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机器人需求大增之下,还需要面对什么问题?

文/观察未来科技

       8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金壮龙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不过,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背后,我们需要思考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的技术是否跟得上我们的需求,实际上,当前,机器人想要发展,仍然受困于技术。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太空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高复杂度产品实现重要突破。

       但是,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依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机器人起步较晚,现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除了新松,其他绝大部分应该都是在2008年之后成立的。而缺乏高性能的零部件直接的后果,一是导致机器人整机性能无法保证;二是性能无法保证会影响销量,导致无法获得较高的供应商议价能力。、

       另一方面,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未来,将有更多的职业被机器人所代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则显示,预计到2055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取代全球49%的有薪工作,其中预计印度和中国受影响可能会最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中国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工作内容达到51%,这将对相当于3.94亿全职人力工时产生冲击。

       从人工智能代替就业的具体内容来看,不仅绝大部分的标准化、程序化劳动可以通过机器人完成,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甚至连非标准化劳动都将受到冲击。

      当然,不可否认,长远来看,到2030年,高水平教育和医疗的发展会在全球创造5000万-8000万的新增工作需求。 从岗位技能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将更多地被替代,高质量技能型岗位被大量创造。这同时也意味着,尽管人工智能正在带动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来创造更多就业。但短期内,在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市场背景下,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依然形势严峻。

       那么,面对机器换人的浪潮,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