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警惕!又一个泡沫化风险,正在变大……

作者:关不羽

近年来,关于新能源车产业的争议从未断过,最近海南的大动作似乎让人看到了答案。

海南省宣布2030年全省禁止销售燃油车,这次“划线”,比欧盟还提前了5年。难道中国将会整体进入“新能源车时代”?在我看来,还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方案截图

其实,海南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海南省的总人口不过一千万出头,汽车消费市场十分有限。除了海马汽车,海南省内更是没有规模以上的车企,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几乎属于空白区,所以对汽车产业的供给端也没啥影响。

更何况目前的政策是禁售不禁用,那么无非是意欲购置燃油车的本地车主不得不选择异地购车、异地上牌。此外多半还要支付额外的行政规费。

如果全面禁售后,新能源车替代成功,当然是环保减排向前一大步的政绩;如果替代比例不高,燃油车缴纳额外规费的财政收入也不无小补。站在海南相关决策者的角度看,正所谓“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能够乘势打造一两家海南本土的造车“新势力”,为工业GDP数据做出贡献,那就更完美了。

不过,目前看可能性不大,海南的经济结构、工业基础和市场规模所限,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发育出汽车工业。

海南2030年禁售燃油车,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围绕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种种争议,不会因此终结。

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新能源车赛道,是泡沫还是未来》,发表在公号“香帅的金融江湖”,作者香帅无花以前是北大副教授,据说在学术界和传媒界影响都不小,关于标题中的问题,她给出的答案是“未来”。对此,我不能苟同,提出一点商榷。

香帅高举高打,指出:新能源车,恰好占据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能源安全”和“制造强国”两个核心关键点。

“能源安全”指的是指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有利于中国降低石油进口依赖。

“制造强国”,则是指汽车工业两大特点:非本地化(可以全球协作)和驱动工业技术进步见效快、速度快,所以中国发展新能源车比发展传统造车,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

香帅拈出的这两条,确实代表了很多人的认知。但是,“能源安全”和“制造强国”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香帅认为“在地缘政治日渐紧张的当下,中国亟需减轻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而这意味着发展电动车的紧迫性在中国更明显。”石油容易被“卡脖子”,那就发展电动车绕过去,这是很流行的观点。

香帅们不知道的是,电动车产业链的进口依赖度只比石油高,不比石油低。

整个电动车产业链,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乃至各种工业技术,大量需要进口。这是不能睁眼说瞎话的。

比如,香帅说“用于锂电池阳极的石墨材料,全球产能79%在中国”,可是她没说的是锂电池的锂矿,80%靠进口。工业软件,95%是进口的。甚至铁矿砂都需要大量进口,中国的铁矿砂进口量占全世界近七成。造车总不能敲个铝合金壳子就上路吧?——而铝矿石也是大量进口的……

石油需要高度依赖进口,其他资源产品难道不是?

如果地缘政治危机爆发,卡锂矿这类“小众资源”脖子的难度,远远低于石油。至于,技术封锁更是纤细的脖子。

越是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也越长越复杂。但是,这也意味着越是高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越高。正如香帅自己指出的,汽车制造业具有“非本地化(可以全球协作)”的特点,而这意味着更依赖全球经济体系的分工合作。

传统汽车工业就是如此,福特、通用是美国品牌,但是生产制造、原材料采购和销售市场都是全球化的。日本丰田、德国大众也是一样。

高端制造的品牌是哪个国家的是一回事,原材料、生产制造基地则是另一回事。新能源车也不会有什么不同,特斯拉的领先地位不是在美国“闭门造车”出来的。

因此,“能源安全”和“制造强国”两大核心,是存在逻辑冲突的。“能源安全”强调国际地缘政治的风险,降低对外依存度。而“制造强国”则是强调国际分工合作,尤其是汽车制造业这样“非本地化(可以全球协作)”的高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其中的矛盾一目了然。

如果地缘政治恶化到石油这样的基础大宗商品都要被卡脖子了,“蔚小理”们又能在全球走多远呢?原材料进口、全球技术协作、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哪一样能指望得上呢?

我们当然要把“制造强国”作为发展目标,但也要意识到今天全世界所有称得上是“高端制造业”的产品,没有一个不依赖国际分工的。造个手推车没有对外依赖度,怎么被封锁都能造出来,但那不是高端制造业。

所以说,强调能源安全的危机感,并不能为电动车产业加分。地缘政治环境既决定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决定了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没有安全的地缘政治环境,能源安全堪忧,高端制造业也无从谈起。

2

泡沫无关市场潜力,源于预期落差

《新能源车赛道,是泡沫还是未来》,花了大量笔墨分析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潜力庞大,以证明新能源车产业是未来,而不是泡沫。这也是常见的认识误区。

产业经济的泡沫化从来都不是因为缺乏经济潜力,而是投资过热后的预期消失。本质上讲,泡沫就是预期大起大落砸出的经济大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不是因为日本房市没有市场需求潜力。九十年代的东南亚经济泡沫,也不是因为东南亚没有经济发展潜力。世纪之交的美国互联网泡沫,更不是因为美国互联网产业没有市场潜力。这些泡沫化的现象,不是因为市场潜力消失了,而是因为预期消失了。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目前就存在这样的风险,几年前跟风扎堆的大热,这两年却是全产业链的效益滑坡。

先看投资端。技术门槛低,一直是新能源车吸引跨界资金入场的“好故事”。

《新能源车赛道,是泡沫还是未来》是这么说的:新能源车跳过了燃油车过去几十年在竞速动力方面的技术积累,造车“门槛” 是下降的。在这种观念趋势下,大量跨界资金越过了“低门槛”进入造车领域。可是,进去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结果钱烧了大把,成功者寥寥。

恒大把“能买到的先进技术都买回来了”,顺便还救了贾会计一把。可是,500亿投资烧下去,距离成功造车还差了不少距离。但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同为跨界造车的宝能,烧了120亿,纯白瞎了。

2020年末,宝能在西安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新车下线仪式,姚振华信心满满地宣布:该基地将实现年产值450亿元,一期产能将达到50万辆。

然而,2021年,媒体记者实地走访该基地时,基地的工人表示:“整个工厂没有正式投入生产,只是调试生产了约15辆车,领导来了坐一坐。”

今年宝能陷入债务危机,新能源车品牌观致却已先行一步,早就陷入了“就等着破产”的绝境。

曾经不差钱的房产巨头跨界投资新能源车,却发现光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谓“技术门槛低”,并不等于没有门槛。

如果说房企的投资失败是因为缺乏制造业经验,那么格力董明珠呢?从上游的电池产业入手,到头来是高价入手“珠海银隆”的壳资产一枚。

前几年中国产业界有头有脸的,不少跨界杀入了“低门槛”的造车大业,可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拿出像样的成绩单的。

这样惨烈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反思,新能源车的门槛真有那么低吗?

200亿起步的资金门槛不低,技术门槛也不低。“跳过了燃油车过去几十年在竞速动力方面的技术积累”,并不等于没有技术积累的从零开始。

电动机、芯片、电池等等产业环节,哪一个没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呢?哪一个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呢?投资者的热钱,只烧出了人才荒、技术荒的短板。雄赳赳气昂昂地烧钱进去,灰头土脸地烧光了出来,岂是偶然?几十亿、上百亿地“花钱买教训”,大量投资就这么人间蒸发了,不可惜吗?

烧钱不能解决问题,烧了投资者大把钱的车企持续巨亏。2018年前后,新能源车的政策补贴退坡后,车企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这两年市场环境剧烈变化,更是造一辆亏一辆的集体亏损。

说“没有200亿不要造车”的蔚来董事长李斌,4年亏了400亿,还在持续巨亏中。根据2022年一季报显示,蔚来净亏17.8亿。李斌还有几个200亿可以亏?

蔚来不是独自悲伤,今年第一季度小鹏净亏17亿,理想净亏0.11亿。中国造车新势力御三家“蔚小理”,都在亏。那些还在“创业阶段”的“新新势力”更是亏得没谱了,威马汽车平均每卖一辆车亏10万,亏成了业界传奇。

中国众多新能源车企业,唯一实现盈利的是比亚迪,半年业绩摊下来单车平均净利润约为4331元。但是,这点微薄的利润也很难说是造车赚的,因为比亚迪除了造车,还造电池和口罩。

产业链下游巨亏,照例要找上游的“麻烦”。造车的纷纷抱怨“给电池企业打工”,这话不无道理。

宁德时代是赚钱了,但是日子也并不好过。锂矿价格、物流成本嗖嗖上涨,宁德时代的利润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资本市场的“宁王传奇”还能上演多久是个问号。

传奇的接力棒交给了电池的竞争对手比亚迪。但是,两大电池巨头的竞争赛场不是国内新能源车订单,而是特斯拉、宝马们发小红花。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唯一赚钱的部门在争取“外卡”,这多少都有点讽刺。

制造业不是云端上的互联网产业,靠烧钱烧出规模不会降低成本,只会烧出原材料价格激增、销售竞争激烈的“成本-利润”两头挤。

目前的情况是,利润空间消失正在从产业下游向产业上游迅速扩散。至于投资端,此前的盲目乐观蜂拥而入,已经投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面积。

因此,中国新能源车全产业链的“庐山中人”都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钱都到哪里去了?答案是,都买了教训,这个教训是面对现实。

造车“低门槛”的谰言,可以休矣。技术门槛没有想象的那么低,没有200亿玩不起的资金门槛很高,更致命的是大量热钱涌入后,成本门槛高不见顶。

从当年热钱涌入、项目扎堆上马时的预期过高,到当下的全产业盈利预期转弱,泡沫化的风险已经显现。

3

在幻想和现实中做出选择

全行业亏损已经很清楚了,市场扩张的前景也并不乐观。“未来潜力”是一回事,现实的购买力则是另一回事。

新能源车企纷纷展示7月份销量同比大增,但是经济从来不是孤立的,汽车消费整体下滑的持续趋势之下,逆势的“销量大增”能持续多久呢?新能源车、燃油车都在汽车消费这块蛋糕里分出来的,汽车消费又是社会消费大蛋糕里分出来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至于2035年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将如何如何、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将如何如何,这些“美好未来”讲得太多了,但是我们没有时光机,日子要一年一年地过,钱要一五一十地数。决定市场走向的有效预期、真实预期不是2030年、2035年,而是2024年、2025年。

十年二十年的愿景,说好听点叫“潜力”,说难听点就是画饼充饥。画饼充饥,是不能阻挡“泡沫化”的风险。如果“长期化”的故事能够包治百病,那么这世上就没有泡沫。荷兰人玩郁金香不也玩出了世界第一大切花出口国的龙头地位吗?咋就泡沫了呢?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不是天生的泡沫。超大城市、大城市林立的中国,新能源车的应用场景比欧美更为广泛。作为城市代步工具,新能源车有应用价值,其发展亦有技术进步意义。

但是,不顾产业特点,不顾经济环境大背景的拔苗助长,确实会制造泡沫化的风险。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不是在泡沫或未来中做选择,而是在现实与幻想中做出判断。

4

结语:少讲故事,多做准备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至今,讲了太多的“故事”。面面俱到,却是叙事紊乱。《新能源车赛道,是泡沫还是未来》就是如此。

打“能源安全”的地缘政治风险牌,却不顾高端制造业全球分工的地缘风险牌。用“浑身都是脖子”的新能源车产业对抗石油“卡脖子”,这是不是有点荒唐?

讲制造业升级时强调“高大上”的高科技,可是吸引跨界投资时,又把“低门槛”作为主要卖点,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此种种,造成了对新能源车产业的认知紊乱,这对产业发展绝非好事。

正常的产业越说越不正常,横竖都是理的天花乱坠,无非是冲着产业政策的大把补贴。可在今时今日,仍然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补贴政策的断奶无期上,无疑是危险的。

不切实际的预期许诺,只会人为增加泡沫风险。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新能源车产业“天花板”到底有多高,车企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扭亏为盈,靠自己而不是靠补贴实打实地给钱赚了。

搜索建议:
热闻

 公摊调查:110平房子到手仅61...

原标题: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仅61平方米 记者调查公摊面积是否取消之争编者按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展开)

热闻

 法律规定包办婚姻可以起诉吗?

包办婚姻可以起诉吗?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包办婚姻是被禁止的,但并不能阻止包办婚姻的行为发生,因包办婚姻结婚的,可以起诉离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 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