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细品园林之三十·传奇篇叠石假山里的 大户人家

按说关于大户人家的溯源一般不是从苦读中状元的宰相开始便是乱世平天下的将军说起,这户人家却要从一个女子说开去——张藻,古时女子留名的极少,之所以记下这个女子,是因为她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杭州西陵桥边“西泠诗社”的一位著名女诗人。

张藻是上海青浦知县张之顼的女儿,母亲也是位才女——顾若宪,自幼即受母亲的诗文熏陶。在历史上,母女俩都以诗文留名的实在少之又少。张藻著有《培远堂诗集》,诗作细腻清隽。譬如咏梅:“出身首荷东皇赐,点额亲添帝女装。”很有大家闺秀的诗风。

张藻后来嫁入太仓毕家。可惜孩子还小,丈夫就过世了,张藻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孩子的教育身上,写过54句270言的《训子诗》,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

儿子毕沅6岁时,便开始教他读《诗经》、《离骚》,几年后,又特意将儿子送到百里外的木渎镇,拜著名学者沈德潜和“乾嘉”考据学派之一“吴派”的奠基人惠栋为师。

张藻因为是女子没有太多施展自己才学的渠道,却无疑是个极优秀、极有眼光的母亲,儿子毕沅果然不负众望,日后高中状元。

毕沅这个状元不仅仅是学霸这么简单,而且极为博学——经史、诗文、金石、地理、历史无所不通。还是个围棋高手,对昆曲也极有鉴赏力。这点绝对得自家传,譬如日后流传的一个昆曲脚本《繁华梦》是由一位长安才女王筠在22岁时写成的,故事颇为奇异,一位少女梦见自己变成了男人,然后像花木兰一样出征守卫边关……这部脚本正是经过张藻的卷首题诗,出资刊印,才得以流传。可见母子对昆曲皆有偏爱。

关于毕沅中状元的事,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因为帮同事顶班,得以预览当晚军机处关于新疆屯田的折子,而第二天殿试的题目正是新疆屯田,因此一举高中,大家总觉得是他运气好,其实更在于他个性厚道,才能被“大馅饼”正好砸中。

毕沅先是供职翰林院,日后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到任时就赶上春季大旱、夏季大涝,开仓救济,整治水利,并重建西安灞桥、修葺西安城墙。著名的“西安碑林”正是在他的大力搜集下渐具规模。

毕沅在陕西做官时,母亲张藻去世,乾隆皇帝御赐“经训克家”四字,毕沅从此也将自己的书房改名“经训堂”,以追念母亲。

乾隆一生酷爱江南,尤其对苏州情有独钟,数次南巡,因此也催生了一幅大画——《姑苏繁华图》,上面遍画苏州城全景,其中景德路附近有一座园子,树中隐隐有八角亭,还有一座假山——环秀山庄。不过这时候园子还是另一个名字——飞雪泉。这里当时是刑部员外郎蒋楫的宅子,整修时挖出一眼古井,有清泉汇聚为池,泉水起名“飞雪”,并在附近堆出一座假山,不过这并不是日后让环秀山庄名声大噪的那座。

不久,环秀山庄就转到了毕沅手中。

毕沅不仅是位颇有政绩的官员,更是一位学者和金石学家。毕沅嗜古成癖,还写了大量古籍、金石考证的书籍,其中的《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志》、《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到今天还是大学考古专业的教科书。

他十分爱惜人才,招纳不少学者到自己门下,其中就有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段玉裁等不少学养颇深的人物。诗人黄景仁才气骏发,笔力矫健,但脾气怪癖,狷狂寡谐,不愿当官,又不善理财,生活贫寒潦倒,毕沅读到他诗中有“一家俱在秋风里,九月寒衣未剪裁”的字句后,立即派人送去白银50两;诗人汪中与毕沅并不相识,有天上门递来一张纸条,写明住处,转身便走。纸条上写:“天下有汪中,先生无不知之理;天下有先生,汪中无穷困之理。”毕沅看罢,哈哈大笑,派人送去白银500两。

由此可见,毕沅绝对算个上品人物了。按说这样的家学、为人,毕家绝对能长久发达,但毕家却在毕沅死后不久旋即衰落!

说起来这居然也跟他热爱收藏有关。你说收藏这件事,尤其是金石收藏多风雅的爱好,能有什么问题?金石收藏中有所谓“重器”,家中放“重器”并不是一件太妥当的事,树大招风嘛!毕沅家中这件“重器”并不是商周青铜鼎之类,而是一张薄薄的长卷,不过这张长卷却有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对于所有收藏者,都可谓至宝。毕沅当时得到后一定欣喜若狂,放在环秀山庄里日日守着。毕沅一生最崇敬苏东坡,算得上是苏轼的脑残粉了,每年苏轼生日都会在家中设宴祭拜,规模盛大。而《清明上河图》画的正是苏东坡人生最顶峰的元祐年间。

于是,毕沅做了一个很多收藏者都会做的事情,跟弟弟一起在画上留下了印鉴,很简单,没作诗没题跋。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印,却为毕家招来了灾祸。

《清明上河图》自明末流出皇宫,一直在民间暗藏,乾隆帝穷其一生各处搜寻未果。他死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在抄和珅家时居然就抄出了这卷《清明上河图》,而且上面居然赫然有毕沅兄弟的印鉴。这还了得!

应该说当初嘉庆皇帝登基后对毕沅还是不错的,毕沅病重,特地千里赐药。毕沅死后又追赐太子太保。但说他的下属在镇压白莲教起义时贪污军费,毕沅有失察之责,于是没赐谥号而已。

但两年后,和珅家不仅抄出了《清明上河图》,还有毕沅写给和珅的贺寿诗。无论《清明上河图》是和珅主动讨要,还是毕沅拱手送上,反正从他手上过过。嘉庆帝大怒,以下属贪污军饷之由下令褫夺毕沅的世职,籍没家产,儿子就地免职……

到这儿,毕家的故事还没有完,虽然没了官职、田产,但因为之前建过家庙,而家庙是不能抄的,于是毕家人住进了苏州的家庙中,依旧诗书传家。毕家还另建过一座小园——毕园。毕沅的孙子毕诒策也做过浙江知府,而且擅长书画,也依旧热爱昆曲,再后来,在外祖母的毕园中长大的一个孩子又在南石皮弄造了另一座园子——如今画家叶放的南石皮记。

你说,这园林里的故事真是一脉相承呢?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