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072| 《习惯的力量》:知道了习惯模型,养成习惯、改变习惯都容易了

大家好,欢迎来到海涛笔记,今天我们来读《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中文版201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17年再版,豆瓣评分8.2,是习惯主题中比较经典的书籍。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获得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乔治·伯克奖、杰拉尔德·勒伯奖等诸多奖项。

上周我们讲过《坚持》和《微习惯》。《坚持》由日本习惯养成顾问撰写,从习惯的分类和习惯养成的三阶段入手,提出习惯养成的对策,帮助大家养成新习惯,相对繁杂;《微习惯》由美国一位在野宅男撰写,他在个人奋发图强时独辟蹊径,探索了一条习惯养成的新途径,压缩习惯到不需要意志力就能完成,虽然他提出了微习惯八个步骤,但核心就是把习惯变小。

与这两本书相比,《习惯的力量》总结了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研究成果,首先从大脑层面总结出习惯形成和运行的机制,建立了习惯的三要素回路模型,利用这个回路说明习惯如何养成,以及如何改变一个坏习惯。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习惯的三要素回路模型、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和如何改变一个坏习惯。

1/ 习惯的三要素回路模型

习惯的回路模型,与大脑的功能相关,主要是新皮质和基底核两个部分。

新皮质负责人的理性思考。当碰到新事物时,新皮质会非常活跃,去探索和熟悉这个新事物。从习惯的角度看,新皮质会分析新的行为要不要做、怎么做,并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基底核主要负责执行。当新模式建立之后,新皮质就把这件事转交给基底核,不再管这件事了,基底核机械地按照新皮质探索的模式来执行。基底核的特点是,虽然不去思考新东西,但是执行效率高、成本低。

比如学开车。我在学车之前,有点恐惧,这么复杂的构造,驾驭它得多麻烦。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虽然觉得没那么复杂,但是必须集中注意力,非常紧张,经常一身汗。后来就开习惯了,开车同时可以聊天、听音乐,正常操作似乎根本不经过大脑思考就完成了。这时,就是新皮质完成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建立了一个执行模式,扔给基底核,自己就自由了。

习惯的回路模型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线索、行为、奖赏。

线索是启动这个习惯的触发点,相当于习惯的开关,被触发的时候,习惯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行为是习惯的主体,我们说养成习惯,就是指这个行为。比如跑步、早起、健康饮食等等。

奖赏是行为完成之后获得的好处,包括自然奖赏和规则奖赏。自然奖赏是行为发生后,自然获得的结果,比如跑步后的痛快;规则奖赏是人工设置的奖赏,比如跑步后给自己买双跑鞋。

2/ 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

本书关注的习惯养成的重点,与前两本书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坚持》和《微习惯》关注的是习惯行为本书,但是《习惯的力量》的三要素模型中,行为是最不重要的。线索、行为和奖赏是习惯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有什么样的行为,要找到合适的线索和奖赏,建立一个完成的三要素回路,才能形成一个习惯。

线索包括五种,时间、地点、情绪状态、其他人以及之前发生了什么。

奖赏我们前面提到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奖赏,另一种是规则奖赏。规则奖赏比较好理解,自然奖赏需要挖掘。这种奖赏有时候是隐性的,比如行为完成时的成就感,如果不认真挖掘可能都发现不了。

我们以养成跑步习惯为例,看看如何利用三要素。跑步这个行为就是我们要的习惯,怎样把跑步当做一个自然而然的行动呢?

我们先找找线索。

时间,晚上的时间比较难掌控,事情比较多,万一加个班就跑步就泡汤了,早上的时间自己掌控的程度高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早上的时间来跑步。

地点,先要固定一个路线,降低选择难度;就在小区附近,降低复杂度;策划好路线距离,提高掌控感。

情绪状态,早上的时候可能比较懵,惰性相对强一点,做好热身,就会比较快的进入清醒的状态,这时候算是一天积极性最高的时候。

其他人,如果能找到跑友一起跑,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两个人产生的动力,是一个人远远无法比拟。

之前发生了什么,把跑步和前面上厕所、洗把脸关联起来,形成关联性的行动反应,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固定小仪式。当然也可以很简单,就是睡前把跑步装束放在床头,起床直接穿好。

以上谈的是线索,那跑步有什么奖赏呢?

自然奖赏深入挖掘有挺多的。我原来偶尔跑步,发现跑步对精力恢复非常有用,以至于我一旦感到精力不好,就会去跑个步。要养成跑步的习惯,实际内心里认可了跑步对精力恢复的作用,而且早上跑完洗个澡,确实觉得一天精神抖擞(一定要控制跑量,别跑累了),这是第一。第二,跑步提高自己对自己的掌控感,让自己产生一种战胜自我的骄傲。第三,跑步带来成就感,其实只要开始持续跑步,跑步的能力就在飞速提升,从跑两步就气喘吁吁,一个月之内大部分人就可以轻松5公里,后面再参加10公里、半马、全马之类的比赛,在朋友圈晒晒奖牌,吹吹牛,成就感满满。

自然奖赏再挖掘也还有,有人体会到跑步的高潮,有人教导别人跑步等等。

规则奖赏可以自己建立,设置了里程碑,就可以给自己添置装备、大快朵颐等等。

这个回路模型,实际的运转过程是,把线索和行为锚定,出现了相当的线索,就牵出想要做的行为,行为之后获得奖赏,强化了对行为的认可。下次线索出现,就更加积极地行动,这就是习惯养成的正反馈回路。

3/ 如何改变一个坏习惯

改变一个坏习惯,从习惯模型的角度看,并不是把这个事取消了。因为线索和奖赏都在,强行取消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线索发生了,很容易行为就要出现,因为后面还有对奖赏的期待,这时候强行压制行为,需要意志力。一旦意志力的压制失败,改变习惯就失败了。

那应该怎么样?

讨巧的办法是,用另外一个行为替代原来的行为。比如抽烟,一般都是在心情稍有点烦躁的时候,抽根烟,就会觉得放松。虽然实际抽烟并没有这个作用,但是心理上认可了这个作用。

想戒烟,靠毅力完全不抽烟很难,有个办法是准备点糖果,在想抽烟的时候就来块糖,吃糖提高血糖,有利于平复心情,取得了大概一致的效果。

改变坏习惯,也有个三步法,先要察觉习惯,然后确定线索和奖赏,最后找到替代行为。

用这个三步法再看一个常见的例子。

我们经常玩手机,工作时、学习时,甚至吃饭时、睡觉前等等,我们都要打开手机,找点东西看看。这个第一步,我们察觉了这个习惯。

然后第二步,确定线索和奖赏。线索就是看到手机的时候,同时又没有其他紧急的事情做。奖赏可以自己寻找,我感觉一般是信息焦虑,希望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情况。

第三步,找个替代品换一下。这个改变其实和很多建议不一样,有些建议是把手机藏起来,或者增加玩手机的难度。我们可以在手机旁边放本书,每当想动手机的时候,就人工干预一下,拿起书来看两行。坚持一段时间见之后,新的行为就会嵌入到原来的习惯模型中,大脑也会逐渐认可,毕竟线索和奖赏都没变,行为是什么对于大脑真的没那么重要。

如果大脑不认可新行为,那就是这个行为带来的奖赏比原来行为的奖赏逊色很多,你还是要回到第二步,好好挖掘一下原来的奖赏是什么。

《习惯的力量》我们就读到这里,希望你能够有所收获。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