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何叔衡牺牲后)

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这是毛泽东年轻时,评价好友何叔衡的一句话,也是对其性格最准确的概括。何胡子是同志们给何叔衡取的绰号,毛泽东一直这样叫他。

何叔衡比毛泽东大了17岁,参加中共一大时,他已经45岁了。那天,在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上,一共有13人参会,何叔衡是年纪最大的。

事实上,考上湖南一师时,何叔衡就已经37岁了。他留着浓浓的八字须,平时爱穿一身长衫,永远都是一副老学者的样子。

而此时,他在家中有眼巴巴地等着他回家的妻,有被族人嫌弃的女儿。因此,早就领教了生活酸甜苦辣的他,比起同学毛泽东、蔡和森等年轻人,确实有着一堆感情。甚至,当和这些年轻的弟弟们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是谈到一半就把自己说哭了。

他是如此与众不同,所以对于他的牺牲,毛泽东等人都悲痛不已。多年后,再回忆起何叔衡,诗人萧三表示:何胡子,穷秀才,铁骨铮铮啊……

世人说,何叔衡本可以不死;世人说,何叔衡的死是一种损失。然而,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在他死后,他那痴痴的妻、他那3个不凡的女儿,以及那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养子。本期,笔者就为大家梳理,何叔衡牺牲后的那些事:

一:死因27年后才查清

何叔衡是1935年2月份牺牲的,当时红军主力已经长征了,他那些小兄弟们基本上也都跟着队伍出发了。而他,被留了下来。

在红军主力准备长征时,几个年纪较大的同志,其实都在考虑到底是跟着队伍走、还是留在根据地打游击。走,意味着他们要有好的体力跟得上;留,意味着随时面临被敌人围剿的危险。

当时,董必武已经49岁,何叔衡比他还大10岁,他们之间曾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何叔衡问董必武:你是愿意留在这里,还是愿意从军去呢?董必武表示: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何叔衡也很坚决地表示: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董必武则表示自己只准备了一双,脚上的还半新。

笔者之所以刻意把这段对话的资料找出来,就是想让大伙儿明白,其实搞革命是不分年龄的,老同志们也很果敢。

这段对话结束后,董必武、何叔衡,包括其他一些老同志们都在等待组织的决定,最后的结果是:董必武等人参加长征,何叔衡留下。

参加长征的,是在枪林弹雨中求生存;留下来的,则一样是九死一生。这是毛泽东、董必武等兄弟们,最后一次见到何叔衡。

对于何叔衡的死因,早前一直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被敌人俘虏后不愿屈服,被敌人打死了;也有人说他是年纪大了,怕连累转移的队伍,跳崖自尽而亡。其中跳崖自尽的说法,得到了闽西革命根据地领导邓子恢的肯定。但真实情况,却直到1962年才查清楚。

据邓子恢回忆,当天何叔衡、瞿秋白等人,随着一组便衣队转移。他们一路绕过敌人的埋伏,昼伏夜行,在1935年2月初到了上杭县水口镇附近。

这一路上,59岁的何叔衡从没掉队,也尽量不拖战友后腿。但到镇上后,他们遭到了保安团的包围,大伙儿边打边撤,撤到了村南的大山上。眼看敌人就要追来了,何叔衡对邓子恢说:开枪打死我吧!很显然,已经跑不动了的他打算让战友们放弃他。

邓子恢当然不肯,何叔衡于是二话不说,挣脱警卫纵身跳下悬崖。后来,邓子恢等人突围成功了,而何叔衡则再也没出现过。

邓子恢的描述,是符合何叔衡的性格的,他一直就是个怕拖累同志的人,因此跳崖死亡说曾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在他牺牲27年后,福建公安机关却抓到了当年围堵过便衣队的保安团团长李玉,经过他的供认,何叔衡真正的死因才大白于天下:

原来,当时他跳崖后并没有死,只是身受重伤、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山下两个团丁在搜山时发现了他,他们以为何叔衡已经死了,便去搜他身上的钱。此时,何叔衡苏醒了过来,死死地抱住他们的腿,要跟他们打。两个团丁吓了一跳,朝着何叔衡连开了两枪。

多年后,这两个团丁再回忆起何叔衡的死,仍感慨:那老头,真是条汉子啊……

二:妻苦等至死

对于何叔衡的牺牲,他的妻女当时都是不知道的。

他的妻叫袁少娥,人们都说她是一个悲情的女子,因为她在老家苦苦等到83岁,至死都没有再见到丈夫一面。但在笔者看来,她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因为丈夫爱了她半辈子。

袁少娥比何叔衡大3岁,是个小脚女人,大字不识一个,这是当时多数妇女的状态。24岁时,她嫁同县的何叔衡为妻。何叔衡是有文化的,早前他一边种地,一边读了几年私塾。

当时的环境下,有志青年对于这种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都是反对的,但何叔衡却很快地发现了妻子的优点:贤惠、识大体。因此,夫妻俩的关系一直是极好的。

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了县里的秀才。11年后,他考入湖南一师,从此开始干革命了。丈夫提着脑袋干大事,袁少娥则在家侍奉公婆,在此期间她为何叔衡生下了多个儿女。

遗憾的是,前两个儿子都早夭了。此后,她生下的都是女儿,为此她承受着族人的指指点点。大女儿何实懿是在1903年出生的,对于她的出生何家人没有任何欢喜,他们觉得家里又多了一个吃白饭的丫头片子。但何叔衡很高兴,他给女儿取名实懿,懿是美好的意思。

两年后,二女儿何实山出生,何家人更是头大。袁少娥认为自己对不起丈夫,觉得从此在何家要抬不起头来了。

何叔衡很清楚,要想堵住别人的嘴,就得看他这个做丈夫的是个什么态度。因此,女儿出生不久,他就特意摆了一次三朝宴,以示庆祝。生了个女儿还办三朝宴,这在村里还是头一回的新鲜事。那天的宴席中,29岁的丈夫忙前忙后,32岁的妻泪眼婆娑。

又过了3年,35岁的袁少娥给丈夫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这一次,何家族人不肯罢休了,他们指着这对夫妻,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理由,要求何叔衡一定要纳妾。当这个理由被搬出来后,怯懦地站在一旁的袁少娥甚至连驳斥的勇气都没有。

何叔衡见妻被欺负成这样,也怒了:谁说我断了后?有女就是有后!为了以示自己的决心,他当场给这个女儿取名何实嗣,表示女儿也会是何家的继承人。多年后,他的话应验了。

然而在当时,何叔衡的决心并不足以与家人的封建想法对抗。最后,在父亲的逼迫下,他还是不得不过继了养子何新九。很显然,这已经是权衡之后的办法了。在他看来,能不娶二房就是对妻子的一种保护。

何叔衡一直是一个爱妻如命、爱女如命的人,但对于这个养子,他也一直是悉心教导的。1929年,在莫斯科留学的他,曾给何新九写过一封这样的家书:

……至于我本身,当你过继结婚时,即已当亲友声明,我是绝对不靠你给养的……我挂念你母亲,并非怕她饿死、冻死、惨死,只怕她不得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不生不死的乞人怜悯,只知泣涕……(节选)

这是一封很长的家书,在信中何叔衡列了10条为人处事的道理,悉心教育他该如何读书才能有所成效,告诉他该结交些什么样的朋友。受篇幅影响,笔者以上只截取了他提到妻子的部分文字。

这部分文字是告诉何新九,将来不必替他这个养父养老送终,唯一拜托他的是:若是自己有不测,希望他能照拂一下养母袁少娥。不要让她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不要让她晚年需要乞人怜悯。

这封家书,何新九一直保存着。养父敦敦教导,他从不敢忘。事实上,就算没有养父这封家书,何新九也会照拂好养母,因为自从养父离家后,他就见识了养母的不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四处追捕、屠杀共产党人。彼时,捉拿何叔衡的悬赏令贴在了县城的各大路口,过路的人都能看得到。袁少娥没办法,只能带着家人躲进深山。

一个小脚女人,平时走平路都不好走,躲到山里是连滚带爬的。期间,她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从来就没想过走另一条路:离开何家,和何叔衡脱离关系。

1935年2月,何叔衡牺牲,袁少娥毫不知情。那年,她已是62岁了。村里人都说:你家老头不会回来了!但袁少娥不相信,一直在苦苦地等。

最开始,还有女儿和养子陪着她。后来大女儿和养子成家了,二女儿和三女儿也跟父亲一样出去搞革命了,她的话就变得越来越少了。渐渐地,很多事她都记不清了,唯记得丈夫的生日是在端午节。

每到这一天,女儿和养子回来看她,她都要掏出攒了好久的钱,让养子去打一点上好的雄黄酒回来。孩子们很懂事,知道这是父亲最爱喝的酒。

就这样,寒来暑去,一年又一年,袁少娥等白了头。1957年,袁少娥病重,儿女们都回来了,包括在外干革命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但她们谁都不敢开口提父亲。

两姐妹在老家住了一个多月,袁少娥不想再耽误她们,让她们早点回部队。她晚年没有对儿女提出任何要求,唯在临终前提出:我只有一个要求,我孤单一辈子,死了还是要和你们父亲葬在一起的。语毕,她便走了。也就是到这时候,儿女们才知或许母亲早就猜到了父亲已不在了。那端午节的雄黄酒,或许只是她在骗自己。

三:3女1儿令人钦佩

嫁给何叔衡这样的男人,袁少娥是无悔的。而对于何家三姐妹及其养子何新九来说,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则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父亲,一直和别人的爹不一样。

村里人都知道,何胡子家生了3个女儿:何实懿、何实山、何实嗣,也都知道何家这3个女儿都被他给惯坏了。

当时,家家户户的女儿都裹脚,只有何叔衡家的女儿不裹。别人问何叔衡为什么,他总说:我家女儿将来要继承我的大事!旁人听了,总是笑他,何叔衡则懒得搭理他。而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何叔衡没有说:他听妻子袁少娥说过,裹脚真的很疼。

除了不舍得让女儿裹脚,何叔衡也最见不得女儿们被旁人训。有一回,他从长沙回老家看女儿,还没进家门,就发现女儿们一字排开坐在门槛上,口中念着笑莫露齿、话莫高声。原来,3个孩子因为性格太活泼,被罚在家门口念礼训。

何叔衡气不打一处来,赶忙把孩子们带回家,并声明:我的女儿不要学这些臭规矩,有话可以大声讲,想笑就放声大笑!而后,何家便传来一阵阵笑声。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3个女儿都很有个性:

大姐何实懿稳重坚毅,和母亲的性格极像。后来,她嫁给了同村一个姓王的青年。没裹过脚的她,在婆家能干又识大体,得到了夫家的肯定,日子过得很踏实。

二女儿和三女儿,则是最像父亲的。十几岁时,何叔衡就把她们送到县城去读书。此后,学校从校长到老师,都见识了何胡子对女儿有多宠:

有一回,小女儿何实嗣在学校跟校长闹起来了。校长在课堂上宣扬封建女德,她实在看不下去,便怼了一句:清王朝早推翻了,段校长怎么老是宣传这些?校长气极了,完全不顾读书生的风度,指着何实嗣就破口大骂,直言:养女不如养猪。

这句话,显然刺激到了何实嗣,于是她据理力争。校长见争不过,上手就拖她出去。何实嗣一气,也还手推了校长一把。这下不得了了,学校直接把何实嗣给开除了,还敬告何叔衡:这孩子要好好管。谁知何叔衡不但没怪女儿,还安慰了她。

爱女、护女,一直是何叔衡最大的特点之一。但在这一生里,他也对两个女儿狠心过一次。那一次,连身边的同志们都说:没见过这么狠的亲爹。

这件事发生在1931年。此时何叔衡已经从苏联回来,被安排在上海主持互济会,两个女儿则在组织上的一家地下印刷厂做工。在这段日子里,父女3人终于有时间能见上面。

然而相聚不久,两个女儿连同二女婿夏尺冰先后被捕。先受审的是二女婿夏尺冰,敌人整整折磨了他两个多月,最后见实在撬不开他的口,便杀害了他。

组织上得到这个消息后,都认为应该立即营救何家姐妹。大伙儿都知道她们是何叔衡的心头肉,本来是打算靠武力冒死救她们出来的,但是何叔衡把营救计划先按下来了。他说:等一等再行动。他的理由是:要弄清她们有没有出卖组织,才能去救。

对于一个爱女如命的父亲来说,这个决定无疑是残忍的。他一百个相信自己教出的女儿不会变节,但他不想拿别人家的孩子去冒险。

此后,他便四处打听两个孩子的处境。经过多方查证后,他百分百确定女儿没有叛变,而且敌人也不知道她们是何叔衡的女儿,这才同意救她们。既然身份没暴露,也就用不着武力营救。组织上派人交了保释金后,敌人便放了她们。

出狱后的女儿,都被狱中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了。想起牺牲的丈夫,二女儿何实山抱着父亲痛哭了一场。何叔衡问女儿们:你们怪我吗?两个女儿都懂事地摇摇头。后来她们才知道,自从她们入狱后的那天起,父亲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此后,二女儿何实山因为表现优秀,被送到苏联学习和工作,直到1937年才回国。三女儿何实嗣则辗转各地,和丈夫一起搞革命。两个女儿都是在父亲牺牲许久后,才得到消息的。

先得到消息的是二女儿,她回国后去了延安,打算去看父亲。但在延安,她怎么都找不到父亲的影子,父亲的战友告诉她:实山,要挺住,你父亲已经不在了……

3年后,三女儿完成任务也来到延安,才从姐姐口中得到父亲牺牲的消息。两姐妹抱在一起痛哭,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个最疼她们的爹就这么走了。消息证实后,两姐妹各倒了一碗酒,将酒酹地,敬了父亲最后一杯。

此后,两姐妹就都留在了延安学习和生活,并屡次立功。建国后,二女儿何实山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三女儿实嗣则担任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两个女儿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直到八、九十年代离世。

相比起这两个女儿,一直在老家生活的养子何新九和大女儿何实懿,虽没有经过那么多凶险,却也同样是令人钦佩的。

为了让父亲和两个妹妹在外安心革命,他们二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爷爷等人的责任。家中大小琐事,都是他们在操办,直到离世。

特别是养子何新九,虽不是何家的亲生子,却始终牢记养父的话,给养母养老送终。何叔衡当年写信给他交代的那些事,他都一一做到了。如今,他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后人,有人当普通农民、有人当老师、也有人当工人,都本本分分的。

当地修建好何叔衡故居后,留在老家的何新九的后人们,时常会进去瞧一瞧,他们说:我们每天进出这间故居,心里堂堂正正,也对得起公爷。公爷,指的就是何叔衡。

本期之所以会花这么多文字,来梳理何叔衡牺牲后的这些人、这些事,是因为有读者问我:毛泽东有那么多更年轻的同学,为何偏偏提到何叔衡时,会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原因或许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至情至情、肯负责任的男子。

怕拖累战友,他选择跳崖,这是对战友的生命负责;娶了她,就得好好待她,这是对妻子负责;生养了他们,就好好教养他们,这是对儿女负责。至情至性的何叔衡,是值得毛主席怀念的。

搜索建议:何叔衡  何叔衡词条  
热闻

 德国留学生曹茜找到了吗?

大学未毕业,留学去德国,非典期间失联,至今下落不明!1、成绩优异考入辽宁师范,大三未毕业通过机构办理去德留学!据曹茜的父母讲,曹茜从小学习成绩都是特别的优秀,通...(展开)

热闻

 55—65岁或进入“养寿期”,建...

都说岁月无情,这句话确实没有错。比如我们的身体就经不住岁月的摧残,当人到了中年后,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年轻时的青春活力不再有,一些毛病慢慢找上身。尤其到了55-6...(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