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元(源)

中医治疗上有引火归元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温阳之品。 引火归元是张景岳提出的。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寓之于里。若真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这是其一;其二,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真寒假热现象;这些都可以使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治疗。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中真阴包含着命门之火,即所谓的肾阳,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火的温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肾阴亏竭,阴不含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

其实“引火归元”从本质而言,是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经常使用附子,肉桂等药。但是即便是使用引火归原法,出现第一种情况的时候,会在滋肾阴的药中添加引火归原的药物,而第二种情况,无须说,定用大量回阳救逆之法。

而阴虚火旺,不单单是指肾阴虚。胃阴虚、肺阴虚这些位于上位的脏腑,没有必要使用引火归原法。还是随证治之比较好。

常用药

肉桂

肉桂辛、甘,大热,有小毒。入肝、脾、肾经。《汤液本草》云:“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本草求真》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盖因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但精亏血少,肝旺火起者,切忌。” 肉桂用于“引火归元”,用量很少超过3克,治疗肾阴亏虚,虚阳外浮之虚热证,常与滋阴药合用,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肉桂配合滋阴之剂可治虚热证,是因心包相火附于命门,男子藏精,女以系胞。若火无所附则上炎,虽大热烦渴,口唇干裂,脉见洪大重按微弱。治以甘温辛热之肉桂少量,以热治热,热因热用,引火归元,促其阳附于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注意剂量不宜过大,由于肉桂辛甘大热,气味纯阳,其气下行,益火消阴,大补阳气,适用于下焦命火不足者,欲引火归元以降虚热,必与滋阴药合用方保无虑,一旦过量极易助阳耗阴。若任其大热补阳,辛散走窜,则阴益虚,阳益亢,有害而无益矣。

附子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

“引火归元”和“引火下行”的区别如下:

一、引火的方向不同

1、引火归元:是将头上或上半身的火气或气血引到腰腹部,以此排掉腰腹部的寒湿,从而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常见的外治方法有腰腹部艾灸或敷药。

2、引火下行是将头上或上半身的火或气血引到腰腹部甚至脚底,这样对寒性体质或气血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常见的外治方法有中药敷涌泉、泡脚、滚脚等各种脚部运动。

二、概念、方法不同

1、引火归元:本质而言,是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结合益气固脱法、利水法、降逆定喘法、补气、养血、生津等治法配合使用,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2、引火下行:一般包括直接苦寒泻火法、向下导火法(引体火)以及交通心肾法(引心火),综合引火下行药,将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

三、出处不同

1、引火归元:

出自《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引火下行:

《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

《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

-----------------------------------------

上热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失眠这一系列上热证候。

下寒表现:腰以下却冰凉,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严重的甚至热饮不敢喝,凉饮也不行。因为一吃热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伤下阳。

上热下寒常见症状

一、男的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

女的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二、还觉得不能肯定,就看舌苔。如果舌尖发红,舌根发白,那基本就是上热下寒了。舌红自然是有热的表现,但舌根处会有明显的白腻苔,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脾)肾有寒,有时舌还会有齿痕。

为何当今上热下寒的人越来越多

1、用脑多

现代人思绪复杂,当我们用脑想事情的时候,大量气血就会往上引,下半身气血不足,长时间如此,就造成上半身过热,下半身火力不足。

2、活动少

老是坐着的人,身体中部最容易堵。这个地方其实就是中医说的中焦,这里集中了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胆,重要的消化器官脾胃,又是一个沟通上焦(心肺)、下焦(肾、肠、膀胱)的枢纽。

一旦中焦堵了,出现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治疗呢?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

-----------------------------------

引火归源含义有二  梁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

     引火归源,又名引火归元,顾名思义,即引离源浮越之火,使之向下归于本源。自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引火归源以后,不少医家将这一概念用于解释人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但时至今日,引火归源的实质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因此笔者结合历代诸家的有关论述,探析如下。     引火归源始于仲景     引火归源最早运用者应首推张仲景,仲景虽未确立这一概念,但其用于治疗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实际上是引火归源的起源。唐〃王冰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时指出:“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提出以热治热,顺其假象而治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素问》热因热用反治法的延伸,对明清医家引火归源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明代以后,随着命门学说的深入,医家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相继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其中以张景岳的贡献最大,张景岳在论述肉桂的作用时指出:“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元者,则此为要药,不可误执。”明确提出“引火归源”的概念。此后,引火归源法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引火归源是将火归于肾     引火归源之火,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火有虚火、阴火、相火、无根之火、龙雷之火等不同说法,尽管说法不一,但却虚火无疑。源,有的医家指命门,如张景岳云:若使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景岳全书》)。亦有医家认为乃肾,如徐大椿曰:“肾脏阳衰,火反发越于上,遂成上热下寒之证,故宜引火归原法。……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安有阳衰火发之患哉?此补肾回阳之剂,为阳虚火发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由于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乃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引火归源应归于肾更为合理。     引火归源的实质历来存在较大分歧,长期占主流的意见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真寒假热证。如张景岳认为:“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则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景岳全书》)。清〃周学海与张景岳认识基本一致:“龙雷之火,潜于水中,得温暖则藏。水冷则火升,咽痛、唇裂、口渴、面赤,投以桂附,温其窟宅而招之,火自归乎原位”(《三指禅》)。

受景岳之说影响,后世医家运用引火归源法挽救不少危重患者的同时,也存在不分阴阳虚实,运用桂、附引火归源的弊端,从而导致不少失治误治之症,因此不少医家对此进行批评。明〃秦景明就曾指出:“夫引火归源而用附桂,实治真阳不足,无根之火,为阴邪所逼,失守上炎,如戴阳阴躁之症,非龙雷之谓也”(《症因脉治》)。清〃何梦瑶亦痛陈滥用引火归源之弊:“桂、附引火归源,此为下寒上热者言之。若水涸火炎之证,上下皆热,治宜六味之类,补水制火,今日医者动用桂、附,动云引火,不知引归何处,杀人如麻,可叹也”(《医碥》)。叶天士集诸家之成,将引火归源赋予新的含义:“引火归源,因肾水不足,虚火上亢,用滋阴降火之法,少加热药为向导,引之下降,使无拒格之患。若以温补之药为引火,则大误矣。盖阳为火,阴为水,水衰阳无所附,而浮于上者,宜滋补真阴,则孤阳下附。若可用热药者,乃戴阳、格阳二证,是内真寒而外假热,阴极似阳,仍是寒证,故用热药,此处务要讲究明白。”从中可以看出,叶天士所谓引火归源实为针对肾水不足,虚火上亢而施,改变了以往只有用桂附才是引火归源的局面,是对引火归源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清〃王孟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格阳、戴阳,皆是虚阳外越,所谓内真寒而外假热,故可以用桂、附引之内潜,不可谓龙雷之火上炎也。夫春分龙见雷乃发声,秋分龙蜇而雷用收声,是龙雷之火,必炎于阳盛之时。人身一小天地,肝为角木,震为雷,龙雷之火即肝火也,必肾阴虚者,肝阳始炽,致生龙雷上炎诸证,治宜壮水制火,设昧此义,而妄援引火归元之说,不啻抱薪救火矣。古书辨别不清,贻误非浅”(《归砚录》)。至此,引火归源理论才基本阐述完善。

因此,前者乃真寒假热,格阳于上;后者乃阴虚阳亢,缘于真水不足,相火偏胜,两者判若云霄,治疗方法亦完全相反,危重之时,若稍有误判,危殆立见。     引火归源属于反佐配伍    引火归源的基本原则应遵王冰之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真寒而外假热,轻者可以服附桂八味丸,该方为“治肾命门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医方论》),赵献可曾论述:“惟八味丸,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而归源”(《医贯》)。重者可用大剂白通汤、四逆汤,煎后冷服,以防格拒不受。若真水不足,相火偏胜所致阴虚阳亢,可在滋阴泻火药中少佐热药,煎成热服,以从其性,导热下行。      引火归源的药物,应首推肉桂,该药辛甘大热,入肺、脾、心、肾,胃诸经,浑厚沉降,守而不走,偏向下焦,“补命门元阳不足,如格阳戴阳等证,又能引火归原”(《本草便读》)。清〃臧达德曰:“肉桂性热,与火同性,杂在下焦壮水药中,能引无根虚火降而归经”(《履霜集》)。在用法上,引火归源在滋阴清热药中实际属于反佐配伍的范畴,量不宜大,一般情况下只用几克即可。

搜索建议: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词条  
热议

 辛集你熟悉的一片地方作文?

辛集位于省城的东部,她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在努力实现“三年大变样”的今天,辛集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她正在用三张闪闪发光...(展开)

热议

 十年时间你经历了什么?

大学毕业接近十年[第一篇]独家记忆 从小的我,就喜欢记录者关于自己生活的点滴,希望在某一天回首,记忆依然犹新,于是我喜欢上了文字、摄影。 而在我的文字和相片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