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怼陈凯歌,讽冯小刚,“北京痞女”洪晃的嘴,到底有多毒舌?

1

洪晃身上有许多标签。

名媛之女。

陈凯歌前妻。

中国时尚教母。

但她一个都不喜欢。

直言中国没有名媛。

“我不是,我妈也不是,这不过是大家为了写文章,加的一点标签。”

“说我是名媛,你们是没听过我骂大街。”

提到陈凯歌,那更是避之不及。

“那是一生的污点。”

“女人出嫁要慎重,我这辈子是来不及了,下辈子得注意。”

说到时尚教母。

她也很坦诚,“中国时尚第一人是苏芒。”

“那第二呢?”

“当第二就没意思了。”

不是第一,不如不要。

直来直往,快言快语,便是洪晃本性。

就像这么多标签,只有一个称她心意。

那就是 “北京痞女”。

“如果痞,是指一种非传统的叛逆,那我肯定是那个人。”

她出身名门,受优良教育。

见识、涵养不弱于人。

一贯笑谈人生,年至60岁还是嘴下不留情。

像一个顽童,在伪善包装的社会,用率真戳破一件件国王的新衣。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她的人生没有禁锢,只在无惧无畏的大道上,彪悍飞驰。

2

在博客年代,洪晃简直是媒体的宠儿。

她观点犀利,笔锋所向,毫无顾忌,没有她不敢怼的人。

骂文化人容易犯傻。

第一个拿余秋雨开枪。

“余秋雨跑电视上天天跟歌咏比赛的小年轻较劲,够傻的。”

冯小刚说,“中国垃圾电影多,那是因为垃圾观众多。”

她回评:“做有毒食品和吃有毒食品,是两回事。”

2009年,刘德华官宣结婚。

刷了好几天的头条。

洪晃看乏了,直接怼其:“占用公共资源!”

甚至拿前夫陈凯歌开刷。

2006年《无极》上映。

网友胡戈拍了个短片,讽刺电影难看,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被陈凯歌全方面反击,扬言要告。

“影视话题”与“前夫”两种符号叠加,媒体纷纷把话筒对准洪晃。

她被烦得不行,只好在博客回应。

“咱中国人有句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连个馒头都装不下,不就明显变成小鸡肚肠了嘛。”

被媒体取标题:洪晃讽刺前夫小气。

她不在乎。

依旧我行我素,爱说什么说什么。

十几年前民风还较保守,提起性都要半遮半掩,讲平权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洪晃不管。

她知道人人心中有色,却表现无色。

于是直接把那层虚伪戳破。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男女对性感的态度,属于神经分裂状态,我们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意识,认为“性感”是邪恶的,不道德的。

特别是女人,只要性感就是淫荡的表现,就肯定是个坏女人。”

甚至出了一个公式。

“女人一生要睡多少男人才算‘值’?”

语出惊人。

不少网民把她视作女权的标杆,先锋的代表。

但谁能想到,她出生在一个极其传统的家庭。

3

洪晃的狂,来自家庭底气。

她出生不俗。外公是爱国学者章士钊,母亲是章含之,著名外交家,父亲是北大教授。

从小住在北京在史家胡同51号。

这里才子云集,名人往来。

“那时候家里谈笑风生的,都是些‘摩登漂亮的人’。”

她在外公的宠溺中长大。物质不缺,精神富足。

12岁那年,洪晃以“高干子弟小留学生”身份被外派到美国学习。

异国他乡,她开始变得拘谨,还有点自卑。

“毕竟到发达国家。”

第一天上学,她特意精心打扮。

梳小分头、穿擦得发亮的皮鞋和深灰毛衣。

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

结果开学典礼上,来了个满面胡子的邋遢老头儿。

拿着吉他坐在台边上唱歌。

洪晃被眼前的场景吓到。

“这就是美国吗?”

后来她才知道,老头儿是摇滚巨星鲍勃迪伦,他的女儿刚好与自己同班。

以后洪晃一次次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

上美术课,她看美国小孩画得漂亮,就跟着画。

结果人家转头骂她模仿抄袭。

圣诞节,美国人问她要什么礼物。

她秉持着东方教育的涵养,谦虚推辞一番。

结果美国人真的把礼物收回去了。

大学上《欧洲现代史》,教授留了作业。

她到图书馆翻书,找到教授曾写过的论述,照着答。

结果得了个F(不及格)。

她愣住了。

找教授理论,教授请她到家里吃饭。

一进门就看见客厅摆着一套玩具。

“最上端的球掉下来就是南斯拉夫的枪杀!球顺着滑道滚到坑里就会弹起一面沙俄宣战的小旗...”

教授边指边说:“这就是欧洲现代史。”

洪晃听后,“好像有人在我沉闷的脑子上开了个天窗。”

那一刻,她理解了教育。

“教育的价值是被教育的人能问‘为什么’,能有自己的观点。会背书的学生都是傻冒儿。”

“那顿饭之后,我再也没当过傻冒。”

从美国回来,洪晃脱胎换骨。

原来她以为人生就是循规蹈矩。

美国大大咧咧的文化氛围,把她身上的禁锢一个个冲开。

“美国就是,你爱干啥,干啥,只要把你的事情干得像样,就ok了。”

这句话成了她往后人生的方向标。

4

回国后,因为英文好,洪晃到外企工作。

在那个北京人均薪金700人民币的年代,拿着一个月7000美元的工资。

出入名利场,玩转商业圈。

呆了六七年,洪晃觉得没意思,便转换跑道,踏入出版行业。

1996年,她到《I LOOK》当出版人。

一开始满怀理想。

“不能只讲穿啊抹啊什么的,得关注一些女性所关注的问题。”

于是第一期,她取的封面标题是“给有头脑女人的杂志”。

吓退一大波人。

销售惨淡。

这时洪晃才明白,女人还是爱美的。

经过三五年摸索,她渐渐在潮流和内涵之间找到平衡。

把《I LOOK》做成了国内女性时尚杂志的先锋。

但该硬气的时候,她毫不妥协。

2002年,她推出了新杂志,取名《乐》。

专门介绍北京的吃喝生活。

当时很多餐厅到杂志社谈广告。

洪晃说,“要广告行,但我们不能只写你好的,好吃就是说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

广告商都炸了锅。

后来那本杂志一个广告都没有,没人愿意投。

偶尔推广美食,还被人质疑,“这是收了多少钱?”

洪晃笑着回怼,“我们还没下贱到那种地步。”

杂志办好了,洪晃鬼点子又来了。

见谈话类节目火热,她也想插一脚。

2005年推出节目《大人在说话》。

实时话题,社会现象,影视文化。

侃大山一样,什么都聊。

嘉宾也都是她的好友:杂志主编伊伟和许知远。

她和许知远常在节目上争辩得不可开交。

吵到最后许知远说,“虽然观点不同,但在做人真实感方面,我们是类似的。”

后来谈话节目也无法满足她的表达欲。

她就开博客。

第一篇文章聊《分成两截的男人》。

第一句话 :“男人分两截,上半截和下半截。上半截是修养,下半截是本质。”

短短几句,惊艳众人。

此后她笔耕不断。

写了四本书。

自媒体兴起后,她做直播,录音频节目。

她的生活没有界限。

永远有表达不完的观点,用不尽的精力。

5

但洪晃不只有狠劲。

她懂现实,懂世情,也足够清醒。

比如谈好人。

“好人分两类。一类好人比较知足,找个好人一起过安稳日子;另一类好人有点没头脑,专找坏人,为自己的平淡填补色彩。”

谈艳遇。

“电影《泰坦尼克》里面,一个头等舱的千金一瞬间爱上了一个末等舱的民工,这才叫艳遇。而头等舱碰到头等舱,这只能叫机会。”

谈男性择偶。

“全世界的坏男人在找老婆的时候基本上分成两类:一类是找妈,一类是找抽。”

谈行为目的。

“我们投入友情是为了关系, 投入爱情是为了占有, 投入艺术是为了成名成家。”

谈不应对他人、对小事、对自己太计较 。

“苛刻最后只是害了你自己,生活就这么流失了。”

她够毒舌,下笔决然不客气,一刀捅到最痛处,给你个酣畅淋漓,给你个大彻大悟,给你个麻辣鲜香之后再撒个孜然胡椒。

激得你由不得大呼一声,“妙!”

“妙”完之后,对这个嘻笑怒骂晃晃悠悠的女人,不由多了几分好奇。

这些年,她商业成功,来去自由,活得倍儿爽。

生活当然有夹缝。

但她凭自省与见识,找寻自己的出路。而其中的一大原则就是: 不管前进还是后退,永远只忠于自己。

想当初与陈凯歌结婚,以为才子才女,金风玉露。

没多久,就发现不那么回事儿了。

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成了国际名导。大火之后,他身边美女云集,殷勤往来如流水。

洪晃心生妒忌。

她被宠着长大,从小要什么有什么,没有与人争的习惯。

见丈夫被美女环绕,她受不了。

但要她拉下脸去争去抢,她做不到。

意识到妒忌心使她面目可憎时,洪晃醒悟了。

“我必须要离开,如果一场婚姻把我恶劣的一面带出来,那就没有意义。”

为了不迷失自己,她宁愿放弃这段婚姻。

有意思的是,离开洪晃以后,陈凯歌的电影越来越俗气。身边人的审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另一半的艺术品味。

但这一点,洪晃管不了。

她只要自己开心。

不给自己添堵,也决不讨好他人的规则。

她扎在生活深处,大俗大雅,一脸坏笑,自由如泥鳅,什么男权观念与意识形态都绑不住。

又如女流氓,蔑视吃人的潜规则,出口成“脏”,但天下无敌。

在洪晃身上,我看到一股勃然的生命力。

面对岁月的平庸,与生活的无聊,她浑身都是劲儿。

劲劲儿地爱恨。

劲劲儿地赚钱,劲劲儿地将生活搅得闹闹腾腾。

看不惯她的人当然多。但谁在乎?!

人这就是范儿。

搜索建议:
热议

 【歌词】她沿着沙滩边缘走 / 歌...

她沿着沙滩的边缘走她沿着沙滩的边缘走一步一个脚印浅浅地陷落她沿着沙滩走不想回头她脱了鞋子喜欢那种冰冷的感受生命中没有多少时候可以这样沿着什么没有目的地走也没有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