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麦克白》的悲剧)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在1606年创作的一部戏剧。这部戏剧是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纂写的《苏格兰编年史》中古老故事改编而来的。在19世纪的时候,《麦克白》和《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麦克白》这部戏剧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叫麦克白的将军在听到三位女巫的预言后,竟然杀死自己的表兄——邓肯国王。当他成功继位后又杀死不少人,落得众叛亲离,最后自己也死于敌方的剑下。很多人说,麦克白的经历正是宿命论印证,从他当上葛莱密斯爵士到考特爵士再当上国王,最后战死。一切都跟两场预言里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我看来,麦克白的人生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并不是宿命安排好的。下面我将从心理学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麦克白是如何一步步掉入女巫预言陷阱的

《麦克白》开头以女巫的预言贯穿全文。整篇文章插入以众多灵元素:黑暗,乌鸦,献血,鬼魂,凶兆,幻觉等意象,这一切都为《麦克白》蒙上了一层让人恐惧的面纱。但这一切真的都是命运使然吗?我认为所谓的宿命论在《麦克白》中只不过是为已经发生的事加一个噱头,导致他悲剧命运的是他本我中欲望的无限扩张。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处于潜意识下自己的思想,代表人最本能的欲望,如饥、性、野心、自私等;自我就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培养出来的自己,用理智和意识处理现实事情,自我的能量大部分用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超我就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在道德化和良心化驱动下的自己,用良心监督自己,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

这三种人格代表不同的心理需求、遵循不同的原则,往往相互矛盾。当三种人格和睦相处达到平衡的时候,人才会心理健康发展。任何一方失衡都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

戏剧开始,从别人描述中我们知道麦克白是个大英雄。他为国出征砍伐决绝,战功硕硕。甚至国王邓肯都说:现在我只能这么说,一切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勋绩。这些剧情的出现,暗示着麦克白本我当中的野心能量十分巨大。

1.当麦克白第一次听到女巫的预言

当麦克白在听完女巫的预言,被国王封为考特爵士后,他是这么想的:

前两句话已经证实,就像美妙的开场白,接下去堂皇的帝王戏就要正式演了。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是好的兆。假如它是凶兆,为什么用一句灵验的预言,保证我未来的成功呢?假如它是好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海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森然,使我心全然失去常态,勃勃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胜于实际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猜测之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是真实。

麦克白的偶然浮起的杀人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一个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人为何突然觉得内心悚然?因为当三个女巫说完预言以后,麦克白的三个我开始动摇了。此刻的麦克白已经萌生弑君的想法。代表欲望的本我和代表伦理道德的超我之间开始产生冲突。表面上看,他是性格犹豫,优柔寡断。其实是他不同人格之间的斗争。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集体潜意识是古老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和与同类进行交往的共同经验和情绪体验的沉淀,它是能遗传的。而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都存在一个象征权力的原型。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对权力的崇拜。同时佛洛伊人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本能中,被压抑得最彻底的是针对亲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乱伦和弑亲。因此当国王邓肯宣布让自己长子马尔康成为储王,麦克白人格中的本我弑亲念头便尤为强烈。但当时的他还在因为长久以来超我而犹豫。最后在妻子的蛊惑下,他终于让本我的权利欲望战胜自我和超我,选择了下手将国王杀死。

2.当麦克白听到第二次预言

麦克白趁着老国王邓肯在熟睡中将他杀死,随后自己也丧失了睡眠。杀的人越多,他的内心越恐惧。因为此刻的他还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后来麦克白整日在未完全丧失自我和超我中与本我作斗争,甚至由于紧张过度在一次宴会当众出现幻觉。

日日被自我中的理性和超我中的良知折磨下的麦克白,决定去寻找女巫问自己的宿命。这次是幽灵给他预言,说你可以把人类的力量付之一笑,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和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像邓西嫩高山移动。

这些话让麦克白在潜意识被输入麦克白你是最伟大的王,你将战无不胜的观念,所以之后的他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可以说此时的麦克白已经完全释放本我中的权利欲望和野心。最终,毁灭他的也是正是本我。

最终麦克白临死前顿悟了 ,他说:愿这些欺人的魔鬼不要再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愚弄我们,虽然句句应验,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麦克白在第二次听取幽灵们的预言后,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直到最后的最后,他才发现其实主宰他命运的那些预言,而是本我人格中的贪婪和欲望,让他最终走向灭亡。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麦克白》的命运,我们不难发现人不能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所吞噬。当很多声音围绕在我们的心头,充斥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学会用自我中的理智和超我中的道德守住生而为人的底线,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被本我中的原始欲望影响所迷失自我。

从文学伦理角度分析,麦克白悲剧究竟因何

我国著名文学伦理研究学者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中写道:文学在本质是关于伦理的艺术,伦理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伦理秩序以及维护此种秩序的道德规范,从伦理的立场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和文学有关的问题。

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看似是一部宿命论的悲剧,但从文学伦理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麦克白的悲剧并非是女巫预言的命运,而是由于自身伦理意识淡薄,无视伦理秩序而导致。

在麦克白第一次听到女巫预言,但犹豫没有没有下手杀国王邓肯。甚至他的夫人都说:

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少和那野心相连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却只希望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非分的攫夺。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麦克白在弑君前的犹豫和矛盾的性格,表面上是性格中的软弱与野心的冲撞,其实质是麦克白本人内心的面临伦理选择。他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如果麦克白选择弑君,他将要触犯一系列的伦理禁忌。国王邓肯还是麦克白的表兄,一旦麦克白选择了弑君篡位,他就会引发伦理秩序的混乱。可是最后麦克白还是被自己身上的兽性因子打败,选择弑君篡位,破坏伦理道德。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麦克白破坏了三层伦理:麦克白不顾君臣伦理,杀了国王;他自立为王,破坏社会契约;麦克白杀了自己的表哥,并对对侄子们赶尽杀绝,破坏了血缘亲情的伦理。深陷权利欲望和杀戮中的他已经不能自拔。

麦克白就算国王也无法长久统治这个国家,因为在君主制国家(就是当时的英国)国王是社会阵营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王必须得到整个社会机制的认可,这个头衔才能成立,才能真正拥有国王的权力和被人民拥戴的信念。但是麦克白通过弑君夺位,本身名不正言不顺,他的行为不可能得到社会机制认可,所以王权也不会稳固。但更可怕的,他竟然没有一丝悔改也没有想要恢复这混乱的社会秩序,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将整个国家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种种罪行,让他必然遭到内忧外患和众叛亲离的结局。

而在《麦克白》中的出现的女巫的预言,关于未来国王的预言推动着戏剧的发展;从叙述结构上来看,预言是只是一个预设,即预设了一个伦理结:麦克白只有通过杀了国王邓肯才能自己当上国王。而这个伦理结的预设引出贯穿全文的伦理主线——弑君纂位。弑君又触犯一系列的伦理禁忌,因为国王邓肯还是麦克白的表兄。一旦麦克白选择了弑君篡位,他就会引发伦理秩序的混乱。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当有人想要逾越自身的伦理身份,挑战本应该被恪守的伦理禁忌,正常的伦理秩序将被面临严重的威胁。一旦这种威胁变成现实,必然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麦克白最终因为破坏了君臣伦理、社会契约和血缘亲情伦理,导致人民心生怨念,众叛亲离,最终自己也死在决斗中。正如希腊有名的悲剧《俄狄浦斯》中的俄狄浦斯本人,在他杀父娶母为后天降瘟疫,这就是伦理犯罪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的象征性说明。

莎士比亚在17世纪初创作了《麦克白》,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农业经济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很大转变,从而导致社会阶级发生改变,如贵族阶级逐渐衰落和小资产阶级的兴起。在这个新旧社会交替的过渡期,英国既没有完全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完全摆脱旧时封建社会的影子,所以当时的英国上下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出《麦克白》为了呼吁人们注重伦理秩序,每个人应该要恪守自己的本分,控制住内心的欲望,遵循伦理联序。

麦克白的人生悲剧充分说明了,社会人不应该背离传统伦理,更不可破坏伦理秩序。人在欲望面前应该要慎重,不可被利益蒙蔽双眼从而自己书写人生悲剧。

《麦克白》这部被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作品,正是莎翁裹着宿命论外衣,借助历史主人翁麦克白的命运提醒当世乃至后世之人一定要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不能破坏内心道德底线;要学会克制欲望,听从自己内心良知的声音;要遵循伦理秩序,恪守本分,不可漠视伦理秩序。

搜索建议:麦克白  麦克白词条  
热闻

 2022过半,能打的国漫有5部,...

不知不觉2022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了,回顾今年上半年的国漫作品,我个人可以说基本都看过了,而看下来感觉能打的只有这5部,其他国漫作品不是口碑不行,就是播放量起不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