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在国内卷不如去海外卷!共议医药新周期下的资本、技术与产业整合

不用回避行业发展中产生的泡沫问题,也不用回避如今的寒冬问题,这是这些年行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和产业这两条线,预期严重错配所致。

只有做源头创新,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一定要坚持走创新这条路,只有创新才能进入欧美市场,如果只是me too的产品,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市场。

下一步企业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围绕着如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努力,在国内卷,不如一起去国际上卷。

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一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12月3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农工党中央办公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杭州市投资促进局主办,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承办的 2022"第十四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主论坛的“医药新周期下的资本、技术与产业整合”圆桌对话中, 天汇资本业务合伙人邓建良与汇宇制药创始人兼董事长丁兆、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杭州皓阳生物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李浩强、海创药业创始人/董事长/总裁陈元伟、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分别代表行业供应链上游、转型期药企、创新药企以及投融资机构就近年来行业发展情况、挑战,以及未来行业的创新、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探讨。

01 估值体系回归,产业与资本正在重归平衡

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仿制药企还是创新药企,其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前行业对创新药的预期非常高,但是由于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医保谈判的推行,PD-1产品的价格从一年20-30万元下降到了3万元一年左右。并且不少Biotech企业希望自己登陆资本市场之后,自己建厂、研发、进行商业化,打造自己生态圈,这导致各种资源价格飞涨,为产业的发展埋下了一大隐患。

对于供应链上游企业而言,过去几年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挑战方面,与会嘉宾承认,受资本市场以及疫情的影响,确实有不少原本要推行的项目推迟进行甚至取消,但是另一方面,显而易见的是让国产替代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一些产业链上游企业能够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此次周期中生物医药产业的泡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其实2015年之前,整个生物医药投资还不成体系,那时涌现的生物医药公司还处于非常艰难的发展阶段。这几年资本和产业也在不断的成熟。

与会嘉宾强调,大家不用回避过去两年行业发展中产生的泡沫问题,也不用回避如今的寒冬问题。这是行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和产业这两条线,发生预期严重错配所致。产业界认为是行业正常的高速增长过程,但是资本的预期是超高速,恨不得要去填补整个资本领域投资的空白。这种严重错配,导致了近两年行业项目估值体系重构,所有的估值体系都高了约2~3倍,而如今,只不过是估值体系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经历一些阵痛,导致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缩减、企业融资困难。但是,对于这一周期何时过去,有嘉宾表示,尽管疫情管控发生变化,但是产业重回正轨以及资本信心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接下来行业还会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待产业界和资本界重回平衡,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周期。

而此次周期的变化,则倒逼了产业创新升级。对于仿制药企而言,则需要向更高难度的复杂制药、改良型新药以及海外市场进发。而对于创新药企而言,一位嘉宾表示,产品不一定非得是first in class,但是至少要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好,有差异化、竞争力。对于创新药企而言,一方面要更加专注,例如专注癌症,那么需要再细化到具体疾病领域,并在这一领域中深耕,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技术平台。二是,无论借助什么样的技术平台,产品方面一定要有差异化,并不断向源头创新努力。

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医药行业研发项目的多样性正在逐渐增加,一开始大家集中在单抗,领域,此后陆续出现了双抗、ADC,现在还有双抗ADC等,并且项目的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与会嘉宾认为这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适应竞争,改变自我的努力之一。

另外经过此次洗礼,行业整合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强强联合,这非常有利于行业长期的发展。一位嘉宾在会上预测,接下来将会有不少并购重组案例的发生,包括一些同行的并购或者资源的整合,一些企业将从重资产的运营重回轻资产发展模式。尽管这样的时期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但是通过资源重置,各企业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仅提高了研发和项目运行效率,从长远来看非常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尽管当前中国Biotech和大药企的合作还相对较少,但是参照美国比较成熟的生态链来看,与会嘉宾相信,未来国内也会形成类似的产业分工,即Biotech专注创新,Bigpharma专注于临床研究和市场推广。

与会嘉宾坚信,随着中国底层技术以及关键设备、耗材、人力成本方面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逐渐完善,尤其是耗材设备的国产化,整个产业的的成本将大幅下降,将来中国在生物制药产业一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可能会受市场阶段性的影响,但是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修正、完善,相关企业终会恢复元气,获得更好的发展。

02 只有做源头创新,才有可能是真创新

与会嘉宾强调,一定要坚持走创新这条路,也只有创新才能进入欧美市场,如果说是me too产品,解决不了他们新的问题和需求,就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市场。而只有做源头创新,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创新。

源头创新的做法其实有多种,例如可以从诸多患者中筛选新靶点,也可以与高校或相关机构合作,或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探索性的验证性试验。但是如果不从生物肌理、功效性的试验去做探索,实际上还是跟随式的创新,很难避免与大药企去进行同台竞技。

当前世界上那些还没有进入临床的靶点,是非常有价值的,企业可以通过既有的学术研究基础,进行内部的生物验证性研究,对一些靶点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真正有临床价值的、真正创新的药物。

而且创新并不是说一蹴而就的。此次估值的回归,长期来看对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是一件好事情。医药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是一个以10年为期的行业,它更需要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成长,而不是短期的暴起暴跌。

在资本市场特别热的情况下,无论劣币和良币都会拿到资源,大家一起进行恶性的竞争。当一切回归冷静状态,最后胜出的一定是良币。大家开始去做真正的创新,去做一些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曾经,在中国生物医药快速崛起时期,大家期待着in China for global,通过利用中国的工程师优势和红利,用低成本的产品去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与会嘉宾表示, 随着整个行业的变化,对企业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in China for global,而是in global for global, in China for “Belt and Road”。 我们承认,真正的创新非常难,并且中国真正从原始科研成果转化,再推到临床,到最后上市的这种案例非常的少,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的发展,如果真要去挑战欧美市场,就必须是站在全球下的视角,真正做全球的创新。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内卷为中国患者真真切切的带来了价值。 它让中国的老百姓提前用上了便宜的好药。与会嘉宾建议,下一步企业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围绕着如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努力,我们在国内卷,不如一起到国际上去卷。相信中国整个医药工业未来一定能够席卷全世界,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当中国境内的好企业,一旦杀出来,那么在国际上就是巨兽。

搜索建议:
热博

 分手信怎么写啊?

我鼓足了勇气给你写这封信,因为知道你已经烦我到了极点,我不知道我用滴血的心给你写下的这封信是不是会被你当垃圾邮件一样的丢弃,或是当做天书一样一略而过,我只知道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