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巴黎《查理周刊》究竟画了什么 竟遭遇恐怖袭击

警员中枪倒地后遭暴徒补枪击毙。

法国警方公布两名嫌疑人照片

暂不支持视频播放,可通过文章底部链接访问原文查看。

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在首都巴黎的办公室1月7日遭到3名枪手袭击,造成12人死亡。另有10人左右受伤。《查理周刊》之前就受到过暴力袭击,但此次是最严重的一次。《查理周刊》究竟画了什么,导致暴力威胁频频上演?

沿袭讽刺传统 漫画粗俗无情

1970年,法国的两大新闻是一家舞厅起火致100多人丧生以及法国前领导人戴高乐的逝世。法国一家名为《HARAKIRI》的杂志以这两件事映射,制作了头版标题“在科隆布的悲剧一舞:一人丧生”。科隆布是戴高乐的故乡。这一报道引起巨大争议,《HARAKIRI》被禁。《HARAKIRI》的编辑和记者迅速创办了新的刊物,即《查理周刊》。

《查理周刊》从创刊开始就没有大卖过,1981年起甚至一度停刊。不过,得益于头版漫画以及“标题党”风格,这家杂志逐渐成为报刊亭以及火车站书亭的必备刊物。

BBC在巴黎的记者说,法国新闻有讽刺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查理周刊》是继承这一传统。这一传统包括左翼的激进主义与挑衅性的谩骂相结合,有时往往接近伤风败俗的地步。早在18世纪,这种讽刺的对象往往是王室,比如王室的风流韵事等。而今天讽刺的对象可以是政客、警察、银行家等等。

《查理周刊》的特点就是利用喜剧图画栏目、卡通和漫画等讽刺时政人物。它的目的就是要挑战权威、讽刺时政。但《查理周刊》的手法被认为既粗俗又无情,还往往带有恶意攻击性。

多次涉及宗教 “恶名声”远播

《查理周刊》的“恶名声”可以从2006年说起。当年2月,《查理周刊》转载了一家丹麦报纸涉及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起穆斯林世界震怒。

2011年,《查理周刊》又刊载了一幅涉及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起巨大争议。因为这幅漫画,报纸办公楼遭到汽油弹袭击,这家杂志社也因涉嫌种族歧视而被告上法庭。

不过,《查理周刊》并没有就此收手,2012年9月,这家杂志发表了数幅影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包括一幅裸体漫画。《查理周刊》的漫画也随即在法国和一些伊斯兰国家掀起抗议波澜。法国一些重要的伊斯兰教团体领导人表达了愤怒情绪,一些伊斯兰国家爆发了反法示威。法国外交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引发反法暴力事件,曾一度关闭了法国驻伊斯兰国家的20多个使领馆、文化中心和法国学校。

此外,该杂志还刊登过的一些漫画包括拿着滴血移民头颅的警察、自慰的尼姑、戴安全套的教皇等。

麻烦不断 威胁从未停止

2011年11月,《查理周刊》曾遭到过燃烧弹袭击。

《查理周刊》的编辑查波涅尔曾经收到过死亡威胁,因此有警察保护;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多次收到死亡威胁,并因此生活在警方保护之下。

2012年9月19日,法国外交部宣布,鉴于法国刊物发表影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可能引发反法暴力事件,法国决定暂时关闭驻2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大使馆。法国一名男子此后在一家宗教极端网站留言。

讽刺IS头目 或为此次事件直接诱因

《查理周刊》本周上市的最后一期就主要聚焦今天上市的法国著名作家米歇尔·胡艾勒贝克(MichelHouellebecq)的新作《屈服》(Soumission),作者在书中想象了2022年被伊斯兰化的法国。《查理周刊》头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贝克的漫画头像,画中人物说“2015年,我开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过伊斯兰斋月”,在另一幅漫画上,这位作家说“2036年,伊斯兰国组织将进入欧洲”。

事发一个小时前,该杂志的推特账号刚刚发布了“伊斯兰国”组织头目巴格达迪的漫画,写着“最重要的是,健康”。目前无法得知袭击是否与该漫画有关。

搜索建议:
热文

 什么是人脸识别?

最早听到人脸识别概念还是从科幻电影中,通过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机器可以知道“你是谁”。随着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iPhone手机上的Face ...(展开)

热文

 澜沧江畔古盐田

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景观(5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澜沧江畔的古盐田,至今仍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