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读书学习:从拿学历到提能力;职业修炼:从获资格到有觉悟

作者:郭朝刚

人生的职业生涯,是从少年时期立志就开始了,经历了读书学习、考试通关、拿到学历(学位),所增长的正是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是由其所取得的学历证书所决定的。其实,从中考到高考,进入大学,读书学习的阶段只是打基础,这是自我人力资本增值的关键手段。

每一个人,之所以能在社会上立足、创造一番成就,离不开教育与培训,而且是获得结果性的学历证书和培训证书为阶段性目标。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式,教育+培训:功在当下,利在将来,两者决定了一个人未来所能取得成就的大小。

郭朝刚指出:人力资本 = 教育 + 培训 + 经验 +健康。以此公式来看,决定着一个人能力与成就的因素,其中的学历与资格只是表面浅层的认知;真正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与成就大小的,而是透过证书背后的能力与觉悟。

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与才干,提升了认知的高度。

时至今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为人才?最为关键的指标仍然是学历学位。尽管,我依然认为此举是片面的,存在唯学历论的。可是以学历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是大多数组织的一贯作派。

在漫长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却是你选择职业、取得成就所必经的一个过程。这也是许多学子实现人生志向,突破自我社会阶层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正如中考、高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人生事业的分水岭、方向标。

读书的类别,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用的书、无用的书。一直以来,我们接收到如此的教育理念。这是基于功利主义的出发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校求学时期就是追求考试分数优秀,把书读好,取得毕业证书。至于无用的书,基于兴趣的、大多是与考试与毕业无关的书罢了。这就是在学校教育阶段的认知。

读书是一个自我进修、持续升级的过程,我们的知识来源于书本、应用于实践,获得了许多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在读书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基于理想志向去选择心仪的职业,知识本身并不具备力量,它只是告诉你信息的汇总与积累;而真正产生力量的是灵活运用知识形成智慧、创造价值的过程。

读书学习,拥有学历是基础,提升能力才是升华。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读了有用的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考试,一路到毕业,获取计划中的学历。总以为学校学到的知识,就是工作的本钱了。当你走进职场之后,你才会发现,工作中的技能,在学样的书本中老师并没有教给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以致用的过程,正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过程,因人而异。从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单位工作时你需要的是一位好师傅,跟对人,才能做对事。

更为重要的学习,则是工作的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突破的能力。当你奔向职场时,发现面临着职业资格的报名与参训,此时你会发现学历只是报名参加职业培训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参加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让你成为社会上有用之才的必经之路。

工作十年左右,蓦然回首你才会发现:那些年在读书、培训中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取得的证书,已经成为职业阶层的垫脚石。

读书多元论,从必须、兴趣,到专业研究、生活习惯、上升到信念。

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与主持会议时,讲到: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多元论。不是只在学校求学的青少年才需要读书,进入社会、走进职场,我们所需要读的书更多了。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许多读书会,已然成为一种收割不读书或读书少者的盈利模式。收割了许多无知的财富。其实,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读书,就是可以增加你的认知最为重要方式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有着许多的人来到身边,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转后就离开了。

这个社会一直是直接或间接地奖励会读书的人。放眼望去,大多数风生水起的知名人士,都是读书多的人。

郭朝刚认为:读书的多元论,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具有五个基本阶段。

1、读书是一种必须。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一个人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而且这是国家立法的制度性安排。新时代,已经没有不读书的文盲了。然而,如何才能成为人才?还必须去读高中、职高或技校,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或者尽快去掌握一种技能,早一点为社会做贡献。

2、读书是一种兴趣。对于学生而言,终于可以参加高考,能够报考理想的大学院校,选择自我感兴趣的专业了。有人会说,我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感兴趣,那么我所给出的建议就是:兴趣,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选择兴趣的专业,未来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3、读书是一种研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进入职场,如何做出成就?唯有在所在领域“高筑墙、广积粮”(这也是一个读书修行的过程),才会有“缓称王”的。做研究提升认知、做出成果,离不开读更多书、参加更多的试验、实践。你要学习与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此作为基础,有时为了一个课题,也有“读书破万卷”的修行了。

4、读书是一种习惯。从读纸张书、到读电子书,从读书到听书,从看有字的书到悟无字的书。读书不止、学思践悟,读书伴随着我获得更多的成长。一天读一本书是行动,一个月每天都读书就逐渐形成了习惯了。读书多了,就会经常思考,有现实中遇到了问题与困惑,就可以在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

5、读书是一种信念。心中永远有着理想信念,这是人生前行的指路明灯。读书正是一种渡河的过程,人生苦短如何破局?前路漫漫,唯有自渡。读书,就是你去看世界的路;读书,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读书,就是一种人生向上的信念。

职业修炼,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变,学历必不可少,资格成为必备。

现代社会,一直提倡的是教育双轨制。此处的教育,我们以高等教育为例予以说明。凡进入大学学习的同学,一定是有深刻印象的。除了按照学习计划通过所有学分,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还有一大堆的职业技能资格类的职业培训需要你去参加,获得此类证书有助于更好的求职。

进入职场,学历与学位只是面试时的一把尺子。当你真正走进职场,你会发现,博士也只是一个起点,仍然需要参加职业资格、职称类的考试,因为这是社会对你以及你所在职业的一种社会化评价,而且这与你的职位高低、薪酬福利也是挂钩的。

职业升华,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你到底获得了什么?

于是乎,许多的人再次捧起了书本,走进了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室,经历了应知与应会的培训,通过国家与社会评价机构的考试与鉴定评价,获得初级职业资格或职称。工作若干年后,又需要进入中级的的考评。中级之后一般在工作实践五年之后又将迎来高级的考评,此时已然有许多的人放弃了继续进修了。

当你取得高级职称,或者是国家一级职业技能,或者专业类的职业资格,就进入了高级人才领地了。表面上,你辛苦努力奋斗为了获得一纸专业技术/技能资格证书。本质上,深层次来讲,你到底获得了什么?

职业升华,应当有一种社会化的评价标准与尺度。唯有通过职业培训与进修,将工作实践中松散的技能与经历,进一步提炼与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能力积累。作为更高层级或更深研究的基础。通过职业培训的深造,提升自我的人力资本,形成一种认知的升维,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更大的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

郭朝刚指出:唯有当你经历了学习深造,取得高级职称、一级的职业技能,不仅担任高管,而且能够学以致用、体现价值,并且还可将所学所悟通过教学传授给更多的人时,进德修业、教学相长,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职业成就,基于(知识+技能)X 态度,行动创造成功。

从学校教育,到职业培训,一个职场上“高精专特新”的人才,在各个阶段与层级皆经历学习与实践、唯有持续提升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在专业上深耕不懈,在职业中精进不止,具有正向积极的态度,既有能力又有意愿,能够择时而动,持续行动就可以创造职业的成就。

郭朝刚认为:知识、技能与态度,这三者是取得职业成就的必要条件,这些正是从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自我修炼的过程中积累而来,精于一技、专于一艺,自强不息,从而具有厚积薄发的功夫。做一个有心人,在专业值域持续精进,基于客观现实做出合理决策;有志者必然善于有行动中升华自我能力,持续行动就能创造未来更大的价值,实现奋斗的目标。

结语:

人生成就,从家庭、学校,进入组织,完成普通教育获取学历与学位,在职业实践过程中仍然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职业资格从初级一路晋升为高级,这一生啊就是一个终身学习、持续修炼的过程。

读书是多元的,对人才的评价也是多元的。在读书学习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这是我们在职业领域做出成就的基本前提;在职业修炼中,你参加的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成为一种荣誉与地位的象征。

真正成就你的,并不是外在各种各样的证书、职业成就与名声,而是你内心的觉醒,去迷得悟,以及传道授业解惑,帮助更多的人学业与事业双丰收、创造更大的职业成就。

本文作者:郭朝刚,奇哲创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搜索建议:
热文

 【歌词】better city ...

上海世博会主题歌《Better City,Better Life》中文歌词作 词:昆西·琼斯 席依达·盖瑞特作 曲:谭盾 昆西·琼斯我们一起看世界(沪语[下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