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蔚小理,风光不再

淘汰赛已经开始了。

作者午小哥,全文33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蔚小理怎么了?

11月初,造车新势力纷纷发布了上个月的交付量,蔚小理三家的数据皆不容乐观——

蔚来汽车交付10059辆,此前定下的销售量是曾宣称要过2万,如今仅仅完成过半;小鹏汽车交付5101辆,10月销量同比下滑49.68%,可谓大跌;理想汽车交付10052辆,虽然过万,但比起9月来的数量也是下滑明显。

在这“金九银十”的汽车热销季,车企们纷纷开始了年底的业绩冲刺,蔚小理却为何渐渐萎靡?

01

销量萎靡,产品问题?

若想简单的以大环境作为缘由,恐怕很难让人信服。

10月的交付量中,昔日造车新势力三巨头“蔚小理”集体下滑,谁都没有进入前三名,但却有一些车企表现良好。

例如哪吒汽车,今年10月,哪吒汽车交付18016辆,同比增加了122%,凭借这个数据,哪吒跃升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第一。

这也并非一次侥幸结果,过去28个月里,哪吒汽车的交付量一直连续同比增长,今年前10个月,哪吒已累计交付12.92万辆,同比增长160.8%。

10月交付量的前三名,除了哪吒汽车外,第二、第三名分别是:AITO问界(12018辆)和极氪(10119辆),都可谓是黑马。

而蔚小理在产品上的后继“乏力”,也为新黑马的冲出创造了条件:

首先,新品混乱,难以接力。

今年9月,小鹏汽车推出了寄予厚望的SUV车型G9,售价区间为31-47万元,于9月底正式上市,10月27日开始首批交付,然而,9月和10月,G9的销量分别只有184辆和623辆。

G9是小鹏的旗舰车型,何小鹏曾说“50万元以内最好”,然而发布时配置和价格都十分混乱,让消费者根本捋不清楚,复杂的产品配置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于是在发布会之后媒体交流会上,何小鹏直言“压力很大”。最终他为G9定下了三款车型,八个配置,但依旧没有达到预期。

新品的不给力,让人想起今年8月,理想汽车主推理想L9,而战略放弃理想ONE,导致的那一次暴跌。至今,主力车型理想ONE的突然停产的举动,依旧让众多新老用户无法接受。

此外,蔚来汽车今年上市了多款车型,如轿车车型ET7、ET5,SUV车型ES7等等,但谁也无法保证新车型销量就一定有先发优势,成为主力更加难——ES7刚上市时,消费者大多呈观望状态,蔚来汽车的总销量甚至从6月起就开始下滑了。

可见, 新品并没有给造车三巨头带来立时可见的“甜头” ,甚至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同价位区间有更多的玩家杀入,抢到了机会。

其次,供应链脆弱,导致交付不及时。

蔚来董事长李斌在9月曾发言,说接下来蔚来的交付量每个月都会打破纪录,然而10月不但没有破纪录,甚至出现了环比下跌。据说,因为疫情影响,蔚来位于合肥的两座工厂相继停产,延缓了交付。

实际上,外界并不好判断是蔚来汽车的供应链脆弱至此,还是以此为交付不及预期的借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造车新势力的确很难保证供应链的绝对安全,特别是在疫情的大环境之下。

供应链的能力绝非短期就可以建立的,而随着车企产销规模变大,对于供应链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强。相信大家还记得上半年上海疫情时,给车企带来的诸多不便。更何况,只有老牌车企更容易获得供应商的信赖,获得一些优先拿货的权利,即便身为新造车三巨头,蔚小理在这方面的积累毕竟还是不如传统车企的。

02

跌跌不休,盈亏难调

蔚小理“三兄弟”的股价也经历着类似的境况:

2022年6月以来,蔚小理的股价均遭遇重挫,过去三个多月里,蔚来、理想的股价跌去了40%多,而小鹏汽车最多时跌了七成,至今仍跌了67%。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股市的波动,带来了新能源整车企业的集体下跌,但对于车企来说,现在不光是要比销量,还要比毛利、盈利等等。

成立这么多年,“蔚小理”也该收收心思去赚钱了。目前,特斯拉已经有了规模赚钱效应,国内的“老大哥”比亚迪也在Q3财报预告利润大概在50亿人民币左右。

如果蔚小理一味地使用烧钱模式,终究不能长久。因为这种模式下,尽管使用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堆砌了高楼,但投资者最终还是要看到质变,把之前的投入成本赚回来。

蔚小理的亏损情况如何?

根据三家车企目前公布的一、二季度财报,今年上半年(1-6月),理想汽车亏损6.52亿元,同比增加9.5%;小鹏和蔚来更是大出血,分别净亏损44.02亿元和45.40亿元,同比增加122.31%和337.38%——数字令人愕然。

在蔚小理二季度财报发布后,三家车企的归母净利润均是亏损状态, 当时,甚至有理想汽车每卖出一辆车亏损2.3万元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据传,小鹏汽车卖一辆亏6万,蔚来汽车每卖一辆车更是要亏10万元,蔚来汽车的亏损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蔚小理三家中,蔚来汽车发布了今年的三季报,三季度总营收录得130.02亿元,同比增长32.6%,创下历年新高;与此同时,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共交付3.16万辆新车,符合3.1万-3.3万辆的预期,同比增长29%。

不过,蔚来的亏损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根据财报数据,蔚来三季度净亏损录得41.11亿元,同比放大392.1%;经调整后净亏损也高达32.58亿元,同比放大514.2%,毛利率直线下滑。

那么,蔚小理为什么一直盈亏难调?

首先,依旧是难以解决的成本问题。

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是这样说的,“公司今年利润出现起伏,主要受电池、碳酸锂价格上涨影响。如果碳酸锂价格下降到40万/吨,我们的毛利率还能再涨4个百分点。”这也是所有新能源车企的难题。

其次,内耗严重。

一方面是行政、销售等各项费用的层层叠加,例如蔚来三季度销售行政费用为27.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9%,也超过市场预期的24亿;2018年到2021年,小鹏汽车研发开支和销售费用的总和从17亿元增加到94亿元,姑且称之为内部必要或非必要费用的消耗;

另一方面,很容易被忽视的是员工之间的“不平衡”, 例如据媒体报道,小鹏汽车近年不断从广汽、一汽等传统汽车厂商挖人,也从华为等科技公司招人,这些人与小鹏汽车早期员工之间存在理念分歧,导致最后执行效率不高。

蔚小理何时扭亏?似乎还看不到答案。

03

大洗牌?

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显然, 中国的新能源造车正在迎来一轮大洗牌。

一方面,二线造车新势力涌现出来不少亮眼企业。

正如前几日,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岚图汽车完成45.5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00亿,还聚集了大量的VC/PE;

吉利旗下独立品牌极氪汽车10月份交付10119辆,超过了蔚来、理想,事实上从7月开始,极氪就步入了快车道;

此外北汽的极狐、长安的深蓝和阿维塔、上汽的智己,都是差不多相同类型的品牌,也越来越为人熟知,其中阿维塔11将于12月开启交付,据说首批用户锁单突破5000台……

另一方面,在火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车企正在携产业优势厚积薄发。

例如,比亚迪正在享受高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独特的供应链体系,如在半导体、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采取自研战略,也是基于此,如今,不少新能源车企纷纷“学习比亚迪”,着手构建垂直供应链体系。

此外,蔚小理也正在积极出海布局。

先说蔚来,2021年进军挪威市场,而今年10月的一场柏林发布会上,蔚来汽车又正式宣布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

小鹏汽车算是三巨头中最早出海的一家,于2020年9月进入挪威,今年2月先后在瑞典、荷兰、丹麦开设了直营店;

理想汽车则在2021年8月,被曝出考虑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

效果如何呢?

据媒体报道,根据数据网站Cleantechnica的数据,在小鹏出海的首站挪威,两年时间小鹏一共才卖出了1006台车,而蔚来ES8在挪威仅卖出了571台。

不得不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全球“卷”的最厉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是中国,即使各个品牌在中国、甚至东南亚销售的还不错,但还没有任何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的销量挤进前十;

第二,中国新势力品牌积累不够,还未形成足够的品牌影响力,海外消费者很难买账;

第三,国内供应链都岌岌可危,去到海外更是有可能手足无措。

而且,每一家车企都必须面对的另一个残酷事实是,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整体增速在下降,与此同时,今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最后一年,从2023年1月1日开始,国家将不再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发放政策补贴 。

真正的战争,才刚刚要打响。

搜索建议:蔚小理,风光不再  蔚小理,风光不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