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李健沉寂10年才走红,萨顶顶曾被唱片公司质疑:小众音乐没出路?

在最新一期的《为歌而赞》里,一开场,百赞团又有人扔出犀利的问题。而被问者,正是萨顶顶。

在他看来,萨顶顶早期的音乐属于小众音乐,非常有先锋性、世界性。但是,近些年,萨顶顶唱了很多影视剧的主题歌,风格上完全大众化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萨顶顶会有这样大的转变?

在现场的爆赞团歌手里,李健和萨顶顶的音乐发展之路,也有很相似的地方。

萨顶顶在2000年参加青歌赛,获得通俗组银奖以及全国观众最喜爱歌手奖。比赛结束后,她就签约唱片公司出道了。而在同一年的年底,李健辞去了广电总局网络工程师的工作,开始了职业音乐人之路。

在萨顶顶还没成为萨顶顶之前,她其实已经有一些传唱度挺高的歌曲了。比如那首《咚巴拉》,当年在央视的多个节目里都听到她唱过,甚至街边商店也会播放这首歌。

只是那时候,更多人可能对歌很熟悉,却不知道唱歌的人是谁。多年以后,这歌也成为广场舞神曲之一。

也是同一时间段,李健在2001年加入水木年华,同年出了那张《一生有你》一炮而红。但是,当时很多人知道组合叫“水木年华”,而对于组合里的两位成员,可能更熟悉的也是卢庚戌。

除了他承包了专辑里大部分的词曲外,也是因为这名字让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读,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那张专辑里,李健也写了5首曲子,但是,《一生有你》和《轻舞飞扬》当年真的太火了。

一张专辑让这个组合一夜走红,然而,在第二年的5月推出了第二张专辑后,李健选择退出。后来说起这个决定,李健表示是两人的音乐观念有分歧,他不愿意继续妥协。

离开水木年华后,李健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去创作,保持两年出一张专辑的节奏,《传奇》《风吹麦浪》这些歌,都是在那个时间段创作出来的。但真正再次翻红,却是2010年王菲在春晚翻唱了他的《传奇》。

在那之后,李健才算是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

再次走红,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相对来说,萨顶顶这条路走得比李健顺畅多了。

2005年,萨顶顶正式改名“萨顶顶”,并在当年年底出了《万物生》那首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萨顶顶成为了大家熟悉的萨顶顶,无论是音乐还是造型气质,都有着极鲜明的个人风格。当她带着那首歌去环球唱片时,对方给了她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你觉得会有人听这样的歌吗?

在唱片公司看来,这样另类的歌太小众了。不过,萨顶顶也并没有退怯,反而和唱片公司理论他们的责任。

《万物生》一出来,颠覆了大家对于音乐的认知。虽然风格另类,但实际上曲子很有记忆点,甚至都不需要去记得歌词说什么,跟着哼就能哼出来。

尽管那张专辑里还有一些梵语的歌曲,几乎是没有传唱度,但因为作品,萨顶顶和歌都红了。此后,萨顶顶又唱了不少影视剧的歌曲如《剑雨浮生》《左手指月》《不染》等等,虽然歌曲的演唱难度极高,但是,从风格来说,已经是比较大众化了。

因此,也就有了开头那位百赞团的人提出的疑问。对此,萨顶顶自己是分得很清楚的。

那些先锋的、实验性的音乐,是纯粹她自己想做的,而这些影视剧歌曲相当于是甲方爸爸给的命题作文,需要更靠近市场大众。所以,并不是萨顶顶突然改了风格,而是两种类型同时在做。

而那部分自己想做的音乐,萨顶顶一向自认为,到今天,依然小众。

所以,小众音乐真的没出路吗?

李健的观点,其实说得很中肯。当作品完成后,已经和音乐本身无关了,能否大众化,需要一些外部条件的推波助澜。比如他自己,2010年王菲翻唱《传奇》,就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事情。

另外,像萨顶顶的音乐很另类,但“另类”并不等同于“小众”,有的时候,另类反而更有助于传播。

而有些歌,也许在刚问世的时候没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可能有一天歌手被关注了,他从前的作品也会被更多人关注,或者一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也会改变一些作品的命运,多少老歌在短视频平台上翻红,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所谓的“小众音乐”,在今天分众传播特征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它们在某个细分领域,也相当于是大众化了。

所以说,作品并不能简单地用小众或大众去划分。只要是好的作品,总有它焕发生命力的时候!

——END——

作者:六六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抄袭必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自网络,若侵联删。了解更多明星娱乐八卦、经典影视剧背后的故事,欢迎关注

搜索建议:
热评

 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的故事

崔护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显眼,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也仅存诗六首,但一首《题都城南庄》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