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武汉、成都、重庆:这一轮利好,量级有多大?

武汉抓到了一张“好牌”。

具体来说,就是拿到了 “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头衔。

这是长江日报在6月27日的报道:

报道告诉我们:

第一,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复的。

第二,这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国家在区域创新上又一个重大战略布局。

一些媒体根据这个报道做了推演。主要观点包括:武汉拿下了全国第五,但其实是全国第四。因为武汉的头衔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成渝是“ 区域科创中心”。

所以,成渝是区域级的,武汉是全国级的。至于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国际级的。

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国家在科技创新上到底是怎样布局的?顶级头衔到底有几个层级?武汉和成渝是否处于不同层级?

众所周知,中国正在推进经济转型,从高度依赖“房地产+大基建”变成依赖“科技创新+资本市场”。

我之前在文章里分析过, 这是中国的“印钞机”之变,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之变、创造财富的方式之变。

要推动科技创新,必然要定级别、抓龙头,形成全国性的竞争态势,让地方政府有“打妖怪升级”的乐趣。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里,关于科技中心的层级有如下表述: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很明显, 科技中心的第一层级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有三个地方拿到了这个头衔:北京、上海和大湾区。

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头衔,最早给的是香港。但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全球科技集群的排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集群。

在这个排名里,北京只位居第三,上海位居第八。但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得分,主要是深圳贡献的(深圳PCT专利申请量跟德国相当)。所以香港的这个头衔,最后被大湾区共享了。

国家给予科技创新的第二层级,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早拿到头衔的是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后来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头衔给了深圳,再往后,也被大湾区共享了。

第三个层级,就是“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对比十四五规划,你会发现:武汉拿到头衔是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属于上面任何一个层级。

这说明,科技创新中心的头衔发生了新变化,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中分化出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就是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个定位低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这就好比国家在划分城市等级时,最高等级是“超大城市”,第二层级是“特大城市”,然后是“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一样。

从管理学角度看,层级适当多一些,激励效果更好。

比如秦代的军功爵,就划分为20级,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秦的军功爵从低到高分别是: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那么,成渝拿到的“军功爵”,是否像有些媒体说的低于成都?

怎么可能?!

想想看,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本来就很难低于武汉。更何况重庆是直辖市,在国家级规划中直辖市处于更有利地位,“成都+重庆”怎么可能低于武汉呢?

根据2021年10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都市圈的定位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段话里,明确了成渝科技创新中心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而且,大概是担心大家忽略,文件又强调了一次: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是最高级规格的文件了。

所以,目前成渝拿到的科技中心头衔,跟武汉是平级的,而且早于武汉。

如果你查阅成都、重庆的十四五规划文本,就会发现: 他们的自我定位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就是说层次更高。

上图是成都十四五规划的文本,里面专门有一节就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而且明确地提出:“聚焦提高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重庆在十四五规划里表述略微含蓄,说法是:“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没有“国家”两个字——大概是想等国家批准之后,再加上。

除了成都、重庆以外,杭州、南京、西安、沈阳等多个城市也都希望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就连普通二线城市济南,弱二线城市兰州,也都有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梦:

至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成为不亚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热点头衔,大家都梦寐以求。

因为都清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大湾区)大概率不会扩容了;能扩容的最高头衔,也就是“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了。

在获得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前,先拿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渡一下,也是不错的。

那么,到底该怎样衡量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上通行的指标是R&D研发经济支出情况,以及R&D全时当量人员数量(科研人员折合成全职的人数)。

上图是2020年度,各城市科研经费支出情况,北京第一,然后是上海和深圳。

广州、苏州处于第三档,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西安、天津处于第四档。

全职科研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深圳第一,达到了35.4万人;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广州第四。重庆、南京、西安、天津基本相当。

所以,北京、深圳、上海是中国目前科技研发投入(人员、经费)最大的城市,也是科技创新的第一阵营。其中北京、上海基础研发能力强大,研发人员多在高校、体制内院所。

深圳90%以上的科研人员、经费支出、成果获得都在企业,因而更靠近市场。另外,深圳的PCT专利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从早期占全国的40%下降到了近期的25%,但仍然是全国第一,大概相当于德国的总量。

未来哪个城市最可能晋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我的看法是:成渝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成渝从城市群上看,是中国的第四极。成渝又都是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是直辖市,未来联手申请成为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最有竞争力的。

相比之下,杭州、南京比较尴尬。因为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已经拿到了两个(上海张江、合肥),再给一个有难度。“南京+杭州”联手申请,也感觉怪怪的,毕竟不属于同一个都市圈。

未来国家会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层次上发力,满足杭州、南京、西安、沈阳、兰州、济南等城市的需求。

一般来说,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中,政府专心、全力发展的科学城,不动产价值较高。

但也有例外的,比如北京怀柔。因为北京科技片区比较多,怀柔距离中心城区比较远,价值酝酿、兑现需要很长的时间。

搜索建议:
热闻

 面试有哪些方式?

1、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应该算是使用频次极高的面试方式了。这个方法主要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设计面试问题,面试的题目。过程对所有候选人相同,采用统一、规范化(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