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你妹妹离婚带孩子可怜,我赚钱养她们两人就不可怜了?离婚吧”

《诗经》里有一句话:“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大概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亲密的就是兄弟之情。深以为然,这世上所有的情感,都是后天通过相处而产生的。唯有亲情,一脉相承,是先天存在的。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即使有一天父母离去,我们也不是孤独一个人,还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

简单来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就是无论我们遇上什么事情,这世上都有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人,会给我们温暖和慰藉。但老话也说了,亲兄弟,明算账。兄弟姐妹确实是最亲近的人,不分彼此,但这种情况,基本上适合小时候。因为长大以后,尤其是有了各自的家庭之后,身上背负的就是各自家庭的利益。

哪怕彼此之间的关系再好,感情再亲密,也要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换一句话来说,兄弟姐妹之情,自然不能因为结婚了,就丢掉了。但也不能因为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之情,而影响自己的婚姻。一个人一旦在结婚成家之后,没有算好兄弟姐妹之间的金钱和感情的账,没有明确责任和义务的账,那结果必然会因为亲情而影响婚姻。

李蓉的母亲陈阿姨,对待李蓉的婚事,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最好找一个独生子的家庭,如果实在找不到,有兄弟姐妹,那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能太好。这个要求,乍一看,太奇葩了。李蓉一开始也这么认为,毕竟兄弟姐妹之间,关系融洽,是好事,说明这个人重情义。怎么在母亲的心中,就不是婚姻中的良配了呢?

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陈阿姨作为母亲,自然是希望女儿好,希望女儿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当初陈阿姨结婚,和女儿一样的想法,光顾着感情。也认为未来的老公,长兄如父,对待弟弟妹妹,非常好。这么一个重情义的人,以后对待自己,也会很好。但她没有想到,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

重情义是好事,但过于重情义,有时候就容易成为滥好人。如果你的伴侣,在亲情中,属于一个滥好人,那么你们的婚姻,通常不会很融洽。陈阿姨当年就因为李蓉的爸爸,一直放心不下弟弟,即使彼此都结婚了,他还是不顾自己的家庭,各种帮衬弟弟。换一句话来说,陈阿姨结婚后,还要帮着老公一起,养小叔子一家。

所以她不愿意女儿再走这样的路,不过李蓉终究不相信母亲的苦口婆心,还是找了一个有姐姐的老公,而且姐弟俩的感情非常好,或者说弟弟对姐姐的感情非常好。关于这个大姑姐,李蓉是知道的,不知道是因为嘴巴甜,会讨父母喜欢,还是因为婆婆生大姑姐这个女儿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公公婆婆不像一些一子一女的家庭一样,重男轻女。

而是很宠爱大姑姐,不管大姑姐做什么,都支持,犯了什么错,都包容。可能是想给女儿留退路,所以李蓉的老公王华,从小就被父母在耳朵边嘀咕,让他要对这个姐姐好,因为是他唯一的姐姐。王华自然是听进去了,不然姐姐因为自己不喜欢念书,初中毕业后就死活不愿意念了。但在王华眼里,就成了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姐姐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自己。

王华认为自己欠了姐姐一份恩情,就连后面,姐姐死活要嫁给一个穷小子,结婚后的日子非常难熬,王华也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如果说念书这件事情,李蓉还能勉强接受王华的说法,但大姑姐的婚姻,李蓉无法接受王华把锅背在自己身上。要知道当初公公婆婆都劝了,没成功,后来还是掏空家底给大姑姐结婚。

陪嫁的10万现金,还是借来的,最后是王华工作之后才断断续续还清。李蓉认为王华不欠姐姐什么,自己就更加不欠大姑姐什么了。所以结婚后,面对王华一而再、再而三帮衬大姑姐,而不顾自己的家庭的实际情况,李蓉自然是有意见的。她隐约感觉到娘家父母当初的担忧,可能是对的。因为王华面对她的抱怨,总说:“我只有一个姐姐,我不帮衬她,她咋办?”

就这样,结婚之后的李蓉,从两人世界,到一家三口,过程有好几年,但中间一直有大姑姐的影子。简单来说,李蓉和王华辛苦赚来的钱,除了给公公婆婆的生活费,每月还有一部分是给了大姑姐的。不满的情绪,就是这么慢慢累积的,婚后第5年,大姑姐离婚了,之后的事情,直接点燃了积压的情绪。

离婚之后的大姑姐,住到了李蓉的家里,王华的意思是农村对待离异的女人,还是有风言风语。王华认为姐姐还年轻,还能再遇上合适的人,所以来城里找份工作,多认识一些人,能有新的开始。李蓉虽然有点不自在,但作为女人,她也理解并且心疼大姑姐的处境,所以她同意了王华的要求。

但大姑姐住进来之后的言行,让她气不打一处来。每天要么就呆在房间里看电视,玩手机,要么就出门玩,反正一点都没有找工作的迹象。就连李蓉托人帮她找的工作,都被她用各种理由给推辞了。而且在家里,也一点家务活都不帮忙,就连自己的房间打扫和衣物清洗,都要李蓉这个弟媳妇来弄。李蓉还不能说,一说,大姑姐就红了眼眶。

然后王华就会心疼不已,不问青红皂白,就和李蓉急眼。每次李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王华就重复自己姐姐离婚了不容易,让李蓉多担待。结果李蓉担待了,可大姑姐得寸进尺了,她不仅自己在这里“白吃白喝”,有人照顾,还想带着儿子过来一起“享福”。王华的意思是这边有学区房,能上好学校,所以孩子过来理所应当。

但李蓉接受不了,一个大姑姐她已经要崩溃了,再加上一个被大姑姐宠坏的熊孩子,她还怎么过日子。李蓉爆发了,告诉王华自从大姑姐过来之后,自己就没睡过一个好觉,也没好好休息过一天。最重要的是,家里的生活费,每个月增加了2千多,等于是两人在养着大姑姐。如果再带孩子过来,那不就是自己两口子累死累活,养活大姑姐母子吗?

但王华听不进去,他说:“我姐姐离婚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太可怜,咱们帮帮她,怎么就不行了?”李蓉气笑了,说:“大姑姐离婚带着孩子很可怜,难道我作为弟媳妇,还要赚钱养活大姑姐母子,就不可怜了?”面对王华的执拗,李蓉心寒不已,她表示要么大姑姐搬走,要么就和王华离婚。但王华不同意离婚,也不愿意不帮自己的姐姐。

他不能理解李蓉为什么会这么狠心,自己只是想帮姐姐一把,怎么就要闹到离婚了呢?王华坚持认为手足之情,弥足珍贵,无论如何都要互相帮助,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他就是帮助离婚了的姐姐,没有那么严重。但李蓉却认为兄弟姐妹的关系想要和谐长久,就不能把金钱、感情、责任、义务混淆在一起。兄弟姐妹血脉相连,自然要互相帮衬,但不能大包大揽。

老话说:“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深以为然,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同样也适用于兄弟姐妹之间。每一个人都要明白,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婚成家之后,夫妻关系才是一切情感关系的首位。坚持底线,守护边界,这样才不会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而影响婚姻关系。

你们说,李蓉和王华闹到要离婚,是谁错了?

--END--

图片|网络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