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玉山(大禹治水图玉山离开过北京吗)

在中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在上古时代(很久很久以前),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受命于当时的舜帝,负责水利工程工作治理洪水灾害。在治水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故事,变堵为疏的治水理念,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工作态度等,这些故事其实是反应了中国古人的很多内在品质,其中包括并不限于工作方式、哲学思想、人生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之,这是一部寓教于乐、传说与现实有机结合,恐怖与神话穿插其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话说在数千年后的大清朝,乾隆皇帝读到这个故事也是十分感动(外加兴奋),因此做出了一个决定——要用巨型的玉石把大禹治水的画面情景再现。

要雕刻玉山,首先要有准备工作,备料是首要的,乾隆皇帝看中的是新疆和田一代密勒塔山的玉料。有了原料还要有设计图,乾隆皇帝选用的是清宫内所藏宋代的《大禹治水图》,以此为蓝本雕刻玉山。

玉石于山中开采,其困难自不必说,这个重达万斤的玉料从新疆密勒塔山如何运到北京,就是个难题?据记载,为了运玉,专门制作了轴长为十一、二米的特种大型车辆,车上装有铜质的扶手,运输时,车前有一百多匹马拉拽,车后有上千民夫推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冬天,会在道路上泼水,形成冰面拖运,就是如此多的人力畜力,每天也只能走五至八里,而和田到北京将近1万1千多里路,据估计,仅运输一项耗时最少也在三年。

玉料虽然运到了北京,但《大禹治水图》的雕刻工作并不在北京进行,玉山的雕刻是由当时两淮盐政所管辖的扬州工匠负责完成。具体过程为,先由清宫造办处根据选定的《大禹治水图》设计图样,然后制作成蜡样(模型),因怕扬州天气炎热,又照着蜡样雕刻木样,乾隆帝审阅没问题后,在北京对玉山玉料进行初步加工,后经水路到扬州进行细致雕刻,完成后再由水路运回北京。

回京后的禹山又进行了再加工,主要是刻上了乾隆的题字、题诗,印章什么的。这么个大家伙搬回紫禁城,放在哪也是个问题,乾隆帝挑来拣去,最终决定放在宁寿宫乐寿堂,我们今日去故宫珍宝馆参观,在乐寿堂仍可以看到它。

玉山从采玉开始到雕刻完成达十年之久,具体花费估计没人说得清楚,关于乾隆爷的这个旷世奇作,或许有人说他炫富,有人说他贪功,但若不那么腹黑,理性分析一下:一、人家乾隆玩得起,当时正是康乾盛世,国力能够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2、人家确实有艺术品位,制作出了一件艺术精品,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点好东西。

不过这种重量级的艺术作品完成后,乾隆皇帝除了欣喜,确实也是有点心有余悸,在玉山的题诗中他告诫子孙,不可为了追求宝物(炫富)和成就(扬名)再进行此类行为,一个万万人之上,任性而为的皇帝,能够有这种反思也是难能可贵的吧……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 24厘米,宽96厘米,重五千三百多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它是中国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打开下面图片,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了解更有趣的故宫和皇家文化。

搜索建议:大禹治水玉山  大禹治水玉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