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海南长臂猿连续数年“喜添娃”

一只海南长臂猿在眺望远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山峦如黛。 黄晶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海南长臂猿家族近年来频传喜讯,这一世界最濒危灵长类物种种群已从2020年的5群33只增至如今的6群37只。

时间再往回翻,自海南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2021年,有2只婴猿相继出生;2022年又增加2只婴猿,这也意味着,海南长臂猿这一“人类最孤独的近亲”,已连续数年实现数量增长。

海南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好几次皮毛颜色。

毛色多变 种群分分合合

林木葱郁,万物竞生长,在广袤的海南热带雨林深处,海南长臂猿仅栖居在霸王岭片区。

“新发现的第37只婴猿属于A群,已经脱离母体自由活动了,动作很灵活!”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周照骊提供的监测视频显示,这只婴猿一身黑色毛发,在今年7月份时,就能独立在树枝间攀爬、跳跃和采食野果,还能用长臂把自己“挂”在树枝上;有时,它还会主动凑过去找比它年长的同伴戏耍,显得十分机灵。

一只海南长臂猿悬挂在树枝上。

长相似猴,但没有尾巴,海南长臂猿体重一般不超过10公斤,但雄性和雌性的毛色相差明显,在一生中皮毛要变换好几次颜色。其中,在刚出生及幼崽阶段,皮毛几乎是黄褐色,但能看到头顶上都有明显的“黑帽”状;大约是半年后,雌雄猿的皮毛基本变为黑色。不过,当长至七八岁性成熟时,雌猿的皮毛又变回了金黄色,而雄猿皮毛的颜色则还是黑色。而且,在毛色转变的整个过程,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海南长臂猿幼崽至性成熟期前,很难从皮毛颜色来判断出它们的性别。

论身手,海南长臂猿上肢(前臂)强壮,在林梢间攀缘十分敏捷,多游走于林冠上层。而且,它们吃喝拉撒睡都在树上,几乎不下树,也从不接受人类投喂食物,在偌大的雨林里如能与猿相遇,实属缘分难得。

在每只新生婴猿的背后,都有一批雨林“探秘者”日复一日地艰辛监测和守护。

两只海南长臂猿在树枝上嬉戏。

“每逢雨季或是大冷天,它们就没啥动静,难找!”53岁的李文永是白沙青松乡苗村村民,今年是他担任长臂猿监测队队员的第14个年头,他说,几乎每天早上五六点,海南长臂猿就会鸣叫两到四轮,有时猿鸣声会持续至临近中午。这些年以来,为了能追上海南长臂猿的身影,李文永等监测队员要么提前一天进山露营过夜,要么当天清晨四五点就得开始徒步爬山一两小时,蹲守在视野开阔的监听点,然后耐心等待它们发出那悠长尾音的“呜……呜……呜……”鸣叫声,再循声追寻足迹。如果错过了第一轮猿鸣声,想要在这片广袤的雨林里“碰运气”找到它们,那就太难了。

“哪天要是突然多出1只,还是少了1只,都让人心里挂念着!”李文永说,苗村紧挨着霸王岭片区边界,也是紧挨着海南长臂猿数量最多的C种群主栖息地区域。他回忆,一开始,他监测最多的也是C群,最少时仅1公2母,10余年过去了,C群一直在壮大,最多时有10只,而且,“老中少”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不过,最近这4年来,C群因分家由10只变为7只,好在,这不算是“坏事”——也在这个时间段,在毗邻的霸王岭东崩岭新添了E种群,他推测是C种群“分家”的成员,与其他的种群成员组建了新家庭。

一只海南长臂猿在采食木棉花。

爱吃野果子 掏食蜂蛹鸟蛋

据资料记载,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海南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海南中部、西部等山区,存活数量至少有2000只,但由于当时对物种保护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减小,其种群遭受频繁干扰和猎杀,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长臂猿在海南岛仅存活不足1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程度为“极危”。

莽莽山林,海南长臂猿从不筑巢,也不具备飞禽猛兽强大的捕食能力,在弱肉强食的雨林生态里,它们平时住哪,吃啥?

综合李文永、李全金、郑海强等监测队员多年来的“搜索”定位,海南长臂猿6个家庭群在霸王岭片区栖息地区域相对独立,几乎互不侵犯。

“海南长臂猿不算挑食,平时喜好的‘菜单’品种达140多种。”受访中,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者介绍,海南长臂猿主要以植物的浆果为食,如霸王岭地区常见的毛荔枝、野荔枝、猕猴桃、高山榕、南酸枣、小叶胭脂等果实。在冬天及春天果实比较少的季节,它们也爱吃植物的嫩叶、花和少量的动物性食物,如飞蚁、虫蛹、蜘蛛、鸟蛋等。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柔软的浆果,还是有些坚硬的核果,海南长臂猿吃野果子时,几乎都会像人类一样习惯“吐皮”。

三只海南长臂猿在树枝上休憩。

监测队员李全金介绍,此前,他们也曾尝试着将香蕉、荔枝等果实悬挂在海南长臂猿时常经过的路段,但它们似乎戒备心很强,从未拿过。

“有时太贪吃,也吃出了窘状。”李文永打趣地介绍,今年8月份,他在近距离监测到C群时注意到,其中一只5岁的黑猿嘴巴红肿得几乎都歪了,推测为掏食蜂蛹时被蜇伤了,好在2天后再次监测到它时,红肿已基本消退。而早在2021年时,另一监测队员李全金也曾看到,其中一只幼猿的右眼疑似被毒蜂蜇咬得红肿,但没隔多久又自动痊愈了。

吃耍之余,到了下午四五点左右,海南长臂猿就会挑选枝条交错且有藤本植物攀附的大树林冠层,或坐或斜躺着眯眼睡觉。可能是担心意外坠落,海南长臂猿在睡觉时还习惯于用一只手搭抓在枝干上。

一只海南长臂猿在树枝间攀缘。

雨林守猿 捕捉“不寻常”场景

追猿、守猿,不仅是观察种群里有几只,吃了啥、玩了啥,还得关注它“拉撒”情况。

“吃南酸枣等野果子时,它们会把坚硬的果核吐出来,不然排泄就麻烦了。”在年复一年的爬山监测中,李全金等监测队员既要经常抬头寻找海南长臂猿的踪迹,还得不时低头捡起它们啃食扔下的果核,或是黏附在地面落叶上的粪便,装进塑料样本袋子里,做好情况登记。

一只海南长臂猿在树枝间行走。

随着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充实监测队员力量,并陆续在长臂猿活跃的区域布设一批红外相机等科技力量,也捕捉到更多关于长臂猿“不寻常”的生活场面。

海南长臂猿依靠上肢攀缘行动,那么,平时它们如何“抱娃”呢?“一般1岁以内的幼仔,都得靠母猿抱着走动。”李全金不止一次近距离观察到,A种群一只母猿用一只后肢将幼仔按贴在腹部间,做出搂抱状,然后腾出上肢在林冠间攀爬,动作虽略显迟缓,但并不吃力。

有意思的是,海南长臂猿有时也会用下肢“走路”。监测队员此前拍到的一组视频显示,一只黑猿直立着腰身行走在与地面几乎平行的枝干上,不过,肢体平衡感似乎不足,略显摇晃,它只走了10步左右,就又换成前肢攀缘了。

此外,对于成年猿的毛色,监测队员也发现了“新情况”。李全金介绍,目前,A群里有一只母猿估测已有30岁,应算是所有种群里最年长的,在过去长达10年的时间里,毛发都是黄褐色,但自去年起,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只母猿从颈根部到腹部间突然多出一片不规则的黑色毛发,这也让大伙觉得蹊跷不已。

关于海南长臂猿,关于这片雨林秘境,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探索。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海南长臂猿连续数年“喜添娃”  数年  数年词条  长臂猿  长臂猿词条  海南  海南词条  连续  连续词条  
热博

 MTK四核机皇:大可乐2代降临

今天下午14:30,云辰科技在北京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举行“2时代”发布会,推出了新一代的智能手机——大可乐手机2。大可乐2代手机采用3.9mm超窄边框以及独特的6...(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