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芍药甘草汤医案

芍药甘草汤医案1(胡希恕治前阴抽痛案)

刘某,男性,50岁,1968年9月21日初诊。前阴抽痛,伴经常胃脘痛半年,经补肾养肝等法治疗不效,经友人介绍来会诊。

患者舌苔薄白,脉沉细弦。脉沉细弦、胃脘痛,里虚寒痛。前阴抽痛,津虚筋脉失养。

综合分析:证属里虚、津血虚而筋脉失养,为芍药甘草汤的适应证。

处方: 白芍 18g, 炙甘草 18g。

结果:服3剂,前阴抽痛好转;服6剂,诸症已。

资料来源:

1.经方传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53。

2.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第一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1。

芍药甘草汤医案2(徐迪华治小腿抽筋)

徐迪华医案: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舌淡苔滑,脉软细。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

按语: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

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芍药甘草汤医案3(治胃扭转)

医案来源:网络收集

胃扭转: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

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芍药甘草汤医案4(曹颖甫治两足酸疼拘急)

辛未之秋,予家筱云四弟妇来诊,无他病,惟两足酸疼,拘急三年矣。其子荫衢问可治与否,予告以效否不可必,药甚平稳,不妨姑试之,乃为用赤、白芍各一两,生草八钱。至第三日,荫衢来告曰,服经两剂,今已行步如常矣。而佐景所用,效如桴鼓者乃又如此,此可为用经方者劝矣。­

芍药甘草汤医案5(王明如治不安腿)

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患者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

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按语: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芍药甘草汤医案6(刘持年治急性胃痉挛)

来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20

朱某,男,17岁。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诊为急性胃痉挛。

处方:白芍l 5克,甘草9克,3剂。第1剂头煎服后痛减,3小时后煎渣再服,症状消失剂,痛止而末复发。

按语:胃痛喜按,乃虚也;痛而抽掣,拘急也;以舌、脉之象,责之于肝,是为正治,当用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医案7(刘渡舟治鼠涅肿痛案)

来源:《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64—165

李某,男,25岁。右腿鼠溪部生一肿物,形如鸡卵,表面不红,用针管抽不出内容物。右腿拘紧,伸而不能直,强伸则剧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小腿经常抽筋,痛苦不堪。脉弦细而数,舌红而少苔。脉证合参,可知本证属阴血不懦,筋脉失养所致。

为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3剂。仅服I剂,筋不抽痛,夜得安睡。进2剂3剂,足跟即能着地。又服1剂,而诸症皆除。

按语:肿物缘于筋聚,筋聚因于挛急,挛急本于血虚也。及察舌脉,则肝血不足之象昭然若揭。用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正切病本.故原方未动,只四投即愈。

芍药甘草汤医案8(刘国普治偏头痛)

陈某某,男,45岁,l974年6月29日诊。有偏头痛史已五年余。近三月来,午后加剧抽掣疼痛,经颅骨摄片、脑电图、脑血流图及血脂等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先后服过川草茶调散、杞菊地黄九、血府逐府汤等,均无显效。面潮红,心烦,耳呜,多梦,口干微苦,二便正常,舌尖边红、少昔,脉弦细略数。症属阴亏肝亢之候。

处方:白芍45克,甘草12克。6剂后,痛减,续服12剂,头痛完全消失。上年后随访末再发。

按语:肝血不足,经脉失养,阳亢上扰而致头痛,心烦、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肝血不足之候也;面红、耳呜、口苦,肝阳上亢之象也。用芍药甘草场养肝血而潜肝阳,头窍得养,不被邪扰,则头痛可愈。

芍药甘草汤治医案10(陈汉雄治三叉神经痛(面痛))

罗某某,女,54岁,1964年7月12日初诊。右侧面颊阵发性剧痛已3周,经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近来发作次数更加频繁,每因吞咽或说话而引起剧痛,痛时闭目流泪,翘嘴咬牙,历10余秒钟可得暂停,旋止旋作,日渐精神萎靡,头晕目眩,食饮皆废,脉象缓大,舌上无苔,中见裂纹。

投以养血祛风方(四物汤加细辛、钩藤、姜虫等)2剂乏效,乃改用芍药甘草汤。处方:芍药(酒炒)30克,甘草(蜜炙)12克。诸症悉除,7个月未曾复发。

按语,足见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之功甚著。

芍药甘草干姜汤医案11(刘定西加减治风湿性关节炎)

刘定西医案;张某,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现有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证属寒痹。

处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剂,水煎服。

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迫访数年,末再复发。

按语:本案寒痹,乃营卫不和,阴寒凝滞所致,故用调和营卫、温经止痛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钱潢云:“芍药酸收,敛汗液而固营阴;附子辛热,补真阳以强卫气;甘草扶植中州,调和营卫。所谓温经复阳之治也。”

芍药甘草汤医案12(张德超治消化性溃疡出血吐血)

韩某某,男,40余岁。宿患消化性溃疡已4年,脘痛时轻时重,因饮食过急和郁怒致胃络受伤,吐血盈碗,脘痛.脉弦。证属胃络受伤,肝旺上逆。治宜柔肝缓急,护胃止血。

处方:白芍15克,甘草9克,白及30克,浓煎,频频缓服。服1剂后,吐血减少。连服2剂,吐血全止,脘痛消失。

按语:起于郁怒和饮食过急,肝气犯胃,胃络损伤而吐血,故用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以治本,加白及降逆止血以治标,标本同治,则气平而血止。

芍药甘草汤医案13(冯汉龙治呃逆)

一王姓老翁,呃逆连声,日夜不止,以致饮食减少,夜不能寐,连续三昼夜,深以为苦。日更数医,迭进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赫汤,均未见显效;又以指甲放入烟管中吸之,即时顺止,少顷又发,再用则无效。先祖父诊其舌尖无苔,口干少津,脉弦细略数,阴虚之象已显。以脾土之阴受伤,致肝木上犯,上升无制,呃逆之所由作也。《医学启源》谓芍药“泻肝补脾胃”,成无已谓“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大阴之液,……此用阴和阳法也”。

白芍药30克,生甘草15克,煎汤频频服之。尽剂而呃逆已止。因舌津末还,原方加鲜石斛(先煎)15克进一剂,卒末复发。

按语:肝阴不足,木气亢盛,挟土气而上逆也,治宜酸泻肝补,伐肝益胃。治阴虚呃逆,法见东垣、丹溪书。

芍药甘草汤医案14(乔保均治阳举不倒)

王某,男,36岁,1964年4月15日诊。3个月前因与近邻不和,情志不遂,沉闷不乐,继之,阳物易举,挺而坚硬。近月来阳举不倒,房事后亦强而不衰,胀痛不堪,历经中医治疗未获显效。查见形体健壮,舌质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此乃肝郁化火,阴气耗损,阴愈虚而火愈旺,相火内蒸,气血不充所致。

重投芍药甘草汤:生甘草l50克,芍药90克,水煎凉服,每日1剂分3次服。5剂后,阴茎胀痛明显减轻,且有软缩趋势,遂以上方减量用之,继服3剂而痊。

按语:本案肝郁不勃,损伤真阴,致使相火妄动而强中。治应遵《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之旨,用芍药甘草场酸甘化阴,滋降相火,则强中可愈。重剂而投,其效更佳。

芍药甘草汤医案15(严其达治肛裂)

严其达医案:李某,女,32岁。大便干燥半月,5日前大便干燥更甚,便后肛门疼痛伴少量鲜血,以后每次便后均感肛门剧痛及有少量鲜血,其疼痛历经3小时方缓解。

肛门检查:肛门后正中位有一梭形裂口,深及皮肤全层,色鲜红,牵拉裂口时有少许渗血并觉疼痛。

诊断为急性肛裂,给芍药甘草汤:白芍50克,甘草l2克,水煎服。次日大便软,肛门疼痛减轻,继进l剂,便软痛止,肛门裂口已愈合。

按语:肛裂病人常以大便疼痛就诊,对急性肛裂的治疗应以润便和止痛并举,止痛则以缓解痉挛为先。芍药甘草汤具有上述两种作用,作为主方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据报道,一般于药后即可达到便软痛止,裂口亦斯愈合。

常用量为白芍40一60克,甘草12克,或加火麻仁24克以增强润便作用。

芍药甘草汤医案16(耿守绪治便秘)

李某某,男,62岁,1988年4月2日诊。近三年来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行,临厕努挣汗出,心慌气短,西医常用果导片以解燃眉之苦。

诊见: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而涩。诊断:老年性便秘。治宜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处方:生白芍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3剂药尽,大便通。10剂后,大便软硬适度,日便一次,随访一年,大便正常。

按语:《本经疏证》云:“芍药能入脾开结”,“芍药合甘苦草以破肠胃之结”。据临床观察,本方确有通便开结之效,尤对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者为佳。

芍药甘草汤医案17(石宜明治唾中龊齿)

张某,男,5岁,1984年9月4日就诊。患睡中龊齿余,经驱蛔、清胃泄热等治疗无效。证属筋脉拘挛之风证。拟柔肝缓急,解痉祛风。

处方;配制白芍3克,炙甘草10克,蝉蜕10克。3剂后龊齿减轻.继服3剂告愈。以后偶尔复发,仍服此方即愈。

按语:原按曰-----曾以大剂芍药甘草汤治一小儿腿挛转筋,不意患儿所患睡中龊齿亦随之霍然。因思小儿龄齿一证,当属筋脉孪急所致,即试以大剂芍药甘草汤加蝉蜕治之,每多获效。限于病案资料尚少,仍需作进一步临床观察。

芍药甘草汤医案18(随志化治畏寒)

张某,男,40岁,1986年8月21日就诊。时值酷暑盛夏,而病者却厚衣加身,仍打寒颤。自述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感冒,遂购APc三片服之,半小时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自此,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卧欲被,动则汗出,半月末愈。舌红苔白,脉迟无力。此乃大汗伤阳耗阴所致。治以扶阳益阴。

方药:白芍12克,炙甘草l0克,附子15克。服2剂,四肢转温,汗出停止,病愈体安。

按语:“汗而发之”,是治疗外感之常法,然汗不得法,往往变生它证。本案发汗太过,伤阳损阴,而见畏寒伯冷,动则汗出等症,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以救误,属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芍药甘草汤医案19(刘渡舟治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杨xx,男,33岁。病始右腿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二个月后,左腿亦开始疼痛,不能步行。腿部肌肉有明显萎缩现象,并伴有两腿抽搐拘急。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顾虑重重,经友人介绍,请刘老诊治。视舌质红绛、脉来弦细。刘老辨为阴血虚少,筋脉失养,血脉不利之证。

治以养血柔筋,缓急止痛。

乃用芍药甘草汤:白芍24g、炙甘草12g三剂后,疼痛、拘急大减。

转方用仙方活命饮疏通经络血脉,并解毒止痛:当归10g、赤芍10g、花粉10g、甘草节10g、丹皮10g、乳香10g、没药6g、双花12g、川芎10g、浙贝6g、陈皮6g、炒山甲珠10g、皂刺6g服七剂,疼痛进一步减轻。

刘老又改用赤小豆当归散与芍药甘草汤两方交替服用。 二个多月后,患者再诊,已能弃杖行走。医院复查X线片显示:两侧股骨头血流运行通畅,恢复正常。

[按语]本案的治疗,刘老先辨出下肢拘急疼痛,为阴血亏虚,筋脉失濡,治用滋养阴血,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汤;阴血既充,再予通利血脉,活血化瘀的仙方活命饮。又继用芍药甘草汤与赤小豆当归散交替服用,颇为巧妙,不但缓急止痛,又能利血脉而清筋脉湿热毒气,故能药到病除。

芍药甘草汤医案20(李高行治足外跟脓疮)

1956年秋间,先父左足外跟上15厘米处许,生一脓疤,疮之边缘色黑,四周发热肿痛,……当即排出脓汁,用九黄丹撤患处,外贴安庆膏,并内服仙方活命饮,以期清热解毒。 服后效果杳然,肿痛日甚,脓汁不绝,末及一周,溃烂面积横约12厘米,纵若9厘米,肿势上至膝,下至趾。夜寝时偶有谵语,但醒时神识无异,饮食便溺亦正常。

处方:赤芍药24克,生甘草15克,日服2剂。连服2日,肿痛消退尚缓,深思其故,知系赤芍仅长于活血,而清热之力不足。乃于前方加金银花45克,仍日服2剂。3日后.发热肿痛大减,遂改为日服l剂。服5剂后即停内服药,迨脓尽撤九黄丹,患处发痛,换撤《医学心悟》之海浮散,而收全功。

按语:大凡疡毒之发热肿痛,乃由患部充血所致。血淤愈甚,则肿疡愈甚。芍药甘草汤善行血通脉,《本经》谓芍药治血痹,《别录》谓芍药散恶血,所述药理,极合本证。尤用赤芍药于下肢血脉淤滞,其效更捷。

芍药甘草汤医案21(治腿痛)

郭某,男,54岁。32岁时因肝硬变退休。廿余载边治疗,边休养。虽时有骨蒸潮热,胁痛泄泻等症,然调治几日,便可康复。常相遇于街头,见其摆地摊,做小商。日前午后下棋时,觉左侧腿股微有疼痛,未予介意,当晚子夜因痛而醒。抽掣于腹股沟及承山穴处。不得穿裤,难以行立,彻夜不寐。服去痛片、芬必得可得暂缓,医时由其家属搀扶而至。视其痛肢皮色正常,亦不肿胀,推拿、按摩,疼痛可减。身无寒热,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仲圣于汗后脚挛急,立芍药甘草汤以治,以其汗后络脉空虚,筋肉失养也。本案虽未经汗,然肝病年久,津血不足,脉络痹阻,筋肉失养,亦必然也。

拟:赤白芍各15g 炙甘草15g 二剂。

二诊:一剂痛减,二剂痛失。行立自如,独步来诊。询知腿仍发僵,此筋急不舒也,原方加苡米30g 木瓜10g三剂善后。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本案患者肝硬化20余年,必津亏血少,脉络不畅。无寒热,知非外邪。无压痛,知其非实。故用芍药甘草汤解挛急,通脉络。脉络通,筋得养,自能“千里之行”。

芍药甘草汤医案22(治舞蹈症)

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拟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芍药甘草汤医案23(治腹痛)

韩某,女,12岁。南关小学学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今不满二七,业已潮汛,且量多期延。初因害羞不愿就医,后失血甚多,出现神疲眩晕,心悸短气,难以上学,始来就诊。化验检查,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1.7x10^12/L。余用滋阴补肾法以治,诸症见轻。

近三日,过午腹痛,时轻时甚,用手按压,痛可得缓,夜寐后疼痛渐止。上午则一无所苦,饮食二便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 观其脉症,知崩漏日久,阴血大损,脉络失养而作痛也。何以午前不痛、午后痛?以午前属阳,阳气为用,尚可帅血运行,是以不痛;午后属阴,阴血为用,血运不畅,故而痛也。治当补血通痹,缓急止痛。

拟:白芍15g 炙甘草15g 二剂

二诊:腹痛再未发作。遂守前法,予以滋肾补血。

搜索建议:芍药甘草汤医案  芍药甘草汤医案词条  
热闻

 磨煤机常见问题分析

1.磨煤机的振幅较大磨煤机在工作中不断磨煤,振幅不断,可能会使地脚螺丝松动,从而导致振幅增大及声音的加剧,影响生产。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主要设备的每个地脚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