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15年前的今天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

15年前的今天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距离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仅3年时间。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绕月,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忆,当时他和孙家栋抱头大哭了一场……如今,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已经安排上了!期待梦想成真的那天。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15年前的今天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据悉,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15年前的今天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中国航天,多项重大成就刷新纪录!中国大飞机又有重大突破,首架年底交付!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如“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传回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羲和号”实现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零的突破......重大成就举世瞩目。

日前,在大飞机领域,中国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大飞机已经成功取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中国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能力。而大型客机作为一个高端复杂的产品商品,从2007年立项至今,整个研制过程非常复杂,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发展,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民机特点的大飞机研制体系和项目管理体系,而且,中国大飞机距离商飞的目标越来越近,首架大飞机将在年底交付。由此,我国跻身全球少数掌握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中国大飞机的研制成功,将进一步成为带动中国航空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中国人工智能的赋能下,“AI+大飞机”又一次为中国航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前不久,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正式发布业界首个工业级流体仿真大模型东方.御风,就为中国大飞机带来了AI+的全新升级!

该大模型是基于昇腾AI打造的面向大型客机翼型流场高效高精度AI仿真预测模型,可有效提高对复杂流动的仿真能力,将仿真时间缩短24倍,也就是从原本的70天缩短到3天,不但减少风洞试验的次数,更降低设计研发成本,同时,流场平均误差降低到万分之一量级,达到工业级标准。据悉,大模型“东方.御风”也是业界首次将工业流体与AI的相融合的新尝试,让人们看到了AI+流体力学的巨大赋能作用,它还将会对高铁、轮船等大国重器产生重要影响。未来,在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助力下,中国大飞机还将取得更多令人惊喜的成果。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