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郭德尚:中医怎样认识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属于中医“悬饮”范畴,“悬饮”属于水液代谢失调,与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肝、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中提出:“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 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 水饮停滞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三焦司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无论阳虚、 气弱,还是气郁气滞、血滞血瘀,乃至感受外邪,均可导致三焦气化失司,水道失宣, 则水停其道而发为水饮。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也”、“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由此可见五脏之 伤皆可生饮,但与肺、脾、肝、肾四脏关系最为密切。肺居于上焦而主气,又主宣发肃 降和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对水液的输布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体现了“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若外感邪气伤肺,或气郁气滞,或血瘀气滞,或阳气不 足,皆可导致肺气失于宣达,通调失职,津液失于布散,聚而为痰;脾居于中州,主运 化,布散水谷精微以养五脏,若湿邪困脾,或脾阳、脾气亏虚,失于运化,也可导致水 谷精微不归正化,聚而成痰;肝斡旋于中焦,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故可保 证水道通畅,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往往导致水液停滞、津液 输布异常而发为痰饮;肾居于下焦,主气化水液,司膀胱而泌清浊,《素问•逆调论》 言“肾者水脏,主津液”,肺气宣降津液、脾气运化水液、肝气疏利循行、三焦决渎通利 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若肾阳温煦失司,水湿泛滥,也可导致痰饮内生。此外,痰饮的 形成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相关: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肆食 肥甘厚味,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饮食不化,痰饮内 生等。

简言之,癌性悬饮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阳虚气化失司、脏腑虚弱,标实 为痰浊瘀毒内结、水饮停蓄。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