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如何具体精准地提炼“达成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是21世纪诞生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学习设计方法,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俗称“三剑客”。首先涉及的第一客,就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的设计。

设计“任务单”,首当其冲的是“达成目标”的设计。“达成目标”设计是打造高质量学习的第一步功,它规定了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方向,从而也规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决定着学生学习有没有可能达到高质量学习。

但是,学习“达成目标”设计的实践中,往往会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听听都好理解,看看也很明白,但是,做的时候往往难以合规。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因为我们从教学设计转到学习设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过去的目标是描述通过教师做什么来希望学生达到什么目标,往往很笼统、模糊,学生看了和没看差不多。现在,要求能够指导学生从未知走向认知,必须做到目标具体精准,老经验就帮不上忙了。再加上长期疏于独立自主地提炼目标,因此,教师分析、归纳、提炼目标的能力退化了。

这就是造成达成目标设计困难的原因。那怎么办?我们提出按照两个或三个步骤来破解,即理科或简单明了的内容按照遵循“三要素” 对照“负面清单”两个步骤,文科或复杂纷乱的内容按照分层解构参透教材 遵循“三要素” 对照“负面清单”,共三个步骤,来突破设计难关。我们的叙述采用复杂教材的三个步骤提炼法。如果您的教材不属于复杂教材,可以跳过第一步骤,直接进入第二步骤阅读。

第一步骤:分层解构,参透教材

提炼达成目标的前提是参透教材,因此,初次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老师会遭遇选题。

1.选题

常规型公开课教师会挑课题,但是,微课程教学法不需要挑,每堂课都适合。因为,微课程教学法不是看教师是否善于讲好某个课时的内容,而是看学生是否发展得更好。只要设计过关了,学生学习力就会爆发,学习质量就差不了。因此,专门挑课题的功夫可以省去。

但是,我们提醒语文教师,如果一篇课文按计划要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课时的,那么,建议设计第一课时的,因为微课程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有太大的不同。常规教学上公开课,教师通常会避开第一课时,因为,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本,让教师发挥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特长的机会少一点。微课程教学法与之不同,不是看老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习质量高不高,发展得好不好。学习知识的质量高,课堂里就可以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学生一定爆发,课堂一定精彩。

假如像过去一样去挑后面的课时上,那么,第一课时没人来帮你用微课程教学法上,与后面的课时就接不上趟,内化知识的任务不可能完成。所以,请语文教师大胆、放心地选择第一课时或只有一个课时的内容来从事设计。

2.参透教材

课题确定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参透教材,不了解课程目标的来源的教师还必须研究好课程标准。一般而言,理科的教学内容聚焦比较鲜明,容易参透教材,从而纲举目张地从事设计。文科教材的层次、结构就比较复杂,有的内容不下功夫苦苦思索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这个时候,假如按照教材顺序是上不好课的。必须把教材的意义参透,才能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首选的方法是分层解构,梳理出教材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什么内容。再研究每个部分内部是怎么讲的,为什么要这样讲。搞清楚了,再从总体上分析各大部分之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梳理的时候,用好思维导图,分层解构就能很好完成。这时候再来设计就不会像无头苍蝇那样瞎忙乎了,而是揪得住关键,揪得住逻辑线索,不被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搞乱了思维。

提炼达成目标,除了必须参透教材之外,还必须根据达成目标“三要素”来表述。

第二步骤:按照“三要素”表述“达成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达成目标的提炼,必须按照达成目标“三要素”来作出表述。也就是说,一个目标里必须同时包含达成目标的条件,目标行为,以及目标内容三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了,学生就看不明白,心中没底,学习就缺乏动力。

所谓目标行为,指学生通过学习某学科或领域的内容所发生的认知行为的改变程度,即从原有认知模式达到新的认知模式。它是通过动词来实现的。一般而言,学习概念的程度通常用“了解”“理解”;学习原理的程度必须达到“理解”的层次;学习方法的程度通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由于汉语言博大精深,“目标行为”的表达并不局限于这几个词语(尤其是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设计),但是,不管何种表达必须符合具体精准的要求。

所谓目标内容,是目标行为的内容指向,反映要求目标行为得到改变的学科要素或生活领域的规定性。

目标行为与目标内容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合力才有可能构成具体精准的目标。如果脱离了目标内容指向的支持,目标行为就变得不可捉摸,成为无效目标。如果目标内容脱离了目标行为的支持,就不知道学习某个内容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学与教就会走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境地。可以说,脱离了目标行为的目标内容,根本就是“无目标”。可见,目标行为与目标内容相辅相成是构成具体精准的目标的条件。

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讲到目标表述时强调:“真正的教育目标并不是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让学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的改变……任何对教育目标的陈述应该都是对学生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以教师开展的活动为形式来陈述教育目标……不是真正的教育目标……并不能为进一步选择教学材料、设计这门课的教学程序提供令人满意的指导”。

因此,我们提炼达成目标,绝不允许叙述要求教师“做什么”,也就是说,“达成目标”不是给教师的教学目标,而是给学生的学习目标(之所以采用“达成目标”的表述,意在通过语言诱导学生必须达成的心理),否则,就是无效目标。

泰勒认为,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同时包括有关目标的行为和目标的内容两个方面,这也成为微课程教学法达成目标 “三要素”中的目标行为和目标内容的直接来源。

此外,微课程教学法从尊重“学习知情权”出发,加上“达成目标的条件”这个要素,构成“三要素”。“三要素”中的“达成目标的条件或途径”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标的,能够引导健康的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地开展自主学习。

但是,仅仅满足“三要素”的要求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可能还有过去残留的目标表述“笼统”“含糊“的习惯,一不小心就呈现出来了。结果,往往让学生看了之后还是会摸不着头脑。那怎么办呢?那就规范我们的表述方式,靠什么规范?靠《负面清单》。

第三步骤:对照“负面清单”查验有无“禁用语”

微课程教学法创造了用于提炼目标设计的《负面清单》,列出了目标描述中不允许使用的禁用语,以确保目标描述具体精准,并且对于为什么不能使用做出了说明。建议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者认真读一读中国大学MOOC《微课程教学法》课程资源里的《负面清单》(或《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第七章里的“达成目标设计用语负面清单”),一定善莫大焉。

您也可以从本文下载下列表单,以便设计达成目标之后予以检验。

综上所述,从操作程序来看,我们在设计达成目标的时候,一是要按照“三要素”的要求提炼达成目标; 二是要在完成达成目标的表述之后,必须进入第二步: 把自己提炼的达成目标与《负面清单》对一对,看看其中有没有被《负面清单》列出来的禁用语。 假如有的话,就要按照要求去修改,有的老师可能还需要冥思苦想。

但是,假如把笼统模糊的表述改成了具体精准的表述,那么,学生就能做到一看就知道: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到这个程度。学生心知肚明,就愿意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把胜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叫做“教师主导新境界”,祝愿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者早日进入“教师主导”的新境界,不仅有能力“隔空”指导学生从事高质量学习,而且可以在课堂上胜似闲庭信步,从容欣赏学生学习力的爆发,欣赏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附上达成目标表述案例若干,通过研究其用语,可以发现都很干净利落,精确表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相信更多同道通过修炼会达到理想的境界。 微课程教学法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达成目标微课程教学法新体系

搜索建议:
热评

 军营里有哪些搞笑的事情?

①战士给我讲的,由于驻地在市中心,站岗的时候经常被当背景拍照,甚至有人拉着求合影,他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有次他们班站岗,几个学生模样的姑娘玩真心话大冒险,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