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2021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全解析(中)

2021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全解析(中)

陈金强

第二部分(5-22 题 50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5-7 题。(共 6 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人名)。(1 分)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 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 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 警,不落窠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 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5.答案 岑参

【解析】以填空的形式考查文学常识,比较容易,注意不要写错字。

6.答案 题目既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又交代了诗的体裁特点(歌行体)。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题目的作用,要揭示题目写出了什么,表达的内容和体裁特点——两个要点不能遗漏。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欣赏,B项中“梨花比作雪花”有误,应是“雪花比作梨花”。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8-11 题。(共 13 分)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 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日:“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11)“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 兢(12)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13),更不复顾惜。居(14) 身之道,亦犹是耳。傥(15)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 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 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11)历:经过。(12)兢兢:小心谨慎 的样子。(13)沾濡:浸湿。(14)居:守持。(15)傥:倘若,假如。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 1 分,共 3 分)

(1)日.惟啖荠 日:

(2)余谒.公私第 谒:

(3)更不复.顾惜 复: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10.[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3 分)

11.[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3 分)

8.答案 (1)每天(2)拜访 (3)再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所涉及词语在所学课文中均学习过。“主人日再食”“生人以乡人子谒余”“不复得路”,有过去的学习积累背景,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解释其词语含义并不难。

9.答案(1)等到长大后,登上泰山极顶。(2)守持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及长”“绝”“道”“犹”“耳”等。

10.答案 因为蔡元定读书广博、学问深厚,令人惊叹,所以朱熹称为老朋友。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应该抓住“于书无不读。”“扣其学,大惊”,博览群书,学问令人吃“惊”,这自然是“此吾老友也”的原因。

11.答案 以日常小事,说明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以小见大,使我终身难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写法。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写法相似。王廷相的教导方式是以自己所见轿夫雨天走路湿鞋的小事,说明了为官守身的深刻道理。因而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参考译文】

[甲]蔡元定八岁能作诗。等到长大后,登上泰山极顶。每天只吃荠菜。书没有不读的,朱熹探问他的学问,非常吃惊地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不应该做我的学生。”

[乙]王廷相公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是当时的名臣。我到王公的府上去拜谒他。王公邀请我进门,和我说:“昨天雨后,我乘轿走在大街上,一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从灰厂至长安街,他都拣着地面行走,战战兢兢,惟恐弄脏了鞋子。转弯进入京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沾湿了鞋子,此后就不再顾惜了。安身立命之道,也如此罢了。倘若一失足,将会把什么坏事都做绝了。”我退了出来,佩服王公的这番话,一辈子也忘不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2-14 题。(共 8 分)

拦路虎

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例如《世说新语 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竞是只潜伏的“拦路虎”!

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2.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分)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14.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3分)

12.答案 点明选文内容,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拦路虎”做为题目,交代了文章内容,它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具有生动形象的作用,并且让读者产生的阅读兴趣——什么是“拦路虎”?(此类题一般要从表达特点和结构作用来谈)。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特点的分析。A文“拦路虎”的用法在文章中并非全部相同。开始用的是本意,后来用的是比喻义。

14.答案 示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就是一个潜在的拦路虎,“卑”是“卑微、低下”的意思,“鄙”是浅陋的意思,这里的“卑鄙”是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完全不同。如,“交通”“物理”“绝境”“开张”等符合语境的古今异义词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举例说明,它与文言词语的理解相融合,属于拓展性的内容,答案开放。只要举出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意义不同的词即可。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