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订阅观点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爬两座山 | 用这五本书重新理解幸福

▌ 春光不容负,读书正当时。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在闲暇的五一假期到来之前,如果你正巧有读书计划又不知从何读起,不妨从以下五本关于幸福、关于人生的书读起。

这五本书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李秀娟围绕其课程主题《财富与幸福》推荐的。在中欧创投营杭州模块的课堂上,李秀娟教授带着同学们从书本内容出发,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投资经验各抒己见,畅聊体悟。

一个全员参与的学习型组织,一场百家争鸣的读书研讨会,希望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想启迪。

李秀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爬两座山。

一座山是构建自我、定义自我的山,其意义在于获取。 追求好房子、好车子等等,人生完全聚焦在自己想获取的事情上面。

在攀爬第一座山时,会有高光时刻,也难免会有滑落谷底的至暗时刻,这个时候我们会迷茫、彷徨、失落。然而在人生谷底期,恰恰是一个想要重塑自我,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时刻。

于是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座山前,当我们决心要爬第二座山的时候,就摆脱了自我,也就是说,“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要怎么样去照顾好家庭,支持好伙伴反而更重要。想做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围绕着我,而是要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爬第一座山时是在追求财富。财富是会带来幸福,但是达到一定边界以后,幸福感并不会随着钱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甚至不再是正相关关系。很多东西不能通过钱来满足,越富裕带来了越多负面东西,会抵消了富裕本身带来的幸福。

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有很强的能力,很强的自驱力,这个阶段里,成功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但是当你爬第二座山的时候,更多的是利他的想法,会突然发现团队的重要性,培养好年轻人,帮助别人获得成功,与他人携手同行更有意义。

大多数人都是活在第一座山里的,所以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社会有孤独危机、信任危机、意义危机,我们希望有更多利他主义的人参与到攀登第二座山,去维持社会的稳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是在爬第一座山的过程中,还是在第一座山的山谷中低迷,或者你已经在攀爬第二座山了?找到你所处的阶段,你可能更有目标和方向。

陈忠华

NBA中国

一座山上的目标,是我们的文化所认可的目标——取得成功,获得重视,进入合适的社交圈,体验个人幸福。漂亮的房子、温馨的家庭、愉快的假期、美味的食物、知心的朋友等,都是平常之物。

有些人登上了第一座山的顶峰,但是他们并不满意,“就只是这些吗?” 他们觉得,前方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有些人因为某些失败或者不可预测的特殊情况,从山上摔了下来。他们的事业、家庭,或者声誉发生了变化。突然之间,生活看起来并不像是在成功之山上稳步攀登,有着不同的、令人失望的形态。

面对苦难,有些人萎靡不振,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山谷恰恰是造就他们的场所,他们静下心来,找到了爱的本能,找到了超越自我和关心他人的渴望,于是他们开启了人生的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跟第一座山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座山上的人更看重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包括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第二座山上的人更多摆脱了自我,舍弃了自我。

一座山上的人更强调获取,第二座山上的人更强调奉献。

一座山上的人看起来很像精英,更多是独自攀登。第二座山上的人更强调平等主义,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中间,与他们携手同行。

一座山上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流动的,轻松的,第二座山上的人的生活是固定的,执着的,是坚定不移的。

谢力

海邦投资

我是三年前读的这本书,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那时正是攀登第一座山近乎登顶,开始寻找第二座山的时期。

刚开始投资创业时,首先想的肯定是赚钱,但很快就衣食无忧了,事业也有了一点成绩,获得了所谓普世的成功,那种满足感没有了。我渴望寻求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感受是,人生的旅程不像我们今天登山,不是说一定有第一座山再有第二座山,也不是一定要跌到低谷才想到爬第二座山。你在第一座山的时候就可以做登第二座山的准备。在走第一座山时,我就在反思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更利他一点,人生的旅程更有意义一些,这其实也是在走第二座山了。第一座山的山顶是当下的幸福,第二座山的山顶则是发自内心的长久的喜悦。两者应该是并行的,而且这样走下来,第二座山的路程会更长一点,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也会更长久一些。  

李秀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坚毅是什么?

坚毅的内涵比毅力、勤勉、坚强要丰富得多,它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的激情和持久的耐力。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两者合二为一才叫做坚毅

本书的作者曾经当老师期间一直在思考:“到底是天赋重要,还是后天的努力重要?”她观察发现,那些学得快,上手快的同学往往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同学。

天赋是要有努力的加持,才能成为技能,而如果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到最后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在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再加上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也就是说,这两个阶段都要有努力的因素,这个观点不仅是对自律,对孩子的教育也都颇有帮助。

美国人对努力的重视度是天赋的两倍,对努力工作的认可度是对事例的认可度的五倍。心理学家蔡佳蓉的研究发现,当奋斗型的企业家,比天才型的企业家,多具备四年领导经验,多出四万美元启动资金时,两者的差别会被抵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天赋型,你跟天才的差距就是四年的时间和四万美金,差距有,但是完全可以追赶上来,这就是努力的意义。   

怎么成为一个坚毅的人?关键是要找到内在的激情。内在的激情是人最重要的内驱力。

怎么知道你对这件事情是不是有激情的呢?很简单,就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不用费劲,不用有太多纠结,不需要去不断说服自己去做,就表示你对这件事情是有一个天然的激情。

中欧很多校友热爱跑步,天天跑,一有机会就去跑,旁人觉得无法理解,但说明这件事情他有着自己的内在激情。

田岳衢

丹纳赫

这本书的著作初衷源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一大困惑。

西点的新生选拔可谓是万里挑一,这些精英们费尽千辛万苦才申请上这个学校,可是刚入学参加新兵训练营,总是有15%的人选择退训,西点尝试了很多办法减少退训率,包括引入各种测量,360度评估等,结果发现几乎没用。一个人退不退训,跟他的学习成绩、社团成绩、人际关系都没有关系,最终西点找到本书作者安杰拉·达克沃思来,安吉拉分析总结出“坚毅”的特质,并出版了此书。

她认为所谓的坚毅就是“毅力”和“激情”这两部分组成的,在艺术和体育,这些被认为天赋是决定性因素的领域,天赋的占比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相反,坚毅这个特质比较重要。

天赋 + 坚毅 = 技能

有一定的天赋,加上坚毅的品质,才能形成你的技能。但是很多人仅止于技能,而没有把技能转化为职业成就,背后缺的也是坚毅

技能 + 坚毅 = 成就

有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对做这件事情的坚毅,持续去做这件事情,长期输出你的技能,最后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就。

天赋最多只影响技能培养速度的快慢,并不能影响成就的高低,哪怕一开始大家觉得你是个天才,但缺少了坚毅,学完以后就不干了,那你在这个领域永远不会有任何成就。

那么,坚毅是可以学习的吗?作者从几个个案中提炼出一些共性,认为坚毅是可以靠后天学习得到的特质,并提出一万小时刻意练习和积极面对失败的成长型思维等方法给读者参考。

本书仍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作者以许多正面案例证明坚毅特质的重要,却未尝试分析具备坚毅特质却仍然失败的负面案例,导致无法论证坚毅究竟是成就事业的充分条件或为必要条件,这点期待作者后续的研究及著作能予以补充。

李秀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纳瓦尔•拉维坎特是硅谷知名天使投资人, 投资了200多家公司,包括Uber、FourSquare、 Twitter等知名科技公司。同时,他也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创办了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被人们称为全球股权众筹的鼻祖。他的这本书值得一看,不像有些书大段论述却不知道主旨是什么,这本书一段话就是一个主旨,尽管逻辑上有点散,但是不影响它是一本高度浓缩的干货书籍。

里面很多观点,我提炼了这么几个关键词。

“产品化”

创造财富的原理就是把自己产品化。“自己”指自己要具有独特性,产品化”指发挥杠杆效应。这个过程需要你要具有足够的责任感和专长。

“把自己产品化”很难,可能要花几十年,但是并不是要花几十年执行,而是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思考: 我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复利原则”

“生活中所有的回报,无论是财富,人际关系,还是知识,都是来自复利”。为了维护个人品牌,必须放弃那些有损个人信誉的短期利益;始终走在“做自己”的路上,避免“零和游戏”,始终以利他之心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自我救赎”

我们怎么让自己从愤怒中解脱出来,从不受控制的思考中解脱出来,从过度期待中解脱出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修炼的自我救赎。书里认为,自我救赎就是做自我,关爱自己,自我塑造,所谓成功其实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金钱与财富”

金钱是具体的,财富是你在睡觉的时候,它依旧可以为你挣钱的。比如一个房产,一家企业,一只股票。金钱是你通过时间、体力和血汗劳动换来的,当年你卖时间时,你就是时间的奴隶,而人到最后需要的是自由,因此作者提倡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创造财富,财富背后能给我们的是自由,是可以从雇佣关系里解脱出来,从枷锁里解脱出来的自由。

“欲望”

我们很多的不快乐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是主动选择的不开心。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但是太多欲望会让自己很不快乐,所以要有所选择,哪些欲望是要去满足的,同时,其他欲望就要放下。快乐这件事情,有时候不是你要得到什么,而是你要调整期望。

孙辉

Kernel Ventures

如果只听到《纳瓦尔宝典》这个书名,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另一本“宝典”——《穷查理宝典》。 我作为一个读者从阅读体验的角度评论,两本书给读者的感受可谓大相径庭。 查理·芒格的年龄跟我爷爷差不多大。

我看《穷查理宝典》就感觉像是听我爷爷回忆当年。 书里面多是些生活里的琐碎点滴,甚至有些啰嗦,透出的智慧是“墨里藏针”。

然而《纳瓦尔宝典》却不一样。 这本书是收集和整理了纳瓦尔近些年的推文,所以信息密度比较大,就是所谓的干货多、废话少。 还有纳瓦尔跟同学们的年龄差距不大,是个70后,很多观点有时代气息,容易产生共鸣。 这里,我来列举几个精华观点。

“学会销售,学会构建,两技傍身,势不可当。”

什么是构建能力?我联想到一本我经常用来送给下属的书叫《把信送给加西亚》。我们经常会遇到罗文式的困难,就是只有一个目标且没人告诉我们如何达成。我们只能完全靠自己构建思考框架和处理路径并最终把困难解决。我们人生中的很多决策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决策,就是知道一个大体的目标,没有人给你资源,没有人告诉你方法,你只能自己去构建。构建能力的大小决定你人生成就的大小。

“人生的三大要素是财富、健康和幸福。我们依次追求财富、健康和幸福,但按重要性排序,则是反过来的。”

结合《第二座山》那本书,在爬第一座山的时候,金钱、财富对我们的意义更大,但到了第二座山,财富的边际效应已经接近零,我们才能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幸福和健康。

“我对智慧的定义是: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

这个定义很新颖,也直击人心,书中还补充道,成功就是不犯错后的经验总结。成功 的关键并不在于做出正确判断,而是在于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在犯错中可以逐一排除不奏效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创业这件事,当一个创始人说自己是连续创业者,但是他过往的几个项目都失败,那么他下一个项目可以做成功的概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生命中99%的时间都被浪费了,只有1%被用在了正确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你应该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从大多数事情(人际关系、工作、学习)中找到可以尽全力去付出的那部分,以充分获取复利效应。”

纳瓦尔的核心逻辑是,不要轻易地努力,低着头猛冲,把自己累得奄奄一息,也把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却最终不一定有好效果。他说自己财富获取最大的一年,恰恰是没怎么努力的一年,成功的原因只是当年做对了几个关键的决策以及前些年不断地积累。我们在低头向前冲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方向是否正确。

李秀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是很多哈佛学生必看的一本书,作者把多年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用到的缜密分析运用于对个人成功和幸福的研究,总结出了可以解释我们的选择与个人成功和幸福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

这本书发起了人生三问。

一问,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乐?

一个人选择工作会看两种不同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基础因素欠缺,会让人不满,但只有这些还不足以让你爱上工作。

真正让人们满意并爱上工作的,是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有的人会告诉自己,先追求保障因素,等有条件了,再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但往往等不及改变,就沉沦在更高的保障因素追求中了。

二问,如何知道我与配偶、儿女及与朋友的关系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

工作能给你带来成就感,但是与家人、好友培养出的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长久幸福感相比,就会显得很苍白。花时间陪伴伴家人,了解爱人的需要,言传身教地培养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确保与家人和好友的关系是幸福的源泉。

三问,如何知道我这一生会坚守原则,以免除牢狱之灾?

恪守原则,远离监狱,不要掉入“仅此一次”的陷阱,因为你最终将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李晋

网商银行

如果用于一句话总结这本书,那就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功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对你自己的满足,搞清楚什么是对你来讲最重要的事,可能才是评价你自己这一生是否成功的关键。”

书中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事业,家庭和底线。对应的逻辑是,当你去衡量你的人生时,你要审视三层关系,第一个是你跟自己的关系;第二个是你跟他人的关系;第三个是你与系统的关系。

如何获得事业成功?

首先你得找到你热爱的事业开始,我们并不太可能从一开始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但是得先开始。在“周密计划”和“偶然机会”寻求一个策略上的平衡,长期规划上,有一个相对周密的计划,保证大概率不出错,但是一些重要的机会偶然,非连续性和非耦合性地出现时,你需要灵活地去抓住。

我们阿里内部经常讲“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也是这个逻辑,一开始这个东西可能没有,你得先去相信,先做起来,做着做着,这件事才有可能发生。

如何获得家庭幸福?

书中给出了三个很重要的指导: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陪伴家人,关注家人真正的需要,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与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我们爬第一座山的过程里,不要忘记往自己的“家庭账户”里“存钱”,可能有一天你要动用这个账户时,你会发现这个钱包里空空如也。

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叫“边缘思维的陷阱”。假如你认为这件事情是错的,那就从一开始就不要去做,一旦你开始了,你就会不断地为之买单。铤而走险一小步,往往就是一条不归路。

李秀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此书是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为背景,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创始人稻盛和夫与日本知名佛教人士濑户内寂听女士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利他”的善意动机和实际意义。

稻盛和夫所推崇的利他,算是第二座山里面的一个,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书里讲过一个寓言故事,地狱和天堂各有一锅香喷喷的面条,大家拿着一米长的筷子围坐在锅边。

地狱里的人总是焦急地夹起锅中的面条往自己嘴里送。可是由于筷子大长,谁也没办法把面条送到口中,便开始抢夺别人筷子上的面条。最终在一片狼藉中谁都没能吃上一口。

在天堂,大家都是用自己手中的筷子夹起面条喂给对面的人,因此所有人都能够心满意足地品尝到鲜美的面条。

因此,一切不幸的遭遇会随着我们的心态转变而发生改变。即便是困境之中,也依然凭借“利他”精神,通过奉献他人来追寻人生的幸福。只要做到摒弃小我,为了利益他人重新振作,并且不管如何辛苦和贫困都仍然努力拼搏,那么承受的一切厄运都必将出现转机,走向光明。

稻盛和夫认为,“锱铢必较”和“利己主义”是社会的恶源。他作为一个企业家,在功成名就的晚年还接手了日本航空这个“烂摊子”,就是抱着利他之心。如果不出手相救,这家公司恐怕就垮掉了,太多员工会受到牵连,整个行业也会受影响。因此他临危受命,接手公司,他给自己开出一块钱的工资,毕竟他根本不缺钱,完全是一颗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提出过一个成功的方程式,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跟《坚毅》这本书里的公式(天赋×努力等于=技能,技能×努力=成功)很像,但是加了一项:思维方式。作者认为思维方式很重要,决定了你努力方向的对或错。

刘昱东

NBT Capital

这本书里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如果说起利他,很容易产生一种所谓的“小善”的行为,不过这些“小善”并不善。

稻盛和夫讲过一个故事:湖畔住着一个老人,每年冬天野鹅南飞避寒时都会在湖中短暂停留。有一年,两只野鹅被困湖中无法觅食,老人每天去喂食,第二年,两只野鹅又回来了,还带了很多其他的野鹅回来,老人一起都喂食了。就这样,野鹅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都靠着老人喂养,有一年,老人去世了,就是这一年,数百只的野鹅都被活活地饿死了。

一个人的善良的行为是跟这个人的能力成反比的一个状态,能力越弱的人,越愿意去帮助别人,自己的心灵上是得到了满足,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的。

什么是“大善似无情”呢?

稻盛和夫在接管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后,很焦虑,戒了十几年的烟又开始抽了,他为了重振公司,对工作要求很高,经常在公司内部大发雷霆,但就这么一个没有那么好相处的老头,让日本航空又“满血复活”,避免破产,保住了更多人的工作。

我们做投资的更要理解这个道理,大善很多时候是一种延迟满足,考虑更长期的东西,而不是眼前的一时。

※ 本文根据李秀娟教授在中欧创投营杭州模块课程内容整理而成。

编辑 | Jessica

1

END

1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两分钟完成创业营|创投营预报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每个  每个词条  本书  本书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重新  重新词条  一生  一生词条  
热博

 《乐育堂语录精义》

《乐育堂语录精义》[前言] 「乐育堂语录」之内容系针对不同根器者传授,法门或有上、中、下等优劣之分,然而各种炼法均率能指引正道,且明示修炼秘诀。 盖世人以非上德...(展开)

热博

 冬天穿阔腿裤,搭配这4双鞋最好看

嗨,各位小仙女们,大家好呀!你喜欢穿阔腿裤吗?无论是什么身材穿起来都是很显瘦的一种裤装,藏肉的效果可是超级赞的。当然,除此之外,这种裤子也非常好搭配衣服,但是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