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职场常用的5个数据分析公式,建议收藏!

关键字:数据分析;Sumifs

栏目:函数

哈喽,小伙伴们,你们好呀~

数据汇总求和是数据分析当中最基本的操作,对于简单的加减乘除我们都了然于胸。

但是在实际业务中,简单的加减乘除往往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今天就通过5个案例,给大家分享在众多的数据中按特定的条件挑选并对数据求和、按月汇总数据等最有用的函数求和技巧。

案例1:如何按照数据区间汇总求和

下图为某企业员工的工资表,现需要汇总月薪在4000至6000的工资总额。

可以使用公式=SUMIFS(D2:D20,D2:D20,">=4000",D2:D20,"<=6000")进行统计。

数据区间实际上是两个条件,本例中利用SUMIFS函数支持多条件求和的特性,设置条件1为">=4000",条件2为"<=6000",就可以求出月薪在4000至6000的工资总额。

案例2:按照不同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得分

下图为某企业员工的绩效考评评分表,其中B3:G3单元格区域为各项目考评权重,员工的综合得分等于各项评分与对应考评权重的乘积之和。

可以使用公式=SUMPRODUCT($B$3:$G$3,B4:G4)计算出每位员工的总分。

本例利用SUMPRODUCT函数支持参数数组对应元素相乘并求和的特性,将考评系数与员工的评分对应相乘并求和,得出员工的综合得分。

案例3:验证多级汇总的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在处理审计、财务核算等业务时,经常需要验算财务报表或多级项目的数据勾稽关系。

下图为一份现金流量表,金额数据是由各级代码的关系进行逐级汇总的,现需要用代码来验算现金流量表内部各级项目金额数据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对于这类问题首先需要使用SUMIF函数汇总项目下级代码对应的金额,然后将汇总所得数据与C列金额进行比较判断。

验算时使用公式:=SUMIF(A:A,A2&REPT("?",6-LEN(A2)),C:C)

判断是否正确使用公式:=C2=D2,结果为FALSE的就是有错误的数据。

这个例子利用了SUMIF函数可以支持通配符的原理,用REPT("?",6-LEN(A2))生成一定位数的通配符,从而实现了按代码级别进行汇总的效果,进一步与原有金额进行比较找出有错误的数据。

案例4:按月汇总数据

在按日期进行数据分析时,有时只需要汇总其中某个月的数据做同期比较。例如下图为某批发公司在2019年全年销售记录,现要求出其中6月份的销售量,可以使用公式=SUMPRODUCT((MONTH(D2:D100)=H2)*F2:F100)进行汇总。

本例中使用MONTH函数求出D列日期的月份,然后与H3单元格的月份进行比较判断,再乘以F列对应的数据,最后使用SUMPRODUCT函数对数组求和即可得出6月份的销售量。

案例5:多条件汇总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根据某些条件进行数据汇总。

下图所示为某公司员工基本情况登记表,现在需要统计性别为“女”、学历为“本科”的员工的工资总和,可以使用公式:

=SUMIFS(H3:H18,C3:C18,"男",F3:F18,"本科")

SUMIFS函数可以设置多达128个区域/条件对对单元格区域进行求和,本例中只应用了其中的两个区域/条件对,即“性别/女”、“学历/本科”,然后对“工资”列进行条件求和,即可得出性别为“女”、学历为“本科”的员工的工资总和。

好啦,以上便是今天的5个数据分析公式啦!

跃跃欲试?不妨打开你的Excel,操作一番!

有什么新发现新用法,欢迎留言分享!

有疑问的同学,欢迎大家进我们的读者群交流讨论~

搜索建议:
热议

 不是所有“模特身材”都叫李圣经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最近被李圣经的新剧《流星》一整个嗑到。原本只是随便看看,结果一口气刷完6集,根本停不下来。就像豆瓣网友对这部剧的评价:都是俗套的剧情,但就是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