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陈莲笙

简介  陈莲笙,上海市人,生于公元1917年10月25日(农历丁巳年九月初十),逝于2008年10月29日23时42分(农历戊子年十月初二日子时)。生前为中国道教协会原副会长、中国道教协会顾问、上海市道教协会原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政协常委,是知名的道教正一派大师。

生平

陈莲笙道长,是上海市人,原名 吴良叙,法名鼎昌,生于1917年10月25日。自幼成长在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深受 道教文化的薰陶。

5岁时,出嗣于姨父 陈荣庆为子。陈荣庆乃当时 上海道教 正一派著名法师,为俗家 正一道士(按:陈荣庆于少年时曾出家 火神庙 既济道院,师李祥和。清末任火神庙住持。 辛亥革命前夕,礼 上海保安司徒庙住持张成照为度师,始为俗家正一道士)。陈莲笙自小便生长在这一世代信奉遇教的家庭,自然深受薰陶。虔诚奉道。1927年。12岁时 皈依朱星垣门下,为 俗家弟子。陈莲笙聪慧好学, 少年时代便诵习了大量道教经书。1933年求道于著名法师张村甫门下,礼为度师,专习正一 斋醮科仪。当他才 17岁时,便已成为上海道教界的知名法师。1935年,江西 龙虎山第六十三代天师 张恩溥颁授“ 万法宗坛和都功篆”。1940年。陈莲笙被上海保安司徒庙聘为“高功”。由于他熟谙道教斋醮科仪,对道乐之吹、念。弹、唱均称出色,1947年张恩溥特邀担任在“ 上海大世界”主办的第二次大型“ 罗天大醮”的法师。1947年上海市道 教会成立,下设五个区组织,陈莲笙任道教会理事和沪中区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于凹引年间,陈莲生与 虹庙住持张源锟。大镜关帝庙住持 李锡庚等发起筹备成立 道教组织,其事 末果。以后遂以全部精力研读道书和搜集。整理道教斋醮音乐。1956年。上海市道协筹委余成立,陈莲笙被推选为秘书长。他一方面致力于道教教务工作,一方面搜集"整理上海迪教史料,工作很有成绩。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界受冲击,陈莲笙转业到 南市区立新电器厂参加劳动生产。1981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切实贯彻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市道协筹委会恢复工作,陈道长又欣然担任秘书长,担负起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协助政府落实 宗教政策的繁重工作。1985年,上海市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又。几年来,经他努力呼吁、奔走,上海市道教界相继收回并开放了6座宫观,使信徒有了 宗教活动场所。他有鉴于现在的青年道士在 文化素质、 道德修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认为应培养新型的,拥护党的领导、拥护 社会主义制度,有文化,有较多道教知识的青年道士。1986年,上海道协创办了“上海道学班”,陈道长兼任教务主任并亲自组织教学。首届学员三年给业,已充实到市道协及本市宫观为职业道士,陈道长还十分重视对道教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他定期举办道教知识讲座,邀请对道教文化有博识的学者、居士、道长讲学,通知信众前来听讲,提高信众的道教知识水平。他创办了“ 道教文化研究室”,组织研究工作。从80年代初开始,他使与 上海音乐学院密切合作,对道教斋醮仪式及音乐进行采集、录像、录音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陈道长的倡导下, 《上海道教》杂志创刊,为季刊,是一份学术性较强的道教刊物,国内外不少 道教学研究者为其撰稿。陈道长还大力支持并参加编印了《 道藏精华录》及《 藏外道书》。陈道长信奉道教并从事教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以其赤忱的爱国之心和虔诚的爱教之情,学道弘道不倦,在道教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他是中国道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上海宗教学会理事和上海市政办委员。1990年,当选为上海市道协会长,1992年8月在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副会长。1998年自愿退居为道教顾问,2000年底 升座为上海城隍庙主持。

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原副会长,中国道教协会顾问,上海市道教协会原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陈莲笙道长,长期患病,经医务人员多方精心治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29日23时42分在 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陈莲笙道长是 中国道教界德高望重的正一派 一代宗师,也是上海宗教界爱国爱教的楷模。他始终道心坚定,保持纯正道风,为了中国和上海道教事业孜孜不倦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协助政府宣传贯彻宗教政策,团结道教界人士,关心社会慈善 公益事业,积极推动道教文化发展,为上海道教界与海外道教界的友好往来和交流作出了贡献。

文献著作

《 太岁神传略》 作者:陈莲笙,黎显华, 张继禹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

《 上海道教音乐集成·第一卷》 作者:陈莲笙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 道士的修养(增订本)》 作者: 陈莲笙 上海辞书出版社

序跋

《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增订本)》原序

余 弱冠入道,深知道教义理之深邃,道术变化之奥妙,斋醮仪范之恢宏。做一个道士,唱念做之技艺件件要驾轻,琴棋书画之功夫 桩桩要就熟。因此,做道士很难。

学成之后,余 厕迹 于海上道门,出入于社会各阶层。在旧社会熟睹 十里洋场,风雨飘摇,深知社会变化之迅速,生存之维艰。因此,道教之生存也很难。

今,余已 耄耋之年,欣逢盛世,国运 昌隆,人民安泰,道教亦有振兴复苏之兆。瞻前思后,感慨万千。十余年来, 余思之甚者,以 当代道教之发展为最;十余年间,每 有所思,即述之以文,随作随发。今有幸汇集成册,所述一言以概之,即当代道教之发展与道士之修养,故以名集。

《 道德经》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余尝思之,道教之生存与发展犹“水”也。水者,流也,着赤即红,着墨即黑;注于斗斛则状规,泻于环器则成圆。至柔,却能滴穿 金石;洒地,则又无孔不入。道教之存续不能 企望于对社会提出要求,而只能磨炼自身去顺应时代之变迁。 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在“利万物”中寻找自身之栖泊和浸漫。

《 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们不必怨天地,又何必羡慕他人。道教的生存和发展,就要看道教自己是否“争气”,就要看我们当今的道士是否适应社会,把握自己。为了适应社会,把握自己,我们欲做之事多不胜举,只能企盼同道挑起振兴之重担,奋起直追。

天地之间,水乃流之不尽,割之不断,堵而不住,泻而千里之物。道教亦是如此。

搜索建议:陈莲笙  陈莲笙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