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没有过度消费我的兴趣!这是继李云迪之后,第二位华裔肖赛冠军刘晓禹的心声

前些日子李云迪的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但可能有人还不知道,就在李云迪被拘留的同一天,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诞生了史上第二位华人冠军。一个陨落,一个升起,也是挺让人唏嘘的。

这位华裔钢琴家叫刘晓禹。 说到刘晓禹,有人说,他走的是一条非典型性的成才之路。 我去看了他在肖赛冠军得奖之前的采访,那时他还没什么名气,从他采访里说的来看,我倒觉得,他的成长,更像一个普通孩子的正常成长,更符合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 正好我现在也在陪妞妞学音乐、练芭蕾,有一些感触,也想来和大家聊聊。 成才的路, 并不只有一条 其实说实话,做家长是挺矛盾的。 比如说我自己,我并没有期望妞妞在钢琴、舞蹈上成名成家,只是希望她有个爱好,有个特长。将来别的孩子都能上台秀个什么的时候,她不会觉得自己啥都不会。所以我并不想给她施加过大的压力。 但同时,以前我也会担心,会不会错过所谓的最佳窗口期。比如说,网上经常有人说,孩子4、5岁开始学琴,手指的灵活度最好。 但我们来看刘晓禹,他就完全没有按“最佳窗口期”的路径来走。 刘晓禹学琴开始的很晚,7岁才开始。 他家有台电子琴,7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电子琴上随便乱弹,他的爸爸看他好像有兴趣,才从报纸上给他找了一个老师。 有很多人说,练琴一定要在钢琴上练,因为电子琴按键没有力度,练久了手指没有力气。 但刘晓禹一开始就是用电子琴学的,到10岁,学琴学了3年,电子琴的55个键不够弹了,家里才给他换了一架立式钢琴。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那他莫不是个天才? 其实不是。 刘晓禹的成才,最后还是离不开“热爱+练习”,这个后面再聊。 但从他早期的成长来看, 世界上成功的道路,绝对不只有一条。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抓住最佳窗口期,就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设备,那当然好。但如果没有,真的也不必内疚、不必焦虑。 你会发现,这些都只是一个起点。 起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放在成长的这条长长的道路上来看,它根本不起决定性作用。真正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之后的 “热爱+坚持” 。 从兴趣到热爱之间 有一条很长的路 但说到热爱,说到坚持,也挺叫人头疼。 孩子要么吧,对什么都感兴趣,这个摸摸那个碰碰,但对哪一个都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那种极大的热爱和动力; 要么吧,喜欢是喜欢的,但到练习的时候,就唧唧歪歪拖拖拉拉。 这几年,我也陪着妞妞尝试了很多东西,音乐、画画、舞蹈、编程……妞妞的表现也是如此,而我越来越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 从“感兴趣”,到“热爱”之间,就是有一条很长的路。 像刘晓禹,也是完全一样。 他也不是一开始弹琴就痴迷,就热爱。 他在采访里说,小时候,他喜欢的东西很多,游泳、踢球、下棋等等,还很贪玩,喜欢打游戏。 主持人问他,弹琴为什么对你这么有吸引力? 刘晓禹实诚的说: 说不上很有吸引力,其实小时候我一直感觉都是特别平均的,跟其它兴趣爱好一样。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很自觉的勤学苦练,刚开始学的时候,一次也就弹个10到15分钟,慢慢的才弹的稍微久一点。 他说:小孩耐心是很有限的,最多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就没有了。 我觉得他这话说的很客观。 孩子不能一下子就进入热爱、进入痴迷,就是 由客观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首先,就像刘晓禹说的, 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妞妞的钢琴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硕士,她就跟我说,一开始练琴,一天能练个15分钟到半个小时,就足够了。 你别看孩子有时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时候,也能一动不动的坐个一两个小时,但你要知道,这样的专注程度不是一个平均的程度,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复制在所有事情上。 对于大部分事情来说,五六岁的孩子,专注个15分钟到半个小时,尤其是在家长的要求下专注这么久,就已经挑战他们的极限了。再往下,就会进入对抗。 现在妞妞每天练琴就在15到30分钟左右,当她表现出不耐烦、抗拒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适时结束。 我觉得很多家庭一到练琴就鸡飞狗跳,是因为强迫孩子超越他们客观的承受能力。 其次,孩子需要技巧来享受乐趣,但到达这样的技巧需要时间。 这一点我在妞妞练琴上很有感受。 我现在和妞妞一起在学、在练。讲实话,老师布置的那些初级的练习曲,很简单、很枯燥,弹个两遍我自己都不想弹了,你不能要求孩子从这些曲子里去获得乐趣,做到乐此不疲。 只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首《爱之梦》,旋律很优美,我们俩都很享受,那几天,妞妞会主动去练这首曲子。 但一开始,孩子能弹的这样的曲子是很有限的,只有技巧达到了一定程度,能弹越来越多有趣的、优美的曲子,才能逐渐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最后,到达热爱,还需要孩子的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感受到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和魅力。 刘晓禹说,他对钢琴,一开始仅仅是感兴趣,像所有的孩子那样。 后来他觉得练琴就像打游戏机,过关升级的时候有种兴奋感。 13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终于能弹《猫和老鼠》里的匈牙利狂想曲了,很开心。那时候他练琴练的多起来,一天练3个小时。 再后来,他看了一部施特劳斯的传记片《翠堤春晓》,这才真正开始为音乐着迷。他去读肖邦这些作曲家的传记,去深入了解古典音乐,去追求对作品的创新、诠释,追求技法与感情的交融,对此越来越痴迷。 到这时候,有时他会练琴练到不肯睡觉,就睡在钢琴下面。 前面我说,刘晓禹的成功不是因为天才,而是因为“热爱+练习”。 但从兴趣,到热爱,需要时间,需要技巧和认知的发展。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能把这条路走下去,有机会去把兴趣发展成热爱。

找到家庭舒服的节奏

细水长流很重要

那 怎么样能让孩子有机会把兴趣发展成热爱呢? 我觉得找到家庭舒服的节奏, 细水长流 很重要。 这个家庭,包括孩子,也包括家长自己。 妞妞3岁开始上奥尔夫,4岁开始上视唱练耳,算起来,我们在音乐学习上已经坚持了快3年。 但我们绝对不是那种刻苦努力的家庭,除了上课,只做到了每周花半个小时勉强完成视唱练耳的作业。 但因为这个节奏我和妞妞都很舒服,不觉得痛苦,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下来。 而虽然我们只是做到了最最基础的努力,3年下来,妞妞,甚至包括我的乐感、听音辨音的能力,还有对乐理知识的了解,也积累下来了。 我想,如果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即使没有那么用功那么刻苦,十几年沉淀下来,在音乐上的能力也会不错,可以玩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这就达到目的了不是吗? 如果还能把它变成专长,取得成就,那是意外之喜。 所以,在我看来,细水长流的坚持,比上来就百米冲刺,但是全家很痛苦,最后半途而废要好。 刘晓禹在采访里说: “我小时候练琴是很少的,基本上什么时候不想弹就不弹了,也没有人强迫我。 我很感谢小时候父母没有过度消费我的兴趣,我一路走来一直是非常舒服的状态。我能坚持到今天,到现在还觉得弹琴是一种乐趣所在,跟这个很有关系。 要知道,童年缺失的东西,长大后再去弥补,可能会陷入到一种不可控的状态。 ” 孩子成长的道路有很多种。 一种是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离开所取得的成就,他的生活可能是苍白的、空虚的,甚至是千疮百孔的、痛苦的。 另一种是 提供土壤、方法,但顺其自然。 如果功成名就,是意外之喜;即便没有锦衣加身,他依然可以是一个热爱生活、心智成熟、灵魂饱满的年轻人。 每个家庭的选择不同。我会选的,是后面这种。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搜索建议:
热博

 只此青绿 何以撩动年轻的心

2021年8月,舞剧《只此青绿》(以下简称《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一俟演出即引发业界好评。此后,该剧被央视选中,截取最具冲击力的6分钟片段展现于2022年春...(展开)

热博

 买新不买旧,15万预算买新合资S...

近年来,国内SUV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品牌陆续推出大尺寸、高级别的车型来拔高品牌定位;合资品牌则不断细分中层市场,甚至是入门级产品,希望吃透市场份额...(展开)