把握的。

奇灼而不失真。真实是艺术作品的根。如果失去了根,再艳丽的花朵也必将枯萎。一味追求结尾的奇巧,到了违反生活真实的地步,只能是舍本逐末!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本文发表于《写作》2012年第四期。)

搜索建议: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词条  
热议

 vivo X90 Pro+测评:...

对于vivo X系列早期的产品,我上手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款产品是vivo X5 Max,因为其凭借4.75mm的机身厚度达成了世界最薄的智能手机成就。虽然当时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