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远信投资谢振东:便宜不是硬道理,资产定价核心是深度研究

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熟悉谢振东的人,无不感慨他的专注、自律与勤奋,尊敬于他职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

每天七点到公司,日间晨会、交流、讨论、调研,晚上与公司公告、报告、报表为伴,深度思考,复盘总结,十二点半准时睡觉。十余年如此。

像职业运动员一样枯燥自律的生活是谢振东做为基金经理的日常。正是沉浸于心流中的状态,能让他经年累月的坚持,持续不断的迭代进化,乐在其中。

严苛、审慎但又对新鲜事物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是谢振东画像中重要的侧面。对安全边际极致的标准,偏爱成长股的风格,投资组合永远保持适度的均衡,让谢振东的投资风格稳健而不失弹性的空间。

作为华安基金三大投资策略组中均衡组的负责人,在谢振东的理念中,相对的均衡是因为对确定性的高要求,对研究深度的高标准,从概率和变化的角度留足应对的空间;从组合管理的角度是对于过度风险暴露的排斥,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所谓妙手,而是追求长期的守正出奇。

均衡意味着风险的分散,但也意味着对能力圈半径要求更高。不能因为均衡而降低对公司深度研究的标准,是谢振东对自己的要求。这意味着背后必须有超越常人的勤奋与专注。

回顾谢振东的投资生涯,8个年度中有7个年度都取得了正收益,连续8年跑赢市场指数。这期间历经2015年的股灾,2016年的熔断,2018年去杠杆与贸易战,2021核心资产泡沫破灭以及今年市场剧烈波动的反复冲击与检验。

连续四年斩获“金牛奖”三年期、五年期大满贯也是对他长期业绩突出最好的诠释和背书。

从公募转型私募,以选股和风控见长的谢振东表现出对绝对收益完美的适应性,稳健均衡的风格得到了延续,而平台研究能力的加持和对冲工具的应用,让谢振东的组合更是如虎添翼。其管理的中国价值回报旗舰基金从2020年1月至今,穿越了核心资产泡沫的破灭和今年上半年市场的大幅回撤,已然翻倍。

谢振东远信投资联席首席投资官,13年投研经验,曾任华安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投委会委员,均衡策略组负责人

“价值投资者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是知道资产的准确价值,并在价格较低时买进。但是今天这样做了,并不意味着明天你就能赚钱。对价值的坚定认知有助于你从容面对这种脱节。”这是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的一句经典语录。

谢振东始终相信中国有着很好的做价值投资的土壤,A股也有着很多高质量成长的公司,这与他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完美契合。

在被问及受哪些投资大师的影响最大时,他表示自己非常钦佩巴菲特和段永平的投资理念,但“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谢振东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且高效的投资方法论:

1.将风险前置于收益。“我不会为了投热门赛道股而放松对安全边际或者估值的要求。”宁愿舍弃收益也不放宽标准,这是谢振东对风险的敬畏,也是他一直强调的核心,“不做错”比“做对”更重要;

2.基于产业思维,挖掘具有长期发展空间的优质产业和公司。与翻石头相比,在中观产业发展趋势的指导下做自下而上的研究更为有效;

3.崇尚企业家精神,寻找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家,并与其为伴。在入行前几年,谢振东坦言踩自己过一些坑,所以现在他会更注重公司治理,对瑕疵也更为严格;

4.时间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路径,基于深度研究去理解公司长期价值,而非股价的短期波动。他认为股票投资并不是简单的击鼓传花式的买卖,长期价值投资的要义是要赚公司自身成长和价值实现的钱;

5.组合要有层次感,一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二是要契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要做好攻守平衡,通过赔率、胜率、概率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

同时,谢振东也给投资划了“禁区”:不赚无法理解的钱、不投资无法定价的公司以及有瑕疵的公司、不做短期择时、不押个股板块和风格、不盲目遵从经验。

聪明投资者近期与谢振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能明显感受到谢振东的稳健、慎重、知行一致,“朴素的逻辑”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将交流内容整理,完整分享给大家。

问 答 环 节

历经多次市场大幅调整,坚守投资纪律,回撤控制持续优秀

问: 上半年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但你管理的产品回撤控制的很好,分享下操作思路?

谢振东: 大跌的时候都有压力,但越是波动大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守自己的方法论和投资纪律,因为这些方法论也被市场反复验证过,不管市场怎么波动,深度基本面研究、长期价值投资可以一直有效。

我们擅长从中长期产业的视角去寻找优质的企业,进行长期深度的跟踪研究,投资收益也更多基于优质企业价值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4月中下旬市场最惨的时候,我们保持极高的仓位,但波动率比指数和同类产品低。

3,4月因为疫情大家基本都待在家里,外部环境让很多人情绪多少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包括对中国制造很悲观。

中国制造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一个方向,我们和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做了交流,也评估了外部因素对我们坚定看好的产业趋势是否有影响,结果发现长期基本面没有太多变化,企业的韧性远超我们预期。

但当时因为市场极端的情绪,这些公司都跌到了非常便宜的价格,这让我们非常兴奋,极致的行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之前看好却价格比较贵的优质公司。这些逆势布局的优秀公司,在后期市场回调中给组合贡献了不少收益。

另外,我们没有办法预测短期的系统性风险,从风险控制角度,必须要规避极端情形对组合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我们做了提前布局,用衍生工具来对冲尾部风险。

问: 在极端情绪下,选择加仓非常不易,有哪些心得,哪些还可以改进?

谢振东: 市场大跌大涨,有很多交易诱惑,能否坚持方法论和投资纪律非常重要。我们敢于逆势加仓的信心来自投资的企业,来自对产业和公司的深度研究。

当然事后也会想,如果当时组合构建更激进一些,结构优化的更好,可能后期组合净值表现也会更好。

但显然更加激进的做法不符合我的投资风格,什么风格赚什么钱,从这个角度,过往操作也合理。

问: 2021年初核心资产泡沫破裂,回撤表现也很好,是和今年上半年同样的操作么?

谢振东: 那次不太一样,我在2020年发了第一只私募产品,当时我们觉得核心资产比较贵,就没买。

那个时候市场都是以大为美,我们去跟渠道交流,他们给我们打上了一个标签,叫“只投小市值”,但我们并不是以买大买小为标准,我们是找每个领域最优秀、且估值合理的公司。只是那个阶段,在我们持仓里的公司,正好是一些小市值的公司。

不跟随市场的结果就是同期发行的产品,短期净值表现都比我们更有吸引力,甚至很多产品每天都在创新高。

当时刚从公募到远信投资,新的平台,又是第一只产品,当时压力比较大。有些人可能扛不住压力,为了短期业绩跟随市场去追逐趋势。

但我们团队整体价值观是一致的,知行合一,坚守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和原则,去投合理估值的优秀企业。

虽然压力大,但我们当时的仓位一直比较高,回头看我觉得算是幸运的,坚持了下来,市场也给到了比较好的反馈,2021年初大部分产品回撤很大,我们买的这些细分领域、估值合理的优秀公司后来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组合净值曲线也很漂亮。

问: 两次市场大调整都是高仓位,有没有哪些时刻觉得找不到机会,仓位降到很低?

谢振东: 比较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初,那时候泡沫非常明显,最好的公司反而都成“提款机”。

而近几年的泡沫都是结构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在2021年初、今年4年还保持高仓位,因为虽然某类资产的泡沫很大,但我们还是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优质的资产。

问: 对纪律的坚持,跟你的性格有关系么?

谢振东: 可能吧,我从来不会为了获得一些东西去放大风险,会坚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会为了短期的东西去刻意做什么。

从小到大我也都是一个相对比较谨慎、慢热的人。一些人能够很快接受新东西,我需要时间去观察。我持仓里有一个前五大的公司,这家公司我已经观察七八年了,但是我这一两年才买。

问: 那有没有坚持到最后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

谢振东: 会有,毕竟做投资这么多年。但我觉得好的一点是,我自己买的或者正在观察的公司,每年调研次数还挺多的,所以时常去反思、修正、纠偏,从结果看,没有对净值产生过毁灭性的影响。

风险前置于收益,组合适度分散,注重风险收益比

问: 谈到投资风格,从公募到私募业绩表现持续稳健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谢振东: 我通常会把风险前置于收益,落实在投资组合上,比较注重风险收益比,从“胜率、概率、赔率”去动态调整组合结构,让组合一直保持高性价比。

这里面有几个维度:

一是公司质地,投资赚的是企业价值的钱?是流动性的钱?还是通过交易获取的收益?我们认为只有赚企业价值的钱,在投资端才可以做到可解释、可持续、可复制,也是长期复利的唯一来源。我们通过深度研究,投资高质量成长的公司,从基本面层面摒弃可能的风险。

二是重视安全边际,买入估值合理的优质公司。这样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下行风险可控,长期波动小于市场。我们认为,即便是伟大的公司,买入时也要确保估值合理,否则以较高价格买入,实质是放大了风险。

三是组合管理相对分散,无论个股还是行业,保持层次感。假如我的组合中有20只股票,最好的状态是每个月都有一只股票表现突出,有些股票作为种子,目的是为了明年或者后年有所收获。

四是工具的使用,包括个股的对冲和股指期货,这是私募相对公募的优势,来应对相对极端的市场环境,避免组合出现无法挽回的亏损。

问: 具体讲讲如何通过“胜率、概率、赔率”去提高组合性价比?

谢振东: 我们看来,任何一家公司的概率、胜率、赔率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A公司的概率不足够清晰,但赔率足够大,这样的公司在组合里是一个种子。很多所谓的大市值公司,胜率和概率是比较大的,我们对这类公司的赔率要求可能就不会很高。

从微观层面,每个公司概率、胜率、赔率的突出点是不一样的,但从组合层面,我可以利用这个特点,体现组合的层次、实现组合的稳定,处于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状态。

产业的角度做深度研究,四个维度寻找高质量成长的公司

问: 这对个股选择和深度研究要求比较高,具体讲讲怎么做深度的研究?

谢振东: 我们更多从中观层面,基于产业做前瞻、深度的研究,从代表时代趋势、容易出现好公司的产业中,深度挖掘符合我们标准的优秀公司。用这样的方式,找到好公司的效率更高。

做深度研究,首先要求我们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定是基于我们的能力圈,放弃不符合我们投资理念和大多数不在我们能力圈的机会。

我们对研究的标准是,用产业专家的视角,去理解市场空间、竞争格局,明晰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的底层逻辑,认知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团队,最终能够像内部人一样全方位的去理解公司的经营,并建立起有效的跟踪研究体系,这样才能具备获取信息差和资产定价的能力。

这对我们投研团队要求很高,投研体系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和愿景来构建的。远信平台的投研能力圈,一方面靠基金经理自身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来自各个产业组。

我们产业组的负责人多数拥有10年以上投资研究经验,来自产业、一级和二级市场投研。从结果上看,我们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电动车、化工、新型消费、医药和消费电子等领域构成了核心能力圈,有一定比较优势。

问: 对高质量成长公司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谢振东: 我们赚的是企业价值的钱,长期股权价值一定是企业自身价值的映射,股价一定会反映公司基本面价值。我们选高质量成长的公司,具备以下特点:

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规律,且具有正向社会意义。

具有清晰且正面的经营历史,具有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持续进化的公司组织和积极向上的公司文化。

公司未来收入将显著、持续超越经济增速。基于我们对组合长期年化复合回报的预期,不能简单建立在估值扩张之上,这要求被投企业在营收、成长都能够超越经济增长水平。

公司具有强大竞争优势,具备能够简单刻画的竞争壁垒且可以持续提升。

问: 大家都说在A股做价值投资很难,因为我们跟巴菲特所处的环境不一样。

谢振东: 其实我不太认同。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思考过到底怎么看待股票。如果你认为股票投资只是击鼓传花式的买卖,或者被动的长期持有,那并不是价值投资。

真正的价值投资是以合理的估值长期分享公司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获取市场错误定价带来的所谓价值回归,更不是机械的坚持所谓的低估值原则。无论是媒体还是渠道,都应该引导市场以及投资人意识到这种想法很重要。

收益背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只是看到基金经理做得很好,但少有人会静下心来看收益背后的东西。

这也是我们这批人聚在一起创业的原因:我们想做一些我们认为对的事情,然后影响甚至改变这个行业。

价值投资是赚公司自身成长和价值实现的钱。国内很多高质量成长的公司是能赚到这个钱的,历史上比如腾讯、茅台,收入利润涨了几十倍,这样的公司股价长期是不会差的。

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空间仍然是巨大的,这也意味着红利和机遇期都还存在,后面必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企业走出来,这些都是适合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的时代背景。

当然,从资产管理行业的角度,做价值投资会有很多扰动的因素,所以一个真正具备践行长期价值投资的组织环境还是稀缺的,这也是我们看来远信投资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重视估值合理,不买无法定价的公司

问: 你特别重视估值合理,怎么对资产定价?这两年市场对好的赛道和公司反应比较快,你是否会提升对估值的容忍度?

谢振东: 我们基于产业的深度基本面研究对公司的成长定价,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依赖PE、PS这些比值,而是相信经营净现金流贴现这种最朴素的价值判定方式。

我们不买无法定价的公司,最典型的就是被贴上标签的赛道股,通常市值和它所在的行业细分领域不匹配,这种就属于超过了我们的安全边际上限,超脱了我们的定价能力。

我们更不会为了投赛道而去放松对安全边际或者估值的要求,那些被打上“新能源”、“赛道股”标签的公司,受估值或市场情绪扰动影响较大,不符合我们投资股票的标准。

我们选股的思维非常朴素纯粹,就是寻找那些细分领域有成长性的龙头公司,但估值一定要合理。

问: 所以这些公司如果涨得比较热的时候,你会换一些性价比更高的吗?

谢振东: 会,我们会把组合保持在一个性价比较高的状态。

有家我们买了两年的公司,最近因为一些信息催化,股价在短短时间里集中兑现了未来的预期,估值超出了我们的定价范围。这类公司我们短期会卖掉,但会保持跟踪研究,只要基本面没有恶化,我们会等价格回到合理区间重新再买回来。

问: 但通常高质量成长的公司,估值都不会便宜,怎么平衡?

谢振东: 我们重视估值安全边际,但不会买不符合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律,有估值陷阱的行业或者公司,不投资有瑕疵或有疑问的公司。便宜并不是硬道理,对估值的理解还是基于深度的研究,具备对资产合理定价的能力。

同样,赛道股也不是贬义词,主题化、标签化不可取,热门的赛道往往代表了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机遇和方向,也意味着肥沃的土壤,深入产业的挖掘能力才是根本。

估值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和所谓的高低来衡量,核心在于对未来空间的认知、理解,以及对于实现概率的把握,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公司和估值,风险收益比的原则我们是不会改变的。

回撤是复利最大的敌人,对公司定价错误是投资最大的风险

问: 你觉得“不做错”比“做对”更重要吗?

谢振东: 没错,这也是我一直说的把风险放到收益之前。用长期的视角,慢就是快,一定要遵守投资纪律,回撤是复利最大的敌人。

很多人会觉得做资产管理,要的是收益,但对我而言,我觉得收益和风险是一个镜子的两面,抛开风险说收益是不合理的。

我们希望的是得清楚承担了多少风险,去获取多少收益。

问: 你觉得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谢振东: 对公司定价的错误和极端行情下的止损。

一是高估了自己对这家公司的理解,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去降低这个维度的风险。

二是在估值层面没有安全边际,没有用合理的估值买入好公司。

三是没有做好组合管理,在极端下跌行情下,下跌也会成为下跌的原因,被动砍仓导致对组合净值不可挽回的损失。

能力圈聚焦高端制造、科技、新型消费,寻找引领中国未来的成长

问: 你的能力圈是怎么样的?

谢振东: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个人能力圈,一个是平台能力圈对个人能力圈的赋能和加持。

个人能力圈跟人的经历相关,我本科学物理,研究生学电子,在工科特别是科技电子方面更了解。我自己也很喜欢科技半导体这个领域,加上入行看的是汽车,偏硬科技和制造会研究多一些。在公募我还管了几年消费组,新消费也会研究的比较多。

平台能力圈,我们是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去寻找核心的资产。在后疫情时代、中美博弈长期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在碳中和、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孕育的国产替代、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消费、医药等领域机会是比较多的,这也是我们深耕的能力圈。

问: 中国制造是远信团队深耕多年的核心能力圈,怎么看里面的投资机会?

谢振东: 高端制造是一个比较宽的概念,涉及很多行业,其实也应该包括类似精细化工、电子元器件等领域。高端制造实际承载的是中国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庞大的终端市场,享受了工程师红利和企业家红利,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而如果从短期景气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其下游涉及电动车、新能源,近年来呈现的业绩韧性和增速都很不错。

问: 消费受需求疲软影响比较大,但也经历了一年多的调整,估值是否趋于合理?有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谢振东: 我觉得这块的机会还挺多的。

因为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一个是消费场景被打破,二是对很多中低收入人群产生较大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一个朴素的逻辑上,消费升级趋势还在,人均收入毕竟到了1万美元以上。

过去消费是对量的追求,未来对于质量的追求,对于精神的满足,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所以一定会出现新的消费潮流,包括一些新的消费形态。

其实疫情期间也孕育了一些新的消费场景,比如骑行就成为了一个很时尚的运动,可能很多人突然买辆自行车,甚至是价格很贵的自行车,所以一些潮流的东西,或者一些品牌,都会持续涌入。

问: 你觉得受疫情压制的餐饮、酒店,后面会有一些困境反转的机会么?

谢振东: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出行这块从基本面和股价两个维度来看。酒店、航空的基本面还没恢复,但股价已经恢复了,航空的股价应该在高位,已经回到疫情前了。

这在我们看来是没法投的,因为大部分并不是基于基本面,而是基于博弈,这类机会我们很难把握。我们还是希望找到市场定价错误的公司。

问: 这种机会可能不是你的风格?

谢振东: 对,我们不太喜欢在博弈上花精力。

我们这个行业的聪明人太多了,我觉得我还不够聪明,做不了这个事儿,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做一些长期有积累的事情。

问: 最近对港股的科技股争议也很大,现在是一个好的布局时机么?

谢振东: 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把握核心。

我觉得科技互联网大的贝塔已经结束了,全社会大部分资源被这些头部所占据的阶段也结束了。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那几年,无论是社会的资源、资金还是优秀的人才,都在往这个行业涌。但万物都要回归均衡,如果一个事务在持续消耗社会所有的优质资源,一定不可持续。

但回到价值的角度,他们的发展阶段又不一样,以一个偏消费的视角去看,里面某些优质的公司价值目前可能还不错,但之后会有所分化。

问: 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怎么看医药行业,是否有阿尔法机会?

谢振东: 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对医药板块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股港股创新药泡沫的破灭,因为不可否认过去确实是贵了。

我们认为目前医药的底层逻辑没有被破坏,因为人口老龄化这条主线是非常清晰的,医药的支出与人口结构是密切相关,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医疗健康消费市场,增速也会非常快。

我们看好创新药,朴素的逻辑,只有创新才能满足需求,国家支持创新这一大的逻辑没有改变,去年下半年跌幅比较大是因为很多公司出现了估值泡沫,遇到基本面短期问题,市场反应就会特别大。但客观来说,这期间产业没有发生变化,反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买入的机会,像A股以及港股中的部分创新药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好的价格去买。

另外过去一两年,疫情对医疗的扰动非常多。我们看高端医疗设备、CT等检查量在过去几年都因为疫情被打断了,但未来长期都是趋势,从诊疗到治疗,也是一种医药的消费升级。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搜索建议:
热议

 杭州这8碗粉,让我心甘情愿变胖

朋友们,天气一冷,我就总想往粉店里钻。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暖暖地落入胃里后,整个人都会觉得舒坦不少。之前在上海我采编过一次 ,在我看来好吃的粉店可以说是各个城市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