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0

《素问.痹论》(二、五脏痹的病证特点,及病机) 【原文】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肿,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以小便,上为清涕。 ---------------------------------------------- 串讲,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内舍五脏六腑,这不单是在筋骨脉肌皮,邪气还可以深入,“舍”就是停留。停留到五脏六腑,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呢? 什么原因使得邪气停留在五脏六腑呢? 岐伯回答说,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五脏和五体是相联系的,肺合皮毛,心合血脉,肾合骨,肝合筋,脾合肌肉,是这样一种相合。所以说五脏皆有合,是指这个合。 “病久而不去”,上面所说的那五种痹证,筋骨脉肌皮的痹证,久而不去,那么就可以内舍于其合也。就是内舍于其相应的内脏。 因此说,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肾主骨,冬季感受了邪气容易出现骨痹,但是骨痹没有痊愈,同时又复感于邪,又感受更寒湿之邪,那么就传入到它所合的脏腑。骨之合,肾。因此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同样道理,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这种痹还是和时令有关系。 怎么说和时令有关系呢? 骨痹不是在冬季产生的吗?骨痹复感于邪,又传于肾。而成肾痹,这个肾痹也是和冬季有关系。所以说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 本来骨痹就是冬天得的,骨痹没好,又到冬天再感受风寒湿。骨痹就可以传入到肾,就内舍于肾。而舍于五脏六腑了。其实,舍于五脏六腑,就可以成为五脏六腑之痹。所谓五脏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嘛,就是再一次的感受风寒湿之邪。 下面又讲,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由皮痹传入到肺成为肺痹。 肺痹的症状是什么?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烦满”,胸满,胸闷而心烦。就是烦闷。烦满也就是烦闷,胸部烦闷。 “喘”,肺受邪气影响,肺气不利了,肺痹嘛,痹者闭也,气机不畅,肺的气机不畅可以出现胸满,同时也可以出现气喘。 “呕”,是上焦之气的问题,“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个呕,肺的经脉起于中焦,由于肺气上逆,中焦之气随之而上,因此出现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心主血脉嘛,所以心痹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心痹,心气和心的血脉不通的话,可以出现心烦,心神受到影响,同时还可以出现心下鼓动,就心跳,咚、咚、咚、咚,心跳得很厉害,或者叫做心悸。典型症状有心悸。 还有 “暴上气而喘”,暴上气,就是突然地,爆发性地,可以出现喘息。 这为什么心痹可以出现喘息? 是“心脉其直者上肺”,经脉的问题。手少阴心经,其直者上入肺,所以心痹经脉不通畅,可以导致暴上气而喘。肺气病所以喘。 “嗌干”,嗌干就是咽干。为什么嗌干?是由于心脉可以挟咽,心的经脉挟咽,所以心受邪也可以出现咽干。 “善噫”,还可以出现善噫,特别容易出现噫气。 心经有病为什么容易出现噫气呢? 这是由于阳明脉络属心。因为噫气必然是从胃出来的,就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嗝。有人吃饱了嗳气,这是正常现象,饱食之息,偶尔的打一个,有的并不是因为他饮食吃饱的原因,噫气不除。 @ 有的时候是由于胃的问题。 @ 有的时候是以心为主的问题。 由于心受邪气,血脉不通,气机不畅而出现的噫气,是由于阳明脉络属心的关系。 阳明胃,阳明脉络属心,就从经脉上心和胃是相关的,当心的经脉不畅受到闭阻的时候,可以引动着阳明之气上逆。而出现了噫气。病本不在阳明,不在于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上,应该说是我们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理论的特点。如果你考虑噫气它就是胃,这个病人经常噫气,你就去治胃,胃有的治不好的,只有回过头来治心,这个噫气就除了。而且病本是在心,表现是噫气。病的根本是在于心的,常有这种现象 ! 我在临床上就治过若干例这样的病,病人找我们来看病,表现是什么?噫气不除,不断地打嗝。 @ 按一般的治疗打嗝的方法,那我们有嘛, # 旋覆代赭是大家很常用的。 # 当然还有用降胃气的方法,用泻心汤也好,三黄泻心汤,也可以使胃气降了,就不噫气了。 @ 但是这个病人他不是那样的,我们再仔细看一看,他是由于心的经脉不通畅,结果反过头来去治心,这噫气就随之而愈。 这个病如果是前医治过的,往往那健胃了。不管中药西药都来健胃。效果都不好。所以这在临床上要注意。不然的话,就要误诊,就要误治了。误治了也难说不出人命,心脏有病了你给误治了,那很可能出现问题。 所以, (心为主的噫气)这是临床很常见的。我自己本身就有这个体会,特别要强调一下 ! “厥气上则恐”,心痹之后,还可以出现气上逆而出现恐的症状,心神受到影响,出现惊,出现恐,都可以见到。 心痹,心的气血不通畅,出现一些精神的症状,出现惊,出现恐是很常见的。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由于肝不藏魂,所以睡眠不实,还容易惊,受惊,睡眠不安。是肝不藏魂。 “多饮数小便”,喝水喝得多,小便次数也多。因为肝的经脉对水液代谢,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肝气不能正常地疏泄。津液不布,饮水之后不能化生津液,不能够布散津液,这样的话就口渴,口渴就多饮,多饮又还是不能化生津液,成为小便排出。所以又多喝,又多尿。这倒没说是消渴病。 因为水液在体内代谢,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我们在讲《经脉别论》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个问题,不单是脾肺肾三脏,脾肺肾三脏固然是在水液代谢当中,是起重要作用,但是心也好,肝也好,都对水液代谢有影响。所以肝痹,肝的经脉不通畅,疏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受影响,也可以出现“多饮数小便”。 甚至出现肚子腹水。 “上为引如怀”,引,就是如弓,引字不是一个弓吗?这边张开吗?这个肚子鼓得像弓那样,拉满的弓那样鼓。 “如怀”,好像怀孕的妇女那样。如身怀六甲,肚子大起来,这是由于肝痹,肝气不通畅,肝血瘀滞导致的腹胀,这个腹胀, @ 可能是水, @ 也可能是胀气。 木气太盛,使得脾胃功能、肠胃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腹胀,那么也可能是水。上面有了,多饮嘛,多饮要数小便,当然一般的不肿。 如果多饮而小便不多的话呢,也可能出现腹水。所以,腹部胀满如引满之弓,有似怀孕之状,教材就是这么注释的。这是说的肝痹。 “肾痹者,善胀,居以代脚踵,脊以代头;”- 肾有病,食则胀,而且五脏不安。我们在讲《调经论》和《本神》的时候都有这句话。 肾有病之后,腹胀,五脏不安,脾有病,也容易出现腹胀,五脏不安。这是讲到了“肾痹者,善胀”,容易出现腹胀,腹部胀满。 肾痹容易出现腹部胀满的理由,也是由于肾气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影响了脾胃运化之后,所以才腹胀,或者说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当然,其实也影响到脾胃了,而出现腹胀。 这个腹胀,应该说必然是涉及到脾胃的才有腹胀,但是之所以涉及到脾胃腹胀,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肾气的阻滞不通,或者我们用现在的话说,那叫肾阳不足,导致脾不运化出现的腹胀。其本在肾。说“肾痹者,善胀”。 “凥以代踵”,(有的版本写法是这个写法尻[kāo]),但是现在是这个写法,凥,这读作[jū]) “尻”是什么呢? 是尾巴尖,查字书上,俗语叫屁股沟,那叫尻。尾巴尖叫尻。但是这个里头,这个版本,我们应该是正确的版本,不是这个尻。 因为什么? 这个尾巴尖支撑不住人体,特别在《内经》当中,这个部位还有穴位,还有若干个穴位。这尾巴尖上不可能有若干个穴位。也确实,没有什么穴位,所以我们教材用的是这个字“凥”。 “凥”念居。这个字是蹲居的意思。蹲下去了,坐下去了这个意思。实际上音就是“居” ( 笔记者附: 《汉典》 凥 ◎ 古同“居”)。 凥是指的什么? 指的尾骶这个部位,也包括臀部。读作“居”。 因为“凥以代踵,脊以代头”,这是说由于肾痹之后,肾阳不足,经脉拘急,收引,“诸寒收引”嘛,经脉收引,而导致的肌体屈而不伸,不能站立了,屈而不伸,不能站立。 不能站立怎么呢? 凥以代踵,踵是脚、脚跟。我们站立的时候都用脚跟。走路的时候用脚跟,这个人由于肾痹,经脉拘急,是“诸寒收引”了,所以导致了只能坐着,只能用凥来着地。所以走路也不能用脚走了。凥以代脚踵,那可能往前颠着走,或者用两手杵着往前颠着走了,这是形容这个症状。 “脊以代头”,由于他的经脉拘急,头低了。而脊背高起来了,伛偻之状。成为伛偻之状。 我们在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讲了,寒邪引起的阳气大伤,所以不是有“乃为伛偻”吗?就是讲的那种症状。 人们一般说,头在人体来说部位最高,但是那个人由于经脉拘急,脊背比头都高,那不伛偻了吗?这是肾痹常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症状。经脉拘急的症状。 “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脾主四肢,四肢懈堕,那是我们讲过很多遍的问题,四肢不用,四肢懈堕,懈堕也就是不能运动,没有劲。松懈、怠惰、没有力、不能运动。 还 “发咳呕汁”,还可以出现咳,呕汁,咳呕黏液,咳呕痰涎。那是由于脾不运化,痰涎增生,而呕出痰汁,呕出痰涎。也可以是由于脾影响到肺,两个手太阴经相互之间的影响。肺脉起于中焦,所以咳也可以出,咳呕一起出的痰涎。 “上为大塞”,大塞问题,教材有注释,195页第十五注的,“大”当作“不”,形之误。“不”是“否”,通“痞”,“大塞”应该是“痞塞”。要写的话应该写成不塞。“不”就是“否”,因为古时候不写这个口,实际上是痞。痞也就是大的意思。 上为痞塞,痞塞不通,由于脾气受了邪气阻滞,因此出现胀满不通畅。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痹之病,使得大肠、小肠都有问题,不能传导、不能泌别清浊,因此出现饮水多而大小便不畅。“出不得”,大小便不畅,不痛快。 因为大肠、小肠是主津液的,大肠、小肠受邪气阻滞,其传导运化,还有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了,因此出现不能布津液。同样道理,如同我上面讲的,不能化生津液,所以渴要多饮,尽管有很多的水,他照样渴,喝了很多水进去,他还是渴。因为水并不能生成津液了,所以多饮,而“出”不得,饮水很多,小便不出,那不水液停留吗?不能化生津液。 “中气喘争”,中,这是肠中之气,喘争,喘这是不安宁、不平静,是说肠鸣。这是说腹中的鸣响,甚至是水响。中气喘争。 “时发飧泄”,那么也可以引起飧泄。当然飧泄,水气也随之而出了。当然我们要是这样理解的话,也可以把前面讲的,“数饮而出不得”是小便不出。中气喘争,腹中肠鸣,也可以引起泄泻,大便泻出。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痹”,这个胞字,就是我们后来有叫做脬,这是现代解剖学上的那个膀胱。不是脏腑,六腑之一的那个膀胱。这个问题好像我讲过了,六腑之一的这个膀胱概念比较大,连膀胱经都包含在内了。经脉也属于脏腑的嘛。 @ 这个脬,确实是存尿的那个膀胱。 @ 而六腑之一那个膀胱,包括这个,也包括更大范围的功能。甚至于包括足太阳膀胱经。那个叫膀胱之腑。 所以脬和膀胱概念有大小的不同,脬是包含在膀胱范围之内的。是现在解剖学上的膀胱,是这样。 因为中医讲的,膀胱可以气化,水液到膀胱之后,清者还可以上升为津液,浊者才排出体外。你无论怎么讲,现代的解剖学,这个生理、病理,你查不到这个东西。尿道里头还能再化生津液出来,见不到这个问题。所以脬和膀胱是这样的概念。因此,胞痹是指的这个痹。 你看,教材注释,胞痹即膀胱痹,胞,脬也,现指膀胱。后面那句话指现在解剖学上的膀胱。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小腹部,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就好像有热水在里面泡着一样。 “沃”,就是浸泡。 “汤”是热水,古代的汤就是热水,水就是凉水。水是寒水之气嘛,但是一说汤是煮热的水了。中国古代文字就是这样。这个概念在日语里头现在还是。它那个汤还是指的热水。 “涩于小便”,小肚子热,好像盛着热水一样泡着,涩于小便,小便又不通畅。

“上为清涕”,上还可以出现清涕,是因为膀胱经上络交肩,上入络脑。 “清涕”,在《内经》里头,常常把这个认为是脑之液。清涕认为是脑之液,所以有鼻流清涕为鼻渊,认为那是脑漏。所以说膀胱经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上为清涕。

这是痹客五脏,或者是五脏痹证。它们的每一种痹的一些病证的特点,和它的病机。

搜索建议:《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0  
热博

 炒股的智慧(6)2239

开办学校治疗ED患者,把ED患者变成黄帝,锻炼一万小时。练习识别她是巫婆美女的慧眼,方法是尺子60MA200MA;自身有能力然后具备识别她的慧眼天眼,可以进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