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陈根:清明节,AI助力“逝者”归来

文/陈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东坡居士祭奠亡妻的文字,吟唱千年。随后,我们将对于逝者的情愫投射于一张照片,默默地看;如今,这张升级版的“照片”不再只视安静的存在,它能说话,会动作,甚至还可以慰藉思念的心。这就是风靡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助“逝者”归来,它让人类的思念有了新的承载,于清明时节表达哀思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内涵。虽然已经有人真切地用此技术缅怀逝去的亲人,但也有人反对并质疑此技术的运用。

数字人“奶奶”与孙子的对话

       半个月前,B站UP主“吴伍六”采用ChatGPT技术,以虚拟数字人的形式“复活”了去世的奶奶。当老人的音容笑貌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并与“孙子”亲密交谈时,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惊讶,更是感动。

       据了解,ChatGPT4深度参与了“奶奶”的创作。经过“吴伍六”对奶奶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的描述,ChatGPT4便可以扮演奶奶的角色和孙子自由对话。“那双老北京布鞋确实很舒服,我穿了好几年。”甚至还知道主动关心孙子:“不要吃太多油腻食品,对身体不好。”“吴伍六”认为,尽管在面部表情、语气和用词等方面还有不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奶奶”会更加接近原型。

     “吴伍六”通过对AI技术实现的虚拟人实验测评,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生命、情感、寄托以及人性和伦理的深度思考。

数字人的情感和伦理之辨

       像“吴奶奶”这样的案例,早在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中就有这样的场景,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出父亲出事前最后一个早上,叛逆的孩子回到家,特意和父亲打了一声招呼。如今,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身边的生者与逝者的“沟通”成为了现实。如今的虚拟数字人,即用科技“复活”的亲人,无论是声音、形象,还是动作表情和大脑,都是“无限逼近真实”的,不仅指数字人本身形象逼近真实,更重要的还是数字人思想与情感逼近真实。

       虚拟数字人的真实程度,体现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精进。而伴随着“真实”度的日益提升,由此引发的科技进步也带来了情感和伦理的争议:有人认为这可以让亲人获得心理安慰,还能感受到逝去的亲人仍在身边;但也有人认为这会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

       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家及专注于数字文化中死亡问题的作家大卫·西斯托(Davide Sisto)认为,在某些方面,通过AI技术“复活”的虚拟数字人物只是历史上人们寻求与逝者保持联系或交流方式的一种延伸,“虽然照片可以用静态的方式代替死者,但AI技术赋予了逝者数字化的‘永生’能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梁正教授说:“有的人希望逝者‘复活’,对他们来说在生活沮丧的时候能听到亲人的声音有一种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精神上的振作,情感上的慰藉。但是对于一些不能够辨别真假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说,长期依靠科技,则会产生‘依赖感’。所以,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还有待考量。”

    “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请记住你爱着和你爱过的人。”这是《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如今,科技进步让生者与“逝者”交流已成为现实。而对于用人工智能“复活”亲人这件事,不用放大也不用逃避。享受科技进步的福利,同时,也要分清虚拟和现实,避免沉迷在由代码搭建出的虚拟世界中而不能自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逝者  逝者词条  助力  助力词条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归来  归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