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郑州老师为教材纠错17年 , 自费打官司22场 , 出版社 : 认知差异 , 不用改

“课本上就是这样教的,我孩子没写错,是你教错了!”

2006年的一天,河南某作文辅导班的老师彭帮怀接到一通投诉电话。

不久前,他发现一个学生写作文时,把冒号和前引号写在了同一个格子里。他指出这样写不规范,没想到家长打电话来理论,并要求他退还120元学费。

彭帮怀很生气,学生按教材学,自己也是照教材教,家长凭啥质疑他?

恼怒之余,他猛然意识到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曾有个学生写省略号,前四点占一格,后两点占一格,彭帮怀指了出来,家长也说孩子是学着课本写的。

想到这儿,彭帮怀立即找来教材对比,果然与自己手上的多有出入。

同一个标点在不同版本教科书上竟然有不同的写法?这样的话,孩子们应当按照哪个版本学习才对?

彭帮怀陷入沉思,随后做出大胆决定:告出版社!

胜诉也要继续告

2013年,一位民办教师把 “六十年老店”人民教育出版社 告上了法庭。

理由是他在该社的一册语文课本中,找出了 37个错误 ,包括标点错用、常用字印错、语法混乱和语义前后矛盾等,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他希望能强制人教社改正。

就在吃瓜群众纷纷议论,表示此人以卵击石的时候,这位老师终于胜诉了。

他就是彭帮怀。

庭审后,人教社迫于舆论压力在官网公开道歉,后给使用该教材的学校发送《致歉信》和《勘误表》,正式更改了6个错误。

同时,他们还特意把彭帮怀接到北京总部,又是道歉解释又是承诺改进。

可彭帮怀并不买账,因为人教社称 不会召回出错的教材,也不准备修正全部错误,只对几个一眼辨出的常用字做了改动,至于不易察觉的问题则一直未做修改。

比如“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中,“冽”是形容寒冷刺骨,不适合用在此处,应该用“洌”形容水清,可他们置若罔闻。

更让人气愤的是,人教社开通了一个 “纠错网站” ,明面上是请全国师生监督,暗地里是想把耗时费力的校对工作丢给他们。

毕竟,没人比每天使用课本的师生,更适合发现和纠正错误了。

此举无疑是将算盘打得叮当响,出错不反省改过,反而转嫁责任,可见人教社对“严谨治学”的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 彭帮怀表示会继续状告人教社,因为这个权威的机构错得太离谱,认错改错的态度也非常消极。

这话一出,许多人揣测彭帮怀是为了炒作,说他想给自己的作文辅导班赚取生源和财富。

闻此评价,彭帮怀无奈长叹: “我只是在尽一个老师的责任,指出错误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改进教科书,让优质的课本培育下一代健康成长,把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和写作传承下去。”

只可惜,这种希冀和信念少有人明白。

也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时的彭帮怀已经在艰难重重的纠错之路上,单打独斗了近7年。 这场官司,是他状告教材出版社的11场官司里, 唯一一次胜诉 。

而他“执拗”行为背后的深远意义,也是在多年之后,才渐渐被人们真正理解和深深敬佩。

“毒教材”与“啄木鸟”

2022年,“毒教材”事件被爆,举国震怒。

无数家长晒出孩子课本上不堪入目的插图,只见画中的男孩们,有的翻白眼吐舌头,有的下身“撑起小雨伞”,还有的公然摸女同学胸部、扯女同学裙摆。

而女孩们要么腿上有刺青,要么兔女郎装扮,要么露出裙底。

除去这种充斥着性暗示的情景,穿星条旗衣服或日本武士模样的孩子在配图里也随处可见。

可怕的是,这些低俗的插图均出自人教社的一套数学教材,而这些课本已被全国七成小学用了整整 11年 !

一位博主分析幕后黑手这么做,是为了废掉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受插图影响而变成崇洋媚外的“叛徒”,或因插图恶心而日渐抵触并放弃数学。

数学是很多科技的基础,一旦数学被废,就会令中国陷入人才凋零、科技退步、发展落后的绝境。

倘若这种设想成立,那么幕后之人心思之歹毒,简直令人发指。

其实被荼毒的不只是数学,语文也饱受摧残许多年了。

从课改第五年开始,出版社舞起大刀,最先砍掉了许多经典的红色课文。

譬如《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英雄黄继光》等,而后删掉鲁迅的《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 》等,最后塞入一些对外国人吹嘘拍马的文章滥竽充数。

他们妄图“去英雄化”,让孩子们淡忘历史、遗忘英烈,企图抹杀“民族精神之光”,使孩子们挺不直脊梁、硬不起骨头,从而失去气节,不再爱国。

无数网友抗议疾呼:这不是课改,是在扼杀下一代。

然而,这些呼号并没有改变文化精华惨遭丢弃的局面。

近几年,随着“毒教材”屡禁不止,一个遥远的历史事件被扒出和反复争论。

1987年中日关系缓和之际,应日方邀请,人教社派武永兴等9人组成代表团,赴日展开文化合作,对彼此的教科书进行互审。

见日方的教材多为日军暴行开脱,武永兴等人坚决表明立场,要求日方公正对待历史,可对方以 “教材需兼顾多角度”为由 ,一直不改。

这件事后续如何,已不得而知,不过双方互审历史和地理教材,确实持续了 14年 。

2001年互审终止后,恰逢课改,教材版本逐渐增多,错误也随之出现,没人说得清这与“毒教材”频发是否有关。

但面对日方篡改历史,武永兴等老一辈坚守原则的精神,是值得后辈们铭记与学习的。

可惜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多少人。

听闻人教社数学“毒教材”的始作俑者是该社的艺术设计总顾问,此人的家族有汉奸背景,而他本人留日多年,亲口承认自己的画风深受日文化影响,还说审美观应从孩童时期抓起。

故而他把所谓“审美”,连同“精日、亲美”的丑陋心思一同画进了教科书。

好一条跗骨之蛆。

倘若没有那位曝光“毒教材”的家长,这颗“毒瘤”不知还会被捂多久。

彭帮怀

相形之下,彭帮怀这个默默坚守为师之道,死咬教材错误不松口,为敦促出版社改错而打了22场官司的普通老师,真是可亲、可敬又可爱。

十多年来,“纠错”成了彭帮怀教书之外的首要责任,虽然他说做“啄木鸟”太难,可时至今日,他仍没有放弃这件带给他无数困扰的大事。

输掉官司,赢得尊重

1998年时,彭帮怀已经教了十年语文。

那十年间,他考取本科和研究生,一路读到硕士,不断精进自己的学识,后来又到一所大学兼职教书。闲暇之余,他开了个辅导班,专门教中小学生写作文。

长久以来,他恪守为人师者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没想到被一个标点符号触碰了底线。

他原以为专业教材不可能出错,岂料从中找出了 68处错误 。

彭帮怀又惊又怒,回想起自己也曾因相信老师而错将“瞠目结舌”念成“堂目结舌”,直到上大学被嘲笑为“错字先生”。

“这样的经历,不能再在孩子们身上重现。”

于是彭帮怀写信给负责编写该教材的苏州教育出版社,想让他们把错处改过来。只是一连几封信都石沉大海,他便打电话过去,可都是转接。

等好不容易接通了,对方的态度十分敷衍: “你说的这些都是认知上的差异嘛,不用改的。”

彭帮怀只好写信给教育部,得到回函让他直接找审定机构或出版单位反映,但这个审定机构并不不对外鉴定。没办法,他又跑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结果还是不对个人审定。

找了那么多地方,都知道教材有问题,就是没人愿意管这个事。 彭帮怀气坏了,干脆一纸诉状告至法院,不成想这一告就是10年。

2006年,苏教版教材错误 68处 ;2010年,人教版教材不合格;2013年4月,苏教版教材封面疑似植入广告;2013年12月,人教版教材错误 37处 ;2015年,苏教版教材错误 368处 。

22场官司,大部分不受理,少部分败诉。

即便如此,彭帮怀仍坚持给教科书纠错,为了打官司让出版社认错改错,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精力。

但他不过是个平凡的老师,没有什么钱和人脉,一点一滴都只能靠信念支撑下去。

因为长期扑在纠错上,教书30多年的彭帮怀至今是中级职称,妻子埋怨他不干正事儿;朋友说他自找罪受;网友则骂他无聊、酸腐,讥讽他炒作。

彭帮怀却很豁达: “对学生而言,没有哪本书像教材这么重要。一旦出错,毁掉的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生。只有零差错的课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骂我吹毛求疵我认了,我觉得‘纠错’很光荣。”

好在“毒教材”之后,人们理解了彭帮怀较真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老师走向他,加入他的“教材亮剑群”,一起为教科书纠错,很多学生也跟随着老师们,开始找“课本”的茬。

小错非小事

正所谓,教育无小事。

平凡老师彭帮怀历经艰辛,坚持给教科书纠错17年,为的正是这一信念,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原则。

标点、常用字,甚至词句出错,或许只是文教事业出错的冰山一角,如果这些小错都无人在意,没人纠正,那像“毒教材”这样的泼天大错要怎么办呢?

正如彭帮怀所言, “教材出错,是文化之丑”。

纠错,不只为更正,也是对教育公正和学生权益的维护,更是对中华文明和汉文化的传承。

从这点看,再小的错都不是小事。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丨小学语文教材现368处瑕疵,纠错老师纠错10年不弃

羊城晚报丨教师发现教材37处错误,接受道歉后仍要告人教社

北京晚报丨错误教材不召回,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澎湃新闻网丨教师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错,10次出庭多败诉

中国新闻网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缺陷?“纠错老师”再亮剑

顶端新闻丨郑州老师为教材“纠错”16年,自费打官司无一胜诉,依旧坚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郑州  郑州词条  打官司  打官司词条  自费  自费词条  纠错  纠错词条  认知  认知词条  
热闻

 栗喉蜂虎的成家育儿记

与人类相似,“恋爱”修成正果后,成家育儿也要提上栗喉蜂虎的“鸟生”日程。得益于海南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南渡江五源河下游入海口附近“见证”了许多蜂虎的爱情,也成为...(展开)

热闻

 “益路同行”栏目人物专访第001...

中国善网在本届(第十届)慈展会上特别推出了《益路同行》采访栏目,《益路同行》栏目旨在寻觅公益之路上同行者的故事,挖掘公益更深层次的内涵,探索新时代公益发展道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