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刀剑神域》有没有借鉴了《黑客帝国》和《攻壳机动队》?

有相似之处,但很难判定是否有借鉴。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黑客帝国》在设定和分镜方面都借鉴了《攻壳特工队》,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得到很明显的结论,而且《黑客帝国》的导演兼编剧沃卓斯基兄弟也曾亲自说过,《黑客帝国》就是以攻壳为模板拍的。

至于《刀剑神域》有没有在设定或者其他方面借鉴《攻壳特工队》,我们需要从攻壳的创作开始梳理。

1989年的5月,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在《周刊Young Magazine》连载了一篇科幻类的漫画《Ghost In The Shell》,也就是《攻壳特工队》。虽然漫画的画工和分镜都是一流,但由于涉及了大量晦涩的哲学和政治隐喻,再加上对于人工智能AI的设定过于超前。并没有像另外几部科幻大作《五星物语》《强殖装甲》等形成同样的效应。

但等到过了一年后,一部分粉丝终于吃透了攻壳的剧情和设定,开始在小范围内讨论,最终引起了一系列的效应,攻壳的热度就这样被炒了起来了,直到这时,攻壳的关于未来与哲学的神秘外纱才逐渐被掀开。

95年,日本鬼才导演押井守将攻壳以动画电影的形式搬上了大荧幕,结果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应。

先后有数十个欧美地区的导演和编剧致电导演押井守和原作作者士郎正宗,希望得到攻壳的改编权,后来美国的沃卓斯基兄弟拿到了攻壳的部分改编权,在借鉴了大量攻壳原作设定的基础上拍出了一部更通俗易懂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

99年3月31日,《黑客帝国》在好莱坞各大电影院首映,不过短短几周的功夫,票房就突破了亿元大关,旋即席卷全球。

最终的结果就是,《黑客帝国》大获成功,票房达到了4.6亿美元,而《攻壳特工队》不过千万的票房被淹没在了商业数据里。

大家都以为《黑客帝国》开创了神经与网络交互形成虚拟世界的先河,实际上它在设定上的水平离攻壳还差的很远。

那《黑客帝国》到底借鉴了《攻壳特工队》的哪些设定?《刀剑神域》与虚拟现实作品的鼻祖《攻壳特工队》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且听异闻录慢慢道来。

首先是《攻壳特工队》的设定公元2029年,以光、电子和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电脑、AI和网络主导着每个人的生活。电子通讯设备已经可以直接移植到人类体内,人类身体和神经活动可以直接与量子计算机连接,甚至将自己的思维拓印到网络构建的“路”以及虚拟世界里,最终成熟的技术就是所谓的Cyberbrain(电子脑),人体大脑因为这种机制可以控制机械义肢和器官。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和神经能与网络连接。

再者就是《黑客帝国》的设定未来,人类发明的AI进化出了自我思维,这些机器人想要得到统治权,利用自身的能力不断将人类部队击败。

人类不得已,利用科技手段制造了大面积的乌云,想借此切断机器人的能源太阳能,结果机器人利用基因工程,制造出了实验用人类,然后将他们的神经接上矩阵,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生存,借此获得他们制造的生物能量。

概括来看,虽然将电子通讯设备置换成了代码矩阵,但本质并没有变,还是将大脑与神经与网络连接,借此创造出虚拟世界。

最后是《刀剑神域》的设定2022年,电子机械制造商“ARGUS”开发出了可穿戴式的电子通讯设备“NERvGear”,这种设备能将人类的脑神经连接到人为创造的虚拟世界,由此开启了SAO时代(Sword Art Online)。人类能够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近乎现实世界的五感,又能解开现实中不能使用特殊力量的束缚。

一言以蔽之,刀剑的核心就是VR虚拟现实技术,而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将人类脑神经与虚拟世界连接,这个虚拟世界是用数据所创造的。

我们可以来这三者之间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将人类的大脑和神经与网络连接。

不同点。《攻壳特工队》是植入式的设备,主要为了能够控制机械肢体和机械器官。

《黑客帝国》是穿戴式的设备,主要为了将人类的神经活动投影到虚拟世界中。

《刀剑神域》也是穿戴式的设备,主要是为了将人类脑神经与虚拟现实世界连接。

可以看到,《黑客帝国》的设定跟《刀剑神域》还是比较接近的,进入虚拟世界的都是精神投影,身体依然在现实世界中。

但两者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主题,《黑客帝国》是为了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中的机器人战斗,而《刀剑神域》则有一套完整的游戏升级体系,以娱乐为主。

从时间上来看,《黑客帝国》是99年上映的,而《刀剑神域》的作者川原砾是在02年发表的初稿,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有借鉴的可能性。

但两者虽然在设定上接近,但并非说《刀剑神域》一定就是借鉴了《黑客帝国》,因为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概念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

1957年,Morton Heilig制造出出了一台6能够正常运转的3D视频机器Sensorama Simulator,它能让人沉浸于虚拟摩托车上的骑行体验,感受声响、风吹、震动甚至油柏路的味道。这是人类第一次对虚拟现实技术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

后来在1968的时候,年美国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 Sutherlan 开发出了第一个计算机图形驱动的头盔显示器HMD及头部位置跟踪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可实现阶段。

其实早在1949年,美国科幻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就在他的科幻短篇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小说里描述了一个基于头显的虚拟现实系统,这种系统还能让人获得嗅觉和视觉的体验。

虽然斯坦利对虚拟现实的技术定位还有些模糊,但已经在文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应用。

也就是说,后期的科幻小说,凡是涉及到虚拟现实技术,都有在借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的可能性。

那这样说来,连《攻壳特工队》也是拾遗之作咯?

不要忘记,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