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满身泥土的拼多多,正在散发着越来越诱人的味道。
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
对于生活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里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礼拜五,但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却是一个专属于他们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华夏大地,庆祝丰收的传统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代,祖先们认为,丰收主要是受到了神灵的庇佑,祭祀神灵的仪式便成为当时政治生活里的头等大事,因此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天地欢庆丰收不再是帝王和诸侯的特权,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民间风俗。
201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到今年,正好是第五届。
对于拼多多(PDD.US)来说,自2015年创立伊始,就一直将农业视作自己的基本盘。正是源于对于农民和农业的高度重视,才让拼多多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
这个秋分,既是中国农民的丰收节,也是拼多多深耕农业、推动农业数字化和技术创新的见证之日。古老而庞大的农业市场和拼多多电商之间的羁绊,正在变得越来越深。
01 丰收节背后的拼多多
作为电商平台当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方,拼多多和丰收节已经有了多年的合作。
2022年9月1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在北京密云启动。作为此次金秋消费季承办单位中的唯一电商平台,拼多多早在9月1日就上线了“多多丰收馆”,涵盖米面粮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农副产品等4大类别农产品,30万商家、超50万款农副产品,并将在持续3个月的活动期间,提供包括优惠券、流量在内的50亿消费补贴。
实际上,这不过是拼多多今年一系列农业活动的一部分。
早在8月21日,夏秋交接之时,拼多多就启动了持续时间达24天的超级农货节,向消费者提供了来自于10万家涉农店铺的超过20万款精选农产品。
自北向南,从辽宁盘锦大米、山东青岛大虾,到江西万年贡米、广西螺蛳粉、云南勐海普洱茶、宾川软籽石榴;自西向东,从四川西昌阳光玫瑰、陕西大荔冬枣、周至猕猴桃,到长三角大闸蟹、福建平和蜜柚……
更早一点的7月13日,拼多多联合农民日报,启动了号称电商版《舌尖上的中国》的“寻鲜中国好农货”系列活动,计划在一年的时间里,以节令为轴,横跨全国各省份,推介各地最新鲜的当季特色食材,以直播、专区等方式,为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提供全新的形态。
除了商品推介、促销性质的活动之外,拼多多在手工艺和农业科技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其中《多多新匠造》面向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手工商品,例如章丘铁锅、吉信蒲扇、景德镇粉彩;而百亿农研推动下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则是利用机器学习、物联网等顶尖IT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流程进行赋能,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农业科研领域的顶尖参赛者。
如此密集和高水准的农业相关活动,带给拼多多的绝非是单纯的流量和销售额,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不断的重复强化,让拼多多进一步坐实了国内第一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用户认知,让有农产品需求的消费者下意识的就能想到拼多多,从而给拼多多下一步全球最大农产品零售平台的愿景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
以超级农货节为例,作为拼多多主打农产品消费的IP,今年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举办。
可以说,在农产品消费领域,超级农货节俨然已经成为农产品领域的“双十一”,商家的积极参与、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让农货节不但成为消费者购买农货的狂欢日,也成为优质农产品借以提升销量、拉升品牌认知度的舞台。
像这样一种构筑在用户心智当中的护城河,其价值绝非销售额可以衡量。
02 从“农地云拼”说开去
在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里,从田地里采摘的农产品,首先先进入产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然后再通过公路物流被运往销货地的批发市场,再从批发市场进入到零售渠道如超市、菜市场等,最终才会来到消费者的手里。
整个流通过程层层加价,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损耗巨大,据统计,有至少20%-30%的农产品会因为储运方面的原因被白白损耗掉,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叠加到终端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上。
知名学者黄宗智在《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中,如此描述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现状:
“分散的小规模农场决定了中国大陆今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基本状态,即没有组织化的小农户,加上千千万万的小商小贩,再加上没有新式设备的毛坯型批发市场的低效率、高损耗、高成本物流体系。
这些基本现实也正制约着试图模仿美国模式的政策的可能作用。在如此的局面下,中国大陆的批发市场不可能具备发达国家的条件。”
基于这样的现状,拼多多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尝试,建立了一套称为“农地云拼”的模式。
所谓的农地云拼,基本上可以分为“拼购+原产地直发”两个部分,其精髓在于,将全国各地消费者分散的订单进行汇集,形成稳定的交易需求,然后用这种稳定而成规模的订单需求,重新梳理原先分散而各自为政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让分散化生产和规模化采购形成高效的对接,借助于流通链条的缩短来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分享更大的价值。
不过,仅仅是前端销售模式的创新还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譬如,对于需要冷链运输的海产品,如何确保在成本可接受的情况下保证时效性?一张订单顺利完成的背后,需要物流、仓储、路径规划、销量预测等一系列环节的共同努力,而拼多多不断增加的研发成本,其实就是在为这些环节提供高效的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必要投入。
不单是流通环节,实际上,当消费升级的浪潮,导致现如今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价”而是更多追求“质优”的时候,拼多多就需要在生产环节进行更多的介入与控制,以便在大批量销售的同时对产品品质进行更强有力的把控。而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和储备的环节充分发力。
基于互联网技术,拼多多开始给农业生产的上游进行信息赋能。从2018年开始,拼多多启动了多多培训课程,致力于培养既懂农业又懂电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2020年,宣布开启十万新农人培训计划,为整个农业领域培养数十万专业人才,成为燎原的火种。
而百亿农研的终极愿景,则可以理解为:通过技术的驱动,对农业上游规划、种植及灌溉管理、采摘流通一直到呈现给消费者的这一整套产供销体系进行彻底重构,让制造业流行的柔性生产、订单式生产在农业领域里复现,借此带动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产生倍增式的提升,最终让价值链条的两端: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买家)都能够享受到最大的红利,而拼多多也将从中获益。
03 拼多多的田园梦
在资本市场上,很多人并不理解拼多多为何如此痴迷于农业。
实际上,拼多多对于农业的重视,可以从发展历史和业务协同两个维度来加以剖析。
从时间上看,拼多多早期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拜农产品电商的爆发所赐。就像服装和饰品之于淘宝,3C产品之于京东,农产品是拼多多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盘,和业务的主要根基之一。
从拼多多创立至今的七年来,农产品一直都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速,也是拼多多扩大用户基数时最容易取得成果的切入点,毕竟一个人可以不换手机也可以不买衣服,但基本上没有可能不吃不喝。
从农产品这种小额而高频的品类出发,慢慢建立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在逐步扩展到更多的品类,这是过去几年拼多多屡试不爽的获客秘籍之一。这样的获客法宝,拼多多没有理由不重视。
而从业务协同的角度来说,像多多买菜这种单价低、频次高、黏性大的业务,天生就适合成为服务于整个平台的流量池,通过买菜业务带来的流量本身无需获客成本,反而可以创造收入,同时这些流量又能够反哺平台上的其他品类。
除此之外,在国内经济整体上进入调速换挡的节奏的今天,高品质生鲜果蔬产品的市场增速远高于消费大盘。
据专家披露,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家庭人均水果消费量从30多公斤增长到约131公斤;看起来,在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时期,消费者在可选性消费上节约下来的钱,有一部分会补偿性的指向生鲜食品的消费升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趋势。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样支持了拼多多对农业加大投入的战略选择。
实际上,百亿农研的背后,指向的恰恰是拼多多巨大的野心。拼多多对农业的再造,是由下而上开始起步的。
但对于面向下一个十年的百亿农研专项而言,原有的先后顺序可能会被彻底颠覆:从最顶端的供应环节,一路向下,用更先进的技术带动品质的全面升级,从而对整个价值链条进行重新洗牌。
在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满身泥土的拼多多,正在散发着越来越诱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