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妇科、儿科、外科方剂总结

(妇科) 一、月经先期: 1.脾(补)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固)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3.阳(清)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4.阴(两)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5.肝(丹)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当地)肾虚: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大补)血虚: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虚《金》血寒(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 4.实《全》血寒(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 5.气(乌)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前后无定期: 1.肝(逍)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固)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举)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热(保)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茜草 3.瘀(笑)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归)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2.血(滋)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瘀(桃)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苍)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芎归汤 六、经期延长 1.气(举)气虚型:补气升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两+二)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廘茹丸 3.瘀(桃+笑)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七、经间期出血: 1.阴(两+二)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止淋)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瘀(止血)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止崩)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气(苁)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3.阳(右)肾虚(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4.阴(左+二)肾虚(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5.虚(上下)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6.实(清固)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7.瘀(止血)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 1.气血(荣)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苁)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一)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瘀(府)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苍+四)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 1.滞(膈)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少)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清调)湿热蕴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圣)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益调)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十一、经行感冒: 1.寒(穗)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热(桑菊)风热: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小柴)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二、经行泄泻: 1.脾(参)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固+四)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三、经行浮肿: 1.虚(肾+苓)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瘀(八)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四、经行吐衄: 1.火(引)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2.虚(顺)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十五、经行头痛 1.火(羚)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瘀(窍)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虚(八)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十六、经行身痛 1.血(当补)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白芍、丹参、玉竹 2.瘀(趁)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趁痛散 十七、经***胀痛 1.郁(逍)肝气郁结证: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虚(一)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十八、绝经证: 1.阴(左+二)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阳(右)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 3.俱(二+二)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九、经断复来: 1.肝(安)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2.肾(知)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3.热(易)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4.毒(萆+桂)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二十、带下过多: 1.脾(完)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内)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夹(知)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 4.结(五)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注(止)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二十一、妊娠恶阻: 1.脾(香)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橘)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二十二、妊娠腹痛 1.血(当芍)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 2.气(逍)气滞证:舒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3.寒(胶)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4.瘀(桂+寿)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二十三、异位妊娠 1.未(Ⅱ)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症杀胚——宫外孕Ⅱ号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休(生+I)已破损期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 3.已不(I)已破损期不稳定型:活血祛瘀,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4.已包(Ⅱ)已破损期包块型:活血破瘀消瘕——宫外孕Ⅱ号方 二十四、胎漏胎动不安: 1.肾(寿)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热(保)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胎)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瘀(桂+寿)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二十五、滑胎 1.气(补固)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 2.阳(肾)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3.精(育)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育阴汤 4.气血(泰)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5.瘀(桂+寿)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二十六、子肿: 1.脾(白)脾虚: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2.肾(真)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或肾气丸 3.气(天)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二十七、子淋: 1.阴(知)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 2.心(导)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五淋)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二十八、产后发热: 1.毒(五+笑)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 2.外(穗)外感: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3.虚(补)血虚: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4.瘀(生)血瘀: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二十九、产后腹痛: 1.虚(肠)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瘀(生)瘀滞子宫: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三十、产后身痛 1.血(黄五)血虚:补气养血,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 2.寒(独)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趁痛散、防风汤 3.瘀(身)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 4.肾(养荣)肾虚: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骨汤加秦艽,熟地 三十一、产后恶露: 1.虚(补中)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热(保)血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3.瘀(生)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三十二、缺乳 1.虚(通)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 2.肝(下)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 3.痰(苍)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汤合漏芦散 三十三、癥瘕: 1.气(棱)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2.痰(苍+桂)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3.热(大黄)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4.虚(补肾)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三十四、急性盆腔: 1.毒(五+大黄)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仙)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三十五、慢性盆腔: 1.热(银)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膈)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3.寒(少)寒湿瘀结: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4.虚(理)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三十六、不孕: 1.气(琉)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2.阳(胞)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3.阴(种)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4.肝(开)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5.瘀(少)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6.痰(苍)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三十七、阴痒: 1.虚(知)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2.湿(龙)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三十八、阴疮 1.热(龙)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 2.寒(阳)寒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三十九、子宫脱垂: 1.气(补中)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2.肾(大补)肾虚: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 (儿科) 一、胎怯 1、怯(补肾)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加减。 2、虚(保元)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 1、阳(参附)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加味。 2、寒(当四)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胎黄 1、热(茵)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 2、寒(茵中)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 3、瘀(府)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 1、寒(荆)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2、热(银)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3、暑(新)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 (1)痰(+三、二、菊)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滞(+保)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惊(+镇)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 1、寒(沸)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加减。 2、热(菊)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痰(金)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沙)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 1、寒(华)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2、热(银+麻)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黄+拗)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虎+葶)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沙)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6、气(人味)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七、哮喘: 发作期: 1、热(麻或苏)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小龙+拗)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包(大龙)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缓解期: 1、气(人味+玉)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阳(匮)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 3、阴(麦味)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 八、鹅口疮: 1、热(泻脾)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加减。 2、火(知)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 九、口疮: 1、风(银)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2、火(泻导)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加减。 3、虚(六)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十、泄泻: 1、湿(葛)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寒(霍)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食(保)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 4、脾(参)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5、阳(附+四)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6、两(人乌)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7、脱(生+救)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十一、厌食: 1、运(不)脾失健运: 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气(异)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加味。 3、阴(养胃)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加减。   十二、积滞: 1、乳(乳)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者,选消乳丸加减。食积者,选保和丸加减。 2、虚(健)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加减。 十三、疳证: 1、气(资健)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 2、干(八)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3、积(肥)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 4、肿(防+五)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5、眼(夜)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 6、口(泻导)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 十四、汗证 1、肺(玉+牡)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2、营(黄五)营卫失调: 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阴(生)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十五、惊风: (一)急惊风 1、风(银)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加减。 2、营(瘟)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3、邪(羚)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4、疫(黄+翁)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5、惊(琥)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加减。  (二)慢惊风: 1、土(缓)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寒湿):附子理中汤。 2、阳(固真)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3、阴(珠)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六、急性肾小球肾炎 1、风(豆+五)风水相搏: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 2、湿(五+小)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 3、阴(知+二)阴虚邪恋: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4、气(参)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5、水(已+参)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 6、邪(龙+羚)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7、毒(温+泻)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 十七、肾病综合征 1、气(防+五)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2、阳(真+黄五)脾肾阳虚证: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   3、阴(知)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 4、两(六)气阴两虚(肾阴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十八、尿频 气(缩)脾肾气虚证: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加味。 十九、遗尿: 1、气(补+缩)肺脾气虚: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2、交(导+交)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二十、五迟、五软: 1、亏(加地)肝肾亏损证: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地黄丸加减。 2、两(调元)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调元散加减。 3、痰(窍+二)痰瘀阻滞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二十一、麻疹: 1、卫(宣毒)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 2、胃(清解)邪入肺胃(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加减。 3、阴(沙)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 4、喉(下)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 5、心(羚)邪陷心肝:清营解毒,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二十二、风疹: 1、卫(银)邪犯肺卫: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加减。 2、营(透)邪入气营: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加减。 二十三、腥红热 1、卫(解)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加减。 2、营(凉)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加减。 3、阴(沙)疹后阴伤证: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加减。 二十四、水痘: 1、卫(银+六一)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 2、营(清胃)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加减。 二十五、流行性腮腺炎 1、邪(柴葛)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普)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 3、睾(龙)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1、卫(新、虎)邪犯卫气: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减。 2、营(瘟)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加减。 3、血(犀+增)邪入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 恢复期、后遗症期 1、阴(青+络)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加减。 2、营(黄五)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窍(涤)痰蒙清窍:豁痰开窍。涤痰汤加减。 4、火(龙)痰火内扰:涤痰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5、瘀(还)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6、风(止痉)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止痉散加味。 二十七、百日咳: 1、邪(拗)邪犯肺卫(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加味。 2、痰(桑+葶)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3、阴(沙、人五)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证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脾气虚证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二十八、寄生虫病 1、蛔(使)蛔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加减。 2、厥(梅)蛔厥证:安蛔定痛,继之驱虫。乌梅丸加减。 二十九、夏季热 1、暑(暑)暑伤肺胃: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2、上(上下)上盛下虚: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加减。 三十、紫癜 1、伤(连)风热伤络: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加减。 2、热(犀)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3、气(归)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阴(大)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加减。 三十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胃(六)脾胃虚弱证——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六君子汤 2、心(归)心脾两虚证——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 3、肝(左)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气生血——左归丸 4、肾(右)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 三十二、多发性抽搐症 1、气(郁)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清肝达郁汤加减。 2、脾(十)脾虚痰滞: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加减。 3、阴(珠)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加减。 三十三、癫痫 1、惊(惊)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加减。 2、风(定).风痫:熄风定痫——定痫九加减。 3、痰(涤)痰痫: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 4、瘀(痛)瘀血痫:活血化瘀,通窍定痫——通窍活血汤加减。 三十四、手足口病 1、邪(甘)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 2、湿(瘟)湿热壅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瘟败毒饮 三十五、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卫(银)卫气同病: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 2、营(瘟)气营两燔: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清瘟败毒饮 3、阴(沙)气阴两伤:益气养阴,清解余热——沙参麦冬汤 (外科) 一、疖 ①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疖:蕴(五+黄)、浸(暑)、恋(仙+增,神+参) 二、痈 ①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②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③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痈:毒(仙)、热(仙+五)、虚(托) 三颈痈 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颈痈:牛解+银 四、有头疽 ①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②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③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④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有头疽:火(黄+仙)、湿(仙)、阴(竹黄)气(八+仙) 五、丹毒 ①风热毒蕴——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②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③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④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丹毒:风(普)、肝(柴清)、湿(神+萆)、胎(犀+黄) 六、瘰疬 ①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③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瘰疬:痰(开)、阴(六+骨)、两(香贝) 七、褥疮 ①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②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③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褥疮:瘀(府)、毒(生、透+萆)、虚(托) 八、乳痈 ①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 ②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③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乳痈:滞(瓜牛)、盛(透)、恋(托) 九、乳癖 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乳癖:肝(逍)、痰(逍+桃红) 十、乳核 ①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②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乳岩:肝(效+开)、冲(二仙+开)、毒(八)、两(荣) 十一、乳衄 ①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②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十二、乳岩 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③正虚毒炽——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 ④气血两亏——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 ⑤脾虚胃弱——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 十三、气瘿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 气瘿:(四海) 十四、肉瘿 ①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 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 肉瘿:痰(逍+海藻)、两(生+海藻) 十五、瘿痈 ①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 ②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舒肝汤 十六、失荣 ①气郁痰结——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 ②阴毒结聚——温阳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 ③瘀毒化热——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 ④气血两亏——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 失荣:结(花开)、聚(阳)、化(五+坚)、两(八+四勇) 十七、肾岩 ①湿浊瘀结——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 ②火毒炽盛——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 ③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 肾岩:湿(三妙+肿)、火(龙+四勇)、阴(知+大补) 十八、蛇串疮 ①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等。 ②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 ③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十九、癣 ①风湿毒聚——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 ②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癣:聚(消风)、注(萆) 二十、湿疮 ①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 ②湿热浸淫——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③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④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二十一、婴儿湿疮 ①胎火湿热——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 ②脾虚湿蕴——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二十二、接触性皮炎 (1)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紫荆皮、僵蚕 (2)湿热毒蕴——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 (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 二十三、药毒 ①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 ②热毒入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 ③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 二十四、瘾疹 ①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 ②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 ③胃肠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 ④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 瘾疹:寒(各半)、热(消风)、湿(圣)、虚(当饮) 二十五、牛皮癣 ①肝郁化火——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②风湿蕴肤——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 ③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 二十六、猫眼疮 ①风寒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②风热蕴肤——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消风散 ③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 ④火毒炽盛——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 二十七、白疕(寻常型) ①血热内蕴——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 ②血虚风燥——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 ③气血瘀滞——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 ④湿毒蕴阻——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 ⑤火毒炽盛——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 白疕:蕴(犀)、燥(当饮)、滞(桃红)、阻(萆)、盛(瘟) 二十八、粉刺 ①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 ②肠胃湿热——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 ③痰湿瘀滞——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粉刺:肺(枇)、肠(茵)、痰(二陈+桃红) 二十九、酒齄鼻 ①肺胃热盛(红斑型)——清泄肺胃积热——枇杷清肺饮 ②热毒蕴肤(丘疹脓疱型)——清热解毒凉血——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 ③气滞血瘀(鼻赘型)——活血化瘀散结——通窍活血汤 三十、瓜藤缠 ①湿热瘀阻——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 ②寒湿入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阳和汤 三十一、红蝴蝶疮 ①热毒炽盛——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 ③脾肾阳虚——温肾助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 ⑤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 ⑥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 红蝴蝶疮:热(犀+黄)、阴(犀+黄)、阳(附八+真)、肝(四君+逍)瘀(逍+府) 三十二、淋病 ①湿热毒蕴(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草红藤、萆薢 ②阴虚毒恋(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 淋病:湿(龙)、阴(知) 三十三、梅毒 ①肝经湿热——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虎杖 ②血热蕴毒——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 ③毒结筋骨——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 ④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 ⑤心肾亏虚——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 梅毒:肝(龙)、蕴(清营+桃红)、结(五虎)、损(地饮)、虚(苓) 三十四、尖锐湿疣 ①湿毒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薢化毒汤酌加马齿苋、土茯苓、大青叶 ②湿热毒蕴——清热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 三十五、内痔 ①风热肠燥——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②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③气滞血瘀——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④脾虚气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三十六、肛痈 ①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 ②火毒炽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 ③阴虚毒恋——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三十七、肛裂 ①血热肠燥——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②阴虚津亏——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 ③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 三十八、脱肛 ①脾虚气陷——补气升提,收敛固涩——补中益气汤 ②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 三十九、子痈 ①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 ②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 四十、子痰 ①浊痰凝结——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阳和汤,配服小金丹 ②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 ③气血两亏——益气养血,化痰消肿——十全大补汤,兼服小金丹 四十一、阴茎痰核 痰浊凝结——温阳通脉,化痰散结——阳和汤合化坚二陈丸 四十二、尿石症 ①湿热蕴结——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 ②气血瘀滞——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 ③肾气不足——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 四十三、慢性前列腺炎 ①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②气滞血瘀——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 ③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 ④肾阳虚损——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 四十四、股肿 ①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②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 ③气虚湿阻——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 四十五、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清利通络汤。发于上肢加桑枝;发于下肢加牛膝;红肿消退,疼痛未减者,加赤芍、泽兰、地龙、忍冬藤 ②脉络瘀阻——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发于上肢加桂枝;发于下肢用牛膝,兼服四虫丸 ③肝气郁结——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疼痛重者,加三棱、鸡血藤、忍冬藤 四十六、臁疮 ①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 ②气虚血瘀: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

四十七、脱疽 ①寒湿阻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②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③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④热毒伤阴——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黄芪鳖甲煎

四十八、肠痈 ①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②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 ③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杏林筑基 学方剂、学辨证、学针灸、学推拿。。。为您打基础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搜索建议:妇科、儿科、外科方剂总结  
热文

 加盟品牌还有救吗?

现如今的加盟模式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自主加盟,委托加盟和特许加盟!想要了解品牌首先要了解这个公司的企业背景,了解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百度进行搜索,或者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