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刚刚噩耗传来:离美回国的“两弹巨星”陨落!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春来海棠花如期开,

人间却是痛失巨星。

他,

为中国解决“卡脖子”重大技术,

没有他,可能就没有两弹一星,

干了世界一流事,一生隐姓埋名人。

就在刚刚,

这位离美回国的巨星,陨落了......

他,就是余国琮。

余国琮的一生,

就是极致天才的一生。

他出生于广东,成才于西南联大,

战火年代,

两个哥哥在逃难中遭遇轰炸,

一个不幸身亡,一个遭受重伤,

沉痛经历,

让他选择了科学救国这条道路。

年仅21岁,

就能到国民政府中央工业试验所,

任助理工程师。

但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

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随便一考,

就拿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一年拿下科学硕士学位,

两年完成哲学博士学位,

一文一理,截然不同的领域,

可天才出手,轻轻松松。

就连他的研究方向都是高难度:

一个是精馏学,一个是热力学,

平时搞定一个都很难了,

余国琮直接两手抓,而且两手都很硬。

三年间,余国琮和导师合作,

先后在精馏学相关学术刊物上,

发表了6篇论文。

他提出汽液平衡组成与温度关系理论,

开创了计算传质学新研究领域,

在国际初露锋芒,被长期引用,

人们称为“余—库”方程,

能把他的名字写在导师前头,

可见其天资和能力多高。

他太强了,

导师强烈请他留校指导研究生,

就这样,刚毕业的他,

成为当时在美国大学化工系中执教的,

第三名中国学者。

他为研究生讲授“高等化工热力学”课程,

因为技术含量太高,

竟引得众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前来旁听,

成为当年美国罕见的研究生“大班课”。

年轻有为的余国琮,可谓志得意满,

不光加入实力雄厚的梅隆工业研究所,

还拿到了美国象征学术成就和荣誉的,

3把“金钥匙”: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美国科学研究协会会员,

美国研究学会会员。

28岁而已,

他的名字就被列入了美国科学家名录,

这里面每个来自中国的名字,

那可都是未来科研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比如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

能力有之,声望有之,

他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科学家之一,

导师说,只要他留在美国,

将会取得了不得的成就。

可是,各种荣誉之外,

余国琮有一个隐秘的身份: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首届理事。

这个协会,

是动员留学生回国参与建设的协会,

而余国琮作为负责人,

从未忘记学成归国的初衷。

他印刷了相关宣言、手册,

以在匹兹堡大学设补习班的名义,

凝聚起中国留学生,

号召大家一起回国建设。

可是,当局已经盯上了他们,

余国琮为尽快回国,

以探望在香港的母亲为借口,

请假一个月,

还办了重返美国的签证,以免被怀疑。

当他离开旧金山之时,

听到电话里导师颤抖的声音,

他明白,自己所谓的在美光明前途,

将不复存在了。

1950年,大海浩荡,赤子归来,

余国琮和邓稼先乘同一条船,

成为第一批回国的学者。

那时我国炼油工业刚刚起步,

精馏技术是其中关键。

余国琮来到天津大学任教,

开始进行化工精馏技术领域的科研攻关。

五年里,他为我国精馏技术领域,

竖起一座座永恒的巅峰:

在天大化工机械教研室,

建立我国第一套大型塔板实验装置;

完成了包括压力降、液面落差、

雾沫夹带等多项研究,

奠定精馏技术科研基础。

1958年,我国原子弹研发遭遇瓶颈,

重水难题迫切需要解决。

重水,

是原子裂变反应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关系到两弹一星的突破。

但当时我们没能掌握这一技术。

国外相关领域封锁严密,

周总理握着余国琮的手说:

“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

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

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

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

在天然水中,

重水的含量约万分之一点五,

如何将其提纯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是一项巨大挑战。

为了争这一口气,余国琮废寝忘食,

率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

搭建了一个个实验装置,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提出了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

和浓缩重水的“两塔法”,

自主研发出了,

我国重水精馏分离技术!

这是我国迄今唯一的,

被延用至今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

没有重水技术,就没有核技术的起步,

中国两弹的成功背后,

有个默默无闻的巨星叫余国琮。

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后,

余国琮又开始琢磨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

化工领域得追一追美国。

板凳需坐十年冷,

苦心孤诣的日子催生出硕果累累:

余国琮和他的团队,

成为世界上开展精馏基础研究,

最为深入的学术机构之一。

1980年,我国大庆油田耗费巨资,

引起第一批原油稳定装置,

但由于装置设计,

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原油的特殊性,

投运后无法正常运行和生产。

外国技术人员在现场连续数月攻关,

仍未能解决问题,

竟甩锅埋怨是我们的油不好,

还放话国外都束手无策的,

找谁都没用。

眼看每一天都是巨额的损失,

万般无奈,只好请来了余国琮,

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他对装置进行技术性改造,

直接动了一次“大手术”,

修好后试一试,

外国人惊得目瞪口呆,

这什么神仙手段,

不光能顺利产油了,

技术指标还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

对余国琮而言,

这一次也只是小试牛刀,

后来我国全套引进的:

燕山石化30万吨乙烯装置、

茂名石化大型炼油减压精馏塔、

上海高桥千万吨级炼油减压精馏塔、

齐鲁石化百万吨级乙烯汽油急冷塔......

这些千钧之重的大家伙,

经过他动动“手术”后,

石油产品直接拔出率提高1至2个百分点,

仅这一项,

就为国家每年增加数千万元效益。

被业界誉为“战略科学家”的余国琮,

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指导团队实现了精馏技术的产业化,

目前,

石化工业全行业80%以上的精馏塔,

均采用了他开创的新技术;

在炼油常减压精馏领域,

他解决了我国千万吨炼油中,

超大型精馏塔的设计问题,

国内技术市场覆盖率达到了90%;

在空气产品分离这一重要领域,

我国自主技术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完全取代了国外技术!

如今,

化工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原料和燃料,

支撑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精馏作为覆盖所有石化工业的通用技术,

当年我们落后太多,

如今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前列。

这一切,

不得不感谢余国琮的高瞻远瞩和呕心泣血,

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

就为共和国绘制了化工领域恢弘的蓝图!

科研强国,人才强国,

余国琮依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在天津大学建立化学工程研究所,

和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

清华、天大、

浙大、华化四所高校化工联合所,

他是创建者之一。

在攻关技术的同时,

他在天津大学创办了,

我国第一个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专业班,

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

他带出的这批学生,

成为共和国第一批,

重水技术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

站在讲台上几十年,

余国琮只要有课,

就会在凌晨四点起床,审视讲课内容。

85岁,他还坚持给本科生,

上一门化学工程学科的创新课。

一堂课大约要持续3个小时,

学生们怕老先生身体吃不消,

给他搬来一把椅子。

可先生却总是拒绝:

“我是一名教师,

站着讲课是我的职责。”

89岁,

余国琮出版了化工计算传质学,

这一新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化工计算传质学导论》,

92岁,

他又在国外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

关于化工计算传质学理论的英文专著。

97岁伏案撰写理论书籍,

100岁依然坐在书桌前归纳、

凝练技术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耄耋之年,

他为共和国燃尽了最后的心力!

2022年4月6日,

在天津大学海棠花盛开的季节,

人间失去了一位巨星,

100岁的余国琮,

永远地长眠于这一片花海中。

余国琮,

两弹重水技术开发者、

中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者、

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

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

他以有限生命,

托举起中华民族无限伟业!

今天,

是我们第一次认识他,

今天,

也是我们永远失去他。

造福中华,功在千秋,

沉痛送别,大国巨星余国琮!

END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