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风吹过稻田我又想您了!再看一次他年轻时的样子……

原标题:风吹过稻浪,想您了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在思念的长河里,记忆永在,敬意永存!

想念袁爷爷!再看一次他年轻时的样子……

2021年5月22日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院士逝世

他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

他的“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实现

今天,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国士已去,精神长存

缅怀袁老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

曾有一个“参军报国梦”

袁隆平生前曾多次畅谈

“禾下乘凉梦”

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其实,年轻时的袁隆平

还曾有一个“参军报国梦”

1949年,袁隆平成为

新中国第一批学农的大学生

在他入学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

1952年,空军来到他就读的西南农学院

选拔飞行员

袁隆平渴望驾驶战机保家卫国

便毅然报名

当时全校共有800多名学生报名

但经过36个项目考核之后

只有8个人合格

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

△袁隆平(后排左四)被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后,同学们当时欢送合影。

但他却没有等来正式受训的通知

因前方战事好转

所有参军大学生被退回

于是,袁隆平决定继续自己的学农之路

虽然未能圆“参军报国梦”

他仍在田间地头为国鞠躬尽瘁

他把种子绑在腰间

用体温温暖种子

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

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青年袁隆平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

于1964年发现了一株

“天然雄性不育株”

这意味着攻克杂交水稻育种的难题

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为了加快水稻培育

从1968年开始,每年10月之后

袁隆平就带着两位助手

辗转湖南、云南、海南、广东

和广西几省份之间

为水稻找到更温暖的环境

在路途中,袁隆平为了催芽

就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

长此以往,他落下了腰疾

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获得成功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90岁的他许下生日愿望:

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

提出“无人能

养活中国人”的观点

而在此后不久

中国的“两系法”杂交水稻

获得成功

“两系法”种植的杂交稻

比“三系法”增产5%~10%

这时,袁隆平肯定地回答道

“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

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

临近90岁时

仍坚持去试验田“打卡”

2020年,他在90岁生日这天

许下生日愿望

希望第三代杂交水稻

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

这个愿望在同年11月2日实现

当天,在湖南衡南县

双季稻亩产实现了

“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超世界纪录

得知这个消息

袁老高兴得像个孩子

他的“禾下乘凉梦”

正在一步步实现

在袁老离开的这一年里

他生前牵挂的稻田

迎来了一个个好消息

他的“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实现

2021年11月15日,浙江龙泉

袁隆平院士生前参与研发的新品种

巨型稻“巨丰5号”喜迎丰收

巨型稻平均高度可达2米

单穗实数粒

比普通稻多3倍

今年5月6日

海南三亚崖州区(坝头)

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迎来早稻测产

平均亩产为910公斤

下半年晚

稻平均亩产590公斤

就能实现袁隆平院士提出的

双季稻平均亩产1500公斤目标

网友:“风吹过稻田

我就想起您”

袁隆平院士曾说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的精神也影响着无数青年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

“袁爷爷放心吧,我们会好好吃饭的!”

搜索建议:
热议

 我的母亲作文

我的母亲初中优秀作文7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展开)

热议

 秋天的作文600字

秋天的树林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副五彩缤纷图画。你瞧,它把红色送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如同一颗颗闪烁的玛瑙,他把橙色送给橘子,一颗颗橘子你挤我,我挤你,争着要长在最前...(展开)

热议

 春季运动会作文300字

有关春季运动会作文300字合集五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