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古代帝王为什么会相信奸臣?

中国的皇帝制度,给了皇帝最大的权利,因此理论上,皇帝应该英明神武,卓然不群。人都是有虚荣心的,皇帝尤其是万众瞩目,但凡有一点上进心的皇帝,都希望自己死后,他的臣子们能够给他一个比较好听的谥号、庙号。

可是,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五荤八素。皇帝心里的想法有很多,但在皇帝的面上,不好说,更不好去办。可是心痒难耐,心想:天下都是我的,我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了。可是臣子们深受“天下黎明百姓”托付重任,就要阻止皇帝的出格行为。

于是皇帝与群臣就发生了冲突,等于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们发生了路线分歧。董事长有权罢免总经理们,偶尔总经理们也有可能逆袭董事长。这样的斗争持续了2000年,直到丞相被取消,以空前的君主专制标志着董事长的最终胜利。

皇帝在权利斗争中最终胜利了,可他也想留一个好名声,也不想太辛苦工作,所以也需要臣子们办事。但是皇帝一个人盯着六部那么多事,也真心管不过来。那就需要建设一个文化,用道德、法律来规范臣子们的行为。仁义道德,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只要臣子们的心思和行为都在仁义道德上站得住脚,那么国家的发展方向就不会偏差太多。所以,仁义道德不能丢,还要更加提倡才行。所以魏征不管怎么谏言,就抓着一条,皇帝既想当贤明圣君,就只能接受他的直言进谏,所以唐太宗经常被魏征顶撞,结果还得给树个大拇指:赞!心理委屈的不行。

有些头脑灵光一点的臣子们,就动了心思了:满嘴仁义道德并不一定会通实务。所谓实务,是在皇帝的需求与为官之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些事,不可说,不能说,不须说,事情做成了,就皆大欢喜。每个所谓的奸臣,都在某一领域有很大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够任事。一般来说,皇帝最喜欢的是有理财能力的奸臣——皇帝也缺钱啊!可是,能够任事这一点,偏偏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不能够经世致用。锦绣文章做的出,对实务却无一策。因此,从古至今,在官员之外,中国还存在数量庞大的胥吏(办事员)这样的角色。

这些奸臣,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圣意,能够帮皇帝解决实际问题,“甚慰朕心”,皇帝自然喜欢了。这些奸臣在群臣和百姓眼里,自然是奸臣,可在皇帝眼里,是大大的忠臣啊。皇帝自小被教导帝王之术,大忠似奸的道理当然明白,而且只要皇帝不昏庸,奸臣不能发展到权臣的地步。对于皇权而言,权臣才是最大的威胁。奸臣反而要依靠皇权才能为所欲为,有了小把柄在皇帝手里,奸臣也不得不俯首听命。

所谓的忠臣,也会把口诛笔伐的对象从皇帝身上(他们也不敢)转移到奸臣身上,朝政的内斗开始了,皇帝就可以施展平衡权术。既有了面子,又有了里子。奸臣背了锅,失了面子,但有了里子。忠臣们也有了工作的对象——扳倒奸臣,从而让奸臣不能太肆意妄为。在某种程度上,奸臣其实部分代表了皇帝的意思。这一点,所有的人都明白,大家该说不说,各司其职,政府得以正常运转。

朝廷也就此实现了三方制衡——稳定,才是王朝的最大的需求。

搜索建议:古代帝王为什么会相信奸臣?  
热博

 专利被侵权后该如何请求行政救济

权利人专利被侵权后,比较快捷的救济途径是可以请求国家专利管理工作部门予以行政救济。国家管理专利工作部门可以强制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并有权销毁制造侵权产品的设备和...(展开)

热博

 人生的拼图

人生的拼图拼图,是所有小朋友成长过程中,共同拥有的快乐回忆。邻居胡小弟很喜欢拼图,胡阿姨经常一边和妈妈谈天说地,一边陪他拼图。只见胡阿姨领着胡小弟从拼图的边缘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