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魏书生:12个学习好习惯」之记忆、演讲习惯的家庭教育养成

说明一下: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会写一个关于“学习习惯培养”的专题。

我以魏书生提出的12个学习好习惯为核心,重点侧重“如何培养”,而不是罗列哪些学习好习惯很重要、更重要。

在这个关于习惯的专题中我没按照自己认为的重要习惯来写,而是直接套用了魏书生提出的12个学习好习惯来写的,并且是侧重“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写的。

之所以这样写一是毕竟魏书生在教育领域是有比较高权威性的,诸如此类的专业性建议本身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二是“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做家长的最容易控制也是我们自身的责任,学校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在具体习惯的培养上还是有所不逮;三是我自身确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实践经验,所以觉得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在“适用性”上会有所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专题中我写的所有的“建议”都会有比较强的属于我的个人色彩,而考虑到我个人也必然会在很多事情上存在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各位家长在看的时候注意批判性甄别。

非常欢迎看完文章的家长朋友们能够进行批评、交流,我想这个过程本身的意义会比直接看一些“方法”更好,您说是不是?

话不多说,我们今天要写的是“记忆习惯”和“演讲习惯”。

01. 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一般孩子从6、7岁开始他们的记忆容量、记忆保持时间、记忆策略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时候比较明晰的一个变化就是不会再过于依赖于重复性的记忆,他们会开始尝试通过一些策略来提升自己的记忆效果,例如最常见的就是“联想”“语义”等来帮助自己记忆。

尽管在这个时候“重复”依旧有很明显的效果,例如很多孩子多读几遍课文就能够背下来,但这样的习惯很可能会严重限制孩子在后面学习中记忆效率提升,例如高年级之后要求背诵、记忆的内容更多、更复杂,尽管我们常说要“理解记忆”或者是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来记忆,但现实中大量的孩子还是会过于依赖“重复”这种方式。

而这样的方式效率会越来越差的,孩子不爱背、背不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个问题上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不要盲目依赖一些机构的记忆方法训练,尤其是一些明显是收“智商税”的什么量子、什么波的方法……

关于这个习惯的培养我这里有如下几点建议:

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写”是一个很好的记忆习惯训练。

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听写字词(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的时候不要一个一个读给孩子听,然后等孩子写完之后再读下一个。

家长可以尝试一次多读几个,可以重复一两次,鼓励孩子尝试进行不相干的词进行“联想记忆”。

孩子能一下记住几个短时间内是会比较稳定的,例如一般孩子记忆3-5个是问题不大的,但当你发现孩子能够一下记住7-9个的时候,那这孩子就属于在这方面要么天赋很高要么是比较好地掌握了一些记忆策略了。

这个能力是可以训练的,事实上就算是孩子不需要依赖“策略”来记忆,就是简单的“硬记”也会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记忆”这个能力尽管在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跟“死记硬背”相联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一个人来说终其一生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

2、通过游戏、互动锻炼孩子的单位时间记忆力。

因为魏书生在这里提到了“注意力”,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24点”游戏、成语(词语)接龙、组词扩词、词语归类等方式进行相关记忆的训练。

这里面可能“词语归类”的方式很多家长用得少,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把一些表达意思相近的或者是某一类(例如颜色、某种心情、某种场面、某种意思等)的词语集中让孩子去读、去理解、去记忆。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难度本身不大,最难的地方其实是后面能不能用起来,这个不需要太过担心,随着孩子们的不断学习、积累尤其是阅读量提升,他们会慢慢把这些词语灵活地运用起来的。

3、“复述”训练。

这个训练其实也很重要但一般家长很少会关注到这点。

这个训练的意思放在高年级之后其实是“复习”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上完一节课还是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又或者是做完某些题目等之后,就所学、所听、所看内容进行复述。

这事儿不做不知道,往往我们真的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掌握得那么好,一定会有一些内容被孩子忘记、忽略掉的。

这个习惯不难养成,而且一旦养成了对其一生的学习、工作都会有很积极的作用。

4、关于“时间”。

魏书生的第一个建议中有明确指出“一定要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这几点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第一个是孩子的学习应该有一个“计划表”。(关于学习计划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详细分析)

计划上要有时间,初期家长辅助孩子完成,后面则要慢慢开始引导孩子自己去做,这个事情的本身其实就是孩子在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进行联系。

第二个是注意“单位时间效率训练”。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生都要进行计算题的训练,通常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越快完成越好,并且会有家长对“书写”也有更高的要求。

但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速度、质量、书写到底哪个更重要以及如何训练效率更高。关于这个我会写一篇文章详细解析,在这里建议家长们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家长们首先把“速度”放在第一位。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不要一下给孩子太多的题目,例如我们准备了30道题目,如果你发现孩子做完这30题花费时间比较长且正确率不够高,那么就把这30题分成3组,每组10题,然后分别让孩子计时完成。

你会发现分组后孩子的计算速度(三组做题时间的总时间)、正确率都会得到提高。

我这里只是以“做计算”举例,其实牵扯到做题、书写的大部分学习都会涉及到这个训练,家长们可以留意一下,而这个训练本身其实真的不难。

02. 演讲习惯

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提到“演讲”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孩子“性格”的问题。

我们必须得承认有很多孩子的性格是属于偏内向的那种,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性格是很难通过外力的干预而得到根本性改变的。

例如有些孩子他们从小就非常羞涩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才艺、想法,而在这点上无论家长、老师等给予孩子怎样的鼓励和支持甚至是威逼往往都难以改变。

家长千万不要试图通过一些带有恐吓、惩戒性质的方式逼孩子去做,不要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逼迫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因为按照很多家长的想法是,当孩子真的迈出这一步的时候,或者会觉得“这也没什么”,或者会因为某些肯定、认可而给他们建立起自信等。

会有这种情况的。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这些的, 还是会有很多孩子因此而变得更加紧张、焦虑会变得讨厌、憎恶他所学、所掌握的那些技能的,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能力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让他们不愉快的感受。

除了跟学习、才艺有关系的方面,在社交上也是如此。

但其实这样的孩子往往他们在家、在跟熟悉的人一起时却可能不存在这些问题。

这只是孩子不善于去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展示而已,家长不要过度解读,不要觉得孩子一定非要“玲珑八面”才好。

我们不是常说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一些规律吗?

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是“规律”,不是只有知识学习规律才是规律。

不要担心,内向的孩子也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他们的专注力往往会更好、内心世界会更丰富、就算是社交方面尽管他们很少会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但他们真的不会缺少真正的好朋友。

我们只需要在日常注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多主动就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可以了。

在具体的学习上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大声朗读课文的训练,可以让孩子分享阅读后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谈谈对老师、对同学、对学习的各种感受……

鼓励孩子多表达,最好能够建议孩子把自己所学、所想、所思写下来,例如鼓励孩子写日记、写书信,阅读的时候写写批注或者是感想等等。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鼓励孩子去尝试,例如跟老师沟通一下多给孩子一点举手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同学们服务的机会、给老师服务的机会、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

平常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孩子组织些小同学、朋友聚会、活动什么的,多给孩子独立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属于他们的“社交”,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点小礼物之类都行。

通过这些事情可以让孩子不断地给自己积累自信,在这个事情上孩子突然有一天就会变得“外向”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往往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外向”表现往往会跟环境、需要等一些其他因素有关。

至于那种性格本就外向的孩子,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面对这样孩子的家长可能很多时候最犯愁的反而是孩子什么时候能“安静点”“稳重点”“仔细点”等等。

所以“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一些环境、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性格不同的孩子所收获的东西会有所不同罢了。

不是只有在公众场合的“演讲”才是演讲,在父母、朋友面前的表达何尝不也是在演讲?在这里,我们更注重的应该是孩子的“思考”,而“演讲”其实更多是对思考的一种表述。

我们终究希望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您说是不是?

这篇关于“记忆习惯”和“演讲习惯”的分析就到这里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目标的方法是很多的,并且每个人的情况也都有不同,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一点启发,重要的不是按照上面说的去做,而是去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自己孩子去解决某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下一篇我们会重点就“读的习惯”“写的习惯”进行分析,欢迎关注留言。

搜索建议:
热议

 什么才算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们一直众说不一。我理解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