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被讨厌的勇气与《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日进志第 395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上个月,为朋友参谋工作中遇到的一件为难的事,她终于少有地刚了回去,但又不无迟疑。我问:你要当一个宜人的人,还是当一个有能力为自己主宰的人?

曾恶名远播的人

被诋毁、被外传谣传四起,其实,在多年前,我也有这段时候。

下属请病假,高密度后她男友跟我说,其实她有抑郁症,目前是再犯了。

我很怕刺激到她的不适,轻拿轻放,也算是尽我所能了,还经人介绍去看了张德芬的书。可是在她看来,我看她一眼就是给她压力。本身燥郁的她,跟所有人说我苛刻、坏、冷酷无情。

她因为病情反复,医生也的确说不要辞职之类做大变动,所以一直在苦撑。这样双方都很难受地处了一段时间,她完全无法工作之下,就离开了。

我周围的恶言恶语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清楚,毕竟不会当着我的面讲。

直到有文员之前说想转到我这里,后来跟行政说:死都不要转(应该是宁可走都不转)。再有就是北京同事电话讲事情时变得小心翼翼,我从北京的一位领导那里,才约摸反应过来:所以,别人传我说魔女级的可怕?

有次出差回来,一直在这里做兼职的小姑娘跟我汇报工作时,讲起我不在时大家说的话,她哭着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子黑白颠倒呢?怎么可以这样?

现在想起来,后知后觉真的不是件坏事啊。

我几乎就是木木地无视了几乎所有的冷枪冷箭。直到,清者自清的那一天。或者,误解不消除也完全没关系的那一天。

现在想起来,传言我不尽人情、极度可怕,也未必就全然糟糕。因为我本身其实是相当相反的。而“不宜人”,不需宜人,可谓是拜这件事所赐,让我懵懵懂懂地 GET 到这个点。

如果不是这种极为相反的传言,我对于潜意识里“追求亲和力、被人喜欢、被评价是善良”这一点,恐怕是很难真正摆脱的。

也就是说,经此一事,我看到被讨厌也没什么啊。反倒是可以更加真实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我们已经不需要读书了”

心理学著作译者喻柏雅有条旧博:(@私享史)

那些仅用十二句话就可以解释全宇宙的中国人: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解释各种生物和社会现象;

他用#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他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各种政治现象;

他用#上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解释各种公共政策;

他用#翻译要讲究信达雅#解释各种跨语言问题;

他用#原生家庭影响一生#解释各种个体心理问题;

他用#乌合之众娱乐至死#解释各种群体心理现象;

他用#存在即合理#解释人世间各种不合理的现象;

他用#辩证地看问题#挖掘人世间各种假恶丑中的真善美;

他用#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否认概率事件的相对确定性;

他用#老邓头抽烟活九十#否认统计数据的普遍性意义;

他用#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全宇宙的一切现象。

细读下来内心五味杂陈。他自转时是议另一件事的:

很多人知道得太少,想解释的却太多,往往用几分钟道听途说的一句话就把人家花几年工夫掌握的一门学科给“一言以蔽之”了。

李厚辰在某一年读书日前后做过一期节目,名字就叫《我们已经不需要读书了》。中美关系=贸易战,贸易战=美国压制大国崛起…

节目里的很多类似的例子,我记不清了。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因为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已然有铿锵有力的判断和评价,所以,还需要看书吗?不需要了啊!

李说的很对:你只有需要看书时,书对你才是有价值的。但你没有什么问题,觉得万事万物都一目了然时,你没有问题了,书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有点像很古早的一个形容:

你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升到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再读到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我们应该有起码的共识吧,这世上不知道的东西,海量级远超过我们知道的。我们解释不清的,海量级远超过我们可以解释的。这还不谈,这个“解释”本身的分量,可能也就那样,可能还不如不解释也说不定。

既然有那么多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已经不需要读书(学习/吸收新知识)”了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先找到哪些是不知道,才可以往下走。但是问题又来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你没有什么问题,你看什么?找啥看?怎么可能有自己去找来读的动力?

作为大一生,要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你要有兴趣细聊这个,请扣 1)。我想先聊的是大二生的问题: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呢?

当他们在聊书和荐书

在不同群里,只要聊起书,有些书名几乎是绕不过的,比如《被讨厌的勇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等。

喜欢的人说对自己帮助很大,看过但无感的人也不少。

大家在讨论书时,我忍不住说:我觉得对自己脱胎换骨的,不是读,是写。而且是天天写。

张潇雨(@VicodinXYZ)写:

当习惯了在每件大大小小的事上不带评判地观察自我之后,生活的体验会变得完全不同。脱胎换骨似的不同。如果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学会一个技能的话,我觉得就是这个东西了。几乎可以等同于人生幸福之必要条件。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练就“不带评判地观察自我”的能力。但回头看,“述而不作”,不动声色、不添油加醋白描出经历的事情,唯有是它,帮我生成这自我觉察的能力。

写,慢慢地就看到自己。而再看书时,自己日常里才会更容易响应;并不看书但每时每刻的日常里,偶尔用到什么理论和方法,又欣喜地收录在册,奏效的妙方儿下次接着用。

当阅读/学习的知识被“穷尽一切可能”去使用,当使用这些阅读/学习的知识逢到 Bug 遇坑排险,自己也就慢慢地积累出自己的方法论,生长出“太赞了!”令人欣喜若狂的原生新知。

使用、修正、微调及反省,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将新的知识融入自己这条主线,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习得。

我觉得对自己脱胎换骨的,不是读,是写。这不是一句空话,但“写”又远远不是学习的终点和目的。

它不是孤立的。有了写这件事打底子后,阅读、处理事情后的反省 (复盘)、对人的观察,才返回到自己这里来,才真正地变得有意义。

它只是帮助我看到自己,以自己为主体去撷取外界滋养(哪怕电影或闲谈),这种撷取无目的性却随时随处,无偏向性却常常觉得兴味盎然。

被讨厌的勇气

与《被讨厌的勇气》

我一位朋友曾跟我推荐《被讨厌的勇气》,我当时傲娇地啧啧:我还用看?我自己就有啊!

那天记录完开篇这件往事,我转给朋友:想起来了,这就是我的被讨厌的勇气。

其实,我肯定是不反感看书的,但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

知道这本广受赞誉却兴趣不大的书,自己心里隐隐觉得它不适合我;到有契机写出这篇“当全世界都不喜欢我,又怎样”,重新想起它,似乎是一个自学的例子?

我常常说:因为想而想,毫无意义;由做而想,才意义非凡。我很高兴,需要的知识与自己日常事务之间,有微妙却紧密的联系。

往期精彩回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讨厌  讨厌词条  勇气  勇气词条  
热闻

 三星或在研发全新OLED屏幕指纹...

现在的安卓旗舰阵营已完全普及了OLED的屏幕指纹解锁功能,不过无论是光学指纹解锁还是超声波指纹解锁,本质上都只能在屏幕的一块特定区域点按单个手指才能进行解锁,但...(展开)

热闻

 科比到底有多强?

如果说乔丹是得分后卫的第一代大宗师,那么科比-布莱恩特就是得分后卫位置上最后一位巨匠。他是乔丹唯一的传人,也是独一无二的科比。科比职业生涯场均贡献25分,5.2...(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