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转)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发端于《黄帝内经》,《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 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不下数十篇, 而系统论述阴阳理论的篇章有《素问・生气通天论》 、 《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内经》阴阳的含义主要涉及:事物的分类属性、自然、规律、气血营卫、部位(内外、表里、脏腑……)、经络、诊候、疾病性质、交媾、房室、五味、治疗等。

一、 阴阳的概念及含义:

1属性分类的阴阳

在《内经》理论中阴阳首先是作为事物分类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即阴阳是在有限系统中进行二分分类的方法,阴阳所代表的属性通常是相反的、相对的、相区别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 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由此可知,阴阳是二分法,在特定系统中,事物要么属阴,要么属阳,或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而不存在非阴非阳的第三类。也不可能在同一系统中事物皆属阳,或皆属阴,如以表里系统言,不可能表为阳,里也为阳。二分法是事物基本属性分类的特点,它表明同一系统中存在相反、相对和相异的事物属性。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以阴阳分类血气身形就像把自然分为天地上下一样,但阴阳本身具有运行规律和征象,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万物生化、作用可以用阴阳来演绎说明。

阴阳属性的划分是人为的,是对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性概括,因此,阴阳又具有无限可分的性质。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根据《内经》的这一思想.那么现今对自然、社会、人体, 以及基因,甚至对微粒子的分类似乎都同样可以适用阴阳二分法。即阴阳是符号,是分类方法,如《灵枢・阴阳系日月 》:“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

《内经》不但将阴阳分类的方法用于概括天地、人体脏腑内外,而且用于时间过程和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的规范描述。如将阴阳用于时间过程的属性分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是依据日月运行(地球的自转)确定时间过程的阴阳属性。

阴阳用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病因、病机等的归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麒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本段从自然阴阳的属性、特征、生长收藏规律和作用,到人体阴阳的生化、消长,说明阴阳是生理的表现形式,逆阴阳则是病理的表现。在生理病理的阴阳认识中,《内经》更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提出,分辨阴阳属性的衡动、多少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等,说明疾病是阴阳属性偏离平衡状态的结果。因此,辨识阴阳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根本,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的道理。

在治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都是运用阴阳属性分类来指导治疗。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此处,既说明人身具有阴阳划分、属性分类的规律,同时本篇也强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自然阴阳思想。

2自然、规律的阴阳

《内经》所言阴阳又指自然和规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等。 以上所论“阴阳”均指自然(大自然、自然界、色然环境、自然规律等)。

《内经》所论自然(阴阳)包括宇宙运动的某些规律,主要通过四时气候(24节气)、月周期、纪年、地球气候大周期(五运六气)等方面的观察来规范。《内经》 认为人类和地球万物一样是宇宙运动变化的产物,人类的生活、繁衍依赖于自然,人的疾病和健康也与自然密切相关,“陈阴阳”、“法阴阳”、“不离阴阳”等,就是要顺应自然。

《内经》阴阳自然规律是指天地运行的特定规律,事物变化和生机之源。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人体必然与自然阴阳的生发、变化规律相一致,人体阴阳因自然阴阳的运行而变动、调节,人的气血、精神、新陈代谢等过程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动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因此,《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己;脉逆阴阳,病难己。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问藏,日难已。”说明人体顺应四时阴阳规律在脉上的表现及重要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进一步强调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是自然之道(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命、生活基本环境,人们应该主动掌握这个规律,按自然规律调养身心、预防疾病。

3气血营卫(精气)、经络的阴阳

《内经》气血营卫(精气)的阴阳是具有物质、信息含义和功能表现的阴阳。如《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 命日平人。”此处阴阳指经脉,“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既说明阴阳经络的交通运于亍关系,也包括气血营卫在运行过程中的协调平衡。营属阴,卫属阳;血属阴,气属阳。 气血营卫的关系是指阴阳物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彼此消长的关系。此外,精神、津液也分阴阳,精相对于神属阴,而神为阳;津相对于液属阳,而液为阴;精相对于气属阴,而气属阳等。以上气血、精神、津液等都是物质、信息的概念。

因此,《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说明不但营卫是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信息,而且营卫的运行遵循自然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

经络也具有阴阳属性分类的特点,经属阴,络属阳,经、络又各分阴阳,因此有阴经、 阳经,阴络、阳络。《素问・阴阳类论》:“阴阳之类,经脉之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寒热病》:“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经络是运行气血、营卫的道路,由于它与脏腑有特定的联络关系,因此,经络分阴阳的总原则是阴经主内.阳经主外,阴阳经和脏腑一样是表里关系。《素问・调经论》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段除“阴阳喜怒”的阴阳外,皆指表里内外。

和自然的阴阳联系、转化、相关一样,阴阳经络是相互联系、沟通的关系,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作用,使人体物质、信息的阴阳达到协调统一和相互补充的平衡的状态。因此, 阴阳经不仅是属性分类不同,而且它们的功能特点也不一样。

4诊候、疾病性质及治则治法阴阳

《素问・标本病传论》:“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此处阴阳指诊候和疾病性质。如前述,诊候、疾病性质同样有阴阳二分法的属性分类规律,但是, 此处阴阳在诊候和疾病性质的认识和表述中具有特定含义,即阴阳既是质的区别.也有量的意义.是物质、信息变动的量度概念,如阴虚、阳虚等。阴阳是疾病量一质变化的反映。

诊候和疾病性质的阴阳多少、偏胜偏衰是由疾病的内在病机决定的,而病机又与病因、 患者体质状况等密切相关,病因则既包括自然因素(生物、物理、化学等),也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因此,辨析诊候、疾病性质的阴阳,需要对病因、体质等相关因素进行比类分析、 揆度分析及综合分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就包括这个含义。

对于阴阳在诊候上的反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即阴阳是表现形式或趋势。

《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关格是阴阳偏盛的疾病性质反映,或关于阴,或格于阳, 或阴阳格拒不通,其证候表现不一样,阴阳量一质的关系也不一样。

《素问・评热病论》:“黄帝问曰: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熟,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何为?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阴阳交的病理也说明阴阳在疾病过程中量一贯变动的特定规律,即阳热偏盛,阴精耗竭,阴液生化无源的病理规律。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 以诊则不失矣。”中医辨证诊断的目的就是要辨识疾病的阴阳量一质变动情况。

《灵枢・寿天刚柔》:“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由于阴阳表里疾病性质的不同,治疗也应采取不同原则。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调和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调和阴阳的方法包括疏通阴阳、扶抑阴阳,以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等。

5禀赋体质阴阳

《灵枢・通天》:“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 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本篇将阴阳多少用于人的体质分类,其中涉及人格特征、外貌、行为倾向等。《内经》认为这是由于人体禀赋阴阳的多少不同,因此,在形体、生理功能倾向等方面也有差别。

此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本藏》、《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卫气失常》、《灵枢・论勇》等篇也论及体质的划分与不同,这些分类法和不同体质的认识也反映出阴阳禀赋的多少及功能活动、疾病易感受性等的差异。

体质分阴阳是认识疾病性质阴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禀赋阴阳多少的概括。体质阴阳包括体格、个性心理、疾病易感性等,此外也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表现在体格方面的不同,如认为小儿、妇女在体质阴阳上与成年男子不同,而通常的成年人之间,体质也因地域、职业、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人体在遗传、繁衍过程中所禀受阴阳(包括先天阴阳和自然阴阳)的多少不同导致的。

《内经》对体质阴阳的认识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上, 以人与自然协调统一, 以及人类个体在遗传、生长发育、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特点与作用为影响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所形成的体格变化过程和系统。因此,《内经》所指的体质既有禀赋的含义(先天阴阳), 也有人个体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后天阴阳),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易患趋势,疾病预后的不同倾向等。

6交媾、房室之阴阳

在《内经》里阴阳既指水火、上下、表里,也指男女、雌雄,因此,阴阳有交媾的含义,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又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所言“两神相搏”亦即阴阳相合之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也是同样意思,指阴阳交媾,父精母血孕育新的生命。

在摄生和病因病理方面,男女雌雄的阴阳又进一步引申为房室,如《素问・经脉别论》: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此处阴阳即指房室过用。而《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说明阴阳(房室)是致病的因素,属于内因,与喜怒、饮食居处所伤可以归为—类。亦即《素问・调经论》: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此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也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同样将阴阳(房室所伤)作为一类病因,《内经》所论阴阳(房室所伤)病因包括房事过度,酒醉或劳汗入房,不知七损八益,不能按个人的生理规律调节或节制房事,心理等刺激所导致的房室所伤等。

因此,《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师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圣人智者顺应自然,调节情志,以及节制房事(节阴阳)的养生方法。这样的思想同样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汤液醪醴论》等篇中有表述。

7五味之阴阳

药物气味也有阴阳属性,利用药物气味的阴阳属性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失调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味的阴阳属性是以五味的作用趋势划分的,辛甘味相对于酸苦昧具有发散的作用,其性向上、向外,因此,为阳;酸苦味则具有涌泄的作用,其性向下、向内,因此,属阴。咸味和淡味也具有相反的作用趋势,成味向内向下,淡味向外向上,因此,戚味属阴,淡味属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等,即说明药物的气味具有阴阳的作用特点或趋势,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由于药物气味厚薄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因此,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中药的气味阴阳是药物因物种、地理气候、生长环境等不同而具有的禀赋差异,五味分阴阳不只是属性分类,而且是中药功能分类,中药物质构成、作用趋势不同的基础,是中药与中医理论建立沟通的前提和条件。

二、 阴阳的功能和作用:

由上可知,阴阳不但是属性分类的依据,而且还代表着不同功能,以及以功能为单位的物质和信息,因此,《内经》认为阴阳又是具有功能的物质和信息单位。《素闻・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等都说明阴阳是功能单位。

因为阴阳物质、信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 阳是运动、活跃、亢奋的物质或信息(包括气),具有卫外、固护的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不但固护于外,而且可以温养脏腑,补充精神,濡养筋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与阳的卫外功能相对,阴是具有静止、收藏、宁静等特点的物质或信息,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阴精包括精、血、津液,相对卫而言营血是阴,阴精是充养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

《难经》:“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阴阳的功能表现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功能的相对性,所形成病证的表现、病机特点也是相对的。但阴阳在生理情况下的功能是联系互动的关系,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阴阳功能具有联动性,阴的收藏是为了应合阳的卫外及外向活动,阳的固护也是为了促进阴的生成与贮藏,表现在自然则可以理解为阳气生发,阴形滋长,阳气收敛,阴形蕴藏。

由于阴阳具有互生互用的功能关系,因此,《内经》强调“亢则害,承乃制”。阴阳必须协调平衡,人才能够保持健康。 然而,《内经》更强调阳气卫外作用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在对阴阳功能的认识上,《内经》 强调阳气(阳)的重要性和它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在病理状态下,阴或阳都可能会因为某种病因的作用,而偏虚,或偏亢,阴偏虚则精血、 津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有效制约阳,而致阳亢;阴偏盛则寒饮、 水邪、痰浊、瘀血停聚,或导致阳气被遏,而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阳偏虚则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温化水液,畅行血脉,而致水饮、痰瘀停聚;阳偏盛则为火热气逆,或耗伤阴血、津液,而致阴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肢体失养。

《内经》和《难经》对阴阳的生成,认为阴阳是来源于肾的物质,因为肾藏真阴真阳, 阴阳物质及作用是先天所具备的,即有了生命就有阴阳,就有阴阳的作用.因此,阴阳的作用源自生命体的形成,源自生命所具有的活力,源自先天肾。在生存的人类,阴阳又依赖后天的滋生滋养。《内经》认为阴阳的作用无处不在,包括脏腑、经络、肢体的活动及功能发挥都需要依靠阴阳的正常作用,《内经》认为这种作用就像大自然中宇宙、日月的运行和万物生长(自然阴阳)的变化一样,因此,《内经》 常以自然来比类分析阴阳的作用。

阴阳是广泛存在的物质作用,因此,脏腑、经络等都有阴阳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心阴、 心阳,肺阴、肺阳,脾阴、脾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三阴经、三阳经等。但在《内经》中却未论及大小肠、胆、膀胱、三焦等的阴阳,而且在阴阳的偏盛偏虚中也不提肝阳虚、 肾阴盛、肾阳盛等。原因应是论大小肠、胆、膀胱、三焦时,其功能与对应脏密切相关,因此不另立论,而论肝阳时,主要从肝的功能特点出发,肝易阴血耗伤而致阳亢,因此不重其阳(功能)的可能不足。肾的阴阳功能则主要强调肾多虚少实,真阴真阳只应时刻填补,因此无偏盛之实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较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不同作用趋势和特点, 这种作用特点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因此,作为生理的阳是积极促动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阳,则是具有火一样破坏作用的物质方面;作为生理的阴是静谧、濡润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阴,则是具有水(冰)一样作用的物质方面。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较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不同作用,以及具有阴阳功能的气、味、精等物质、信息的作用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等,则说明阴阳的病理怍用、生理关系,以及阴阳物质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转化、影响的生理、病理联系。

从以上各方面看,阴阳似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阴阳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逻辑学,阴阳逻辑与现代逻辑基本可以相通,由于它使用了“阴阳”这个符号而使得中医的说理更具体清晰,更规范,逻辑关系更严密。因此,阴阳逻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固有的阴阳逻辑是关系逻辑,包括科学逻辑的某些内容,这种逻辑关系无论演绎归纳、推理联系或数理推算等都围绕阴阳这个符号展开。

三、 阴阳的相关关系:

阴阳既是相对的关系,也是联系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物质或功能单位(即所谓“双重对偶性”)。 胡和阳的基本关系是互生互用,消长共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便也。” 即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两个方面、两种功能特点,或是同一论域中研究的两种相反、相对、相区别的现象(“+”代表阳,“-”代表阴)。由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因此,阴阳语言在研究人体、疾病时,可以跨越不同层次,包括大宏观、小宏观,甚或微观等领域。

阴阳是平衡的关系、 协调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在人体不仅是简单的矛盾关系和分类关系,而且是两种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信息,因此,《内经》认为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人体才能健康。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变化、负阴抱阳等几方面。

阴阳消长是阴阳在同一系统、事物中具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互生依存关系,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用符号表示“+”或“一”的增加必然伴随“一”或“+”的减少。

阴阳互根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依存关系,即阴生于阳的温煦,阳生于阴的滋养,阴助阳生, 阳助阴成是阴阳互根的基本关系,因此,《内经》认为元阴、元阳是阴阳赖以生成的基础, 阴阳一方的耗损也必然影响到另一方.可以导致阴阳俱虚。说明原系统的“A”方面平衡被破坏了,“B”就是疾病的因素。

阴阳变化是指在阴阳量变超出某一域值时,阴阳平衡的趋势就会改变,发生质变,如阴阳的平衡被破坏,阴多(即:- >+,0代表阴阳平衡中阴的临界值)则表现为寒(疾病性质),阳多(即:+ >-,o代表阴阳平衡中阳的临界值)则表现为热(疾病性质);同样阴虚、阳虚、寒极、热极等也是同样道理,即阴阳平衡的关系改变,一方或两方的量变超出平衡域值时,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性质变化。

对阴阳的相互关系,目前人们习惯用太极图来说明,从太极图看,阴阳的依存、互根、 消长 变化关系确实十分明了,如负阴孢阳、阴阳相生互长、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阳极似阴和阴极似阳等都可以得以表述。 然而, 阴阳相互关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似乎更宽广,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都难以用—个太极图来说明。

《内经》认为阴阳虽然相对或矛盾,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F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 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形象地说明阴阳相互作用、分工协作、互为依存的相互关系。

从病理的角度来看,阴阳的相互关系就更为复杂,如阴阳不相应之关格,阳盛阴竭之阴阳交,精孤于内,气耗于外之水气等,都说明在病理状态下阴阳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关系。 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条件和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病理的阴阳关系可以归纳为量一质变化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阴虚阳亢,阳虚阴盛;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层次—结构(空间)的阳病入阴,阴病出阳;阴阳相引;阳病及阴,阴病及阳等。先后—顺序(时间)的疾病新久、虚实,在腑与在脏等。这些关系和方面用一个太极图也是很难描述的。

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协调阴阳,当然也包括协调脏腑,扶正祛邪,救偏抑亢, 这其中就包含许多阴阳相关关系。如《内经》亢害承制的理论、补阳救阴与固阴保阳、补气生血与养血壮气、里病治表与表病泻里、上病下取与下病上取、从阳引阴与从阴引阳等治疗思想。因此,从阴阳的作用、相关关系来看,阴阳又不是简单的医学符号,而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或信息系统.也是人体功能单位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疾病病机趋势的系统反映。

四、 阴阳的养生及临床指导意义:

《内经》认为健康和养生的关键是协调平衡阴阳。在人体保持健康的过程中,阴阳始终是处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自我调节中,中医养生和治疗中所要调节的阴阳既包括实体物质, 也包括交流的信息和某种蕴含的规律。因此,有人将人体阴阳的自我调节与物理学中热力学的熵联系起来,认为熵的产生、集聚就是阴阳不平衡,在生命过程中熵会不断产生、堆积, 而维持健康就必须不断排熵,这种认识与中医认为阴阳在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有些相似。

既然阴阳是容易偏盛、偏衰的,因此,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原则之一就是平调阴阳,无论饮食起居、药物、运动等治疗或养生保健的措施都必须围绕协调人体阴阳的相互关系上。在协调阴阳治疗、养生的具体要求方面,中医不但重视人体本身阴阳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十分强调人体与自然相协调,与社会相协调,需要根据自然阴阳的变化来调摄自身阴阳的重要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及本篇论及真人把握阴阳,至人和于阴阳,贤人逆从阴阳等都说明顺应和调和阴阳以养生的重要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敬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也说明调和阴阳是养生与治疗疾病的根本。

在治疗中,《内经》认为协调阴阳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抑其过亢,补其不足(类似现代医疗的对抗治疗)的物质、信息,也可以顺应疾病趋势,把握病机采取逆病机,顺病症趋势的治疗,或顺势疏导,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内病治外,外病治内的改变关系、化解矛盾的方法,这些都是《内经》协调平衡阴阳的疾病治疗学思想。

《内经》阴阳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还包括诊断中辨识疾病(证候、病机)的阴阳属性、 病机(病因、病程、禀赋等)的量~质(阴阳量质关系)及系统相关(阴阳联系)关系,以更准确地指导治疗中协调平衡阴阳方案的制定。把握阴阳治疗疾病,关键在辨别阴阳真伪、 主次、先后等,然后采取或逆或从,或先逆后从,先从后逆,或组方配伍,相辅相佐(逆从兼用)的治疗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求其属就是要抓阴阳失调的矛盾关键。

搜索建议:《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热文

 作业帮学习手表X9:既是学习助手...

在孩子教育问题,家长们除了注重学习,再就是孩子上下学途中的安全问题,出于安全考虑会家长孩子购买一款儿童电话手表,用来跟孩子打电话和快速定位,市面上在售的儿童电话...(展开)

热文

 自然是“死的”还是“活的”?

谢谢提问《原创回答》自然是”死的”还是”活的”?这提问?我以我的《太空定律》回答就是,自然冲满生命生机规律系,所以自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自然是一种形体,...(展开)

热文

 心爱的闹钟作文

心爱的闹钟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